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長城課堂|國家文物局2018年磚石質長城保護管理培訓班課程精華·壹

長城課堂|國家文物局2018年磚石質長城保護管理培訓班課程精華·壹

原標題:長城課堂|國家文物局2018年磚石質長城保護管理培訓班課程精華·壹


2018年9月2日至9月8日,國家文物局長城保護管理系列培訓班第三期——2018年磚石質長城保護管理培訓班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舉辦。培訓班為期6天,共有來自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西、陝西等6省(直轄市)近80名基層文物部門負責人參加培訓,共同研究、探討磚石長城保護管理的正確理念、科學方法與適用技術。


本次培訓分為兩個部分。其中,室內授課環節共邀請呂舟、王玉偉、韓揚、湯羽揚、於冰、戴仕炳、焦占紅、次立新等8位相關領域專家,以及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岳志勇副司長、文保司考古處張凌處長和遺產處黃曉帆副調研員授課12講,內容包括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總體要求、長城文物執法、古遺址類長城保護及案例淺析、長城文物保護工程質量通病解析、英國哈德良長城案例闡釋、司馬台長城及喜峰口長城保護維修項目案例闡釋、長城保護設計要求、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闡釋以及我國城牆保護石灰工藝問題思考等。


為了提高培訓效果,本次培訓設置了現場教學實訓環節,邀請王玉偉、湯羽揚、次立新、張曼等4位專家,指導全體參訓學員針對山海關長城北翼城段(含長城牆體300米、敵台3座)和102國道段(含長城牆體320米、敵台3座)兩個尚未實施保護維修的明代磚石質長城段落,進行現場踏查調研、病害病因分析、分組討論設計、演示文件製作、分組彙報演示等訓練,使參訓學員對文物保護維修項目勘察、分析、設計等環節有了直觀理解,並加深參訓人員對長城保護理念、保護方法、技術要求等的認識。


從今日起,我們陸續將本次培訓班的課程精華整理髮布,以饕餮關心、愛護長城的各界人士。

課程精華·壹:《中國文物古迹保護原則》



△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2015版)


授課教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副理事長呂舟教授。呂舟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歷史教學、研究和國家重要文化遺產保護、保護規劃編製等工作,曾擔任國際文化財產保護及修復中心(ICCROM)理事,並作為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ICOMOS)專家多次執行世界遺產申報項目文本審核、現場審查、反應性監測等工作。



呂舟教授在授課


呂舟教授結合國內各類型文化遺產保護案例,對《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進行了深入闡釋。首先,呂教授強調了《中國文物古迹保護準則》適用於從事文物古迹保護的一切人員,包括政府公務員和管理、研究、勘測、設計、施工、教育、傳媒等職業。


原則一 不改變原狀的原則


不改變原狀:是文物古迹保護的要義。它意味著真實、完整地保護文物古迹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及體現這種價值的狀態,有效地保護文物古迹的歷史、文化環境,並通過保護延續相關的文化傳統。這一原則的確定是基於我們對所要保護的文物古迹價值的基本判斷。我們所要保護的對象是古代人藝術創作的作品,是歷史發展的實物見證。對於它們的改變將使它們失去這種價值。


佛光寺樑上題記,對於辨別佛光寺年代具有重大意義


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可以包括保存現狀恢復原狀兩方面內容。必須保存現狀的對象有八種,包括:古遺址,特別是尚留有較多人類活動遺迹的地面遺存;文物古迹群體的布局;文物古迹群中不同時期有價值的各個單體;文物古迹中不同時期有價值的各種構件和工藝手法;獨立的和附屬於建築的藝術品的現存狀態;經過重大自然災害後遺留下有研究價值的殘損狀態;在重大歷史事件中被損壞後有紀念價值的殘損狀態;沒有重大變化的歷史環境。



△歷史上對南禪寺外立面的恢復,在今天看來是值得商榷的



△已變形、措置的文物或其部分屬於可以恢復原狀的類型


原則二 真實性的原則


真實性:是指文物古迹本身的材料、工藝、設計及其環境和它所反映的歷史、文化、社會等相關信息的真實性。對文物古迹的保護就是保護這些信息及其來源的真實性。與文物古迹相關的文化傳統的延續同樣也是對真實性的保護。


這一原則源於世界遺產保護。在1977年的《實施世界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就明確提出: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除了要符合關於文化遺產的六條標準中的至少一條標準之外,還必須經過真實性的檢驗。真實性的檢驗包括設計、材料、工藝和所在地點環境。真實性不僅限於原始的形態和結構,也包括後期有價值的改變。


現仿宋吉州窯揭彩海水紋瓶雖與原物形似,但沒有真實性可言,其價值自然無法與原物相比


保護文物古迹真實性的原則是指在對文物古迹價值整體認識的基礎上,以文物古迹物質遺存保護為基礎,同時保護它所反映的文化特徵及文化傳統。這一原則包含了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兩個方面。它不僅適用於作為歷史見證的古代遺址、古建築等類型的文物古迹,而且對仍然保持著原有功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以及文化景觀等類型的文物古迹的保護具有指導意義。真實性還體現在對已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不應重建。文物古迹經過修補、修復的部分應當可識別;所有修復工程和過程都應有詳細的檔案記錄和永久的年代標誌。



古建築維修時對替換構件標註時間的做法,符合真實性保護和可識別性的原則,但標註方式需要進一步優化


原則三 完整性的原則


這一原則也源於世界遺產的保護。完整性:文物古迹的保護是對其價值、價值載體及其環境等體現文物古迹價值的各個要素的完整保護。文物古迹在歷史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包括各個時代特徵、具有價值的物質遺存都應得到尊重


文物古迹具有多重價值。這些價值不僅體現在空間的維度上,如遺址或建築遺存、 空間格局、街巷、自然或景觀環境等的價值,也體現在時間的維度上,如文物古迹在存在的整個歷史過程中產生和被賦予的價值。


文物古迹保護區劃應涵蓋所有體現文物古迹價值的要素,其保護管理規定應足以消除周邊活動對文物古迹及其環境產生的消極影響。 在考古遺址中需要注意對多層疊壓、各時代遺存的記錄和保護。規劃中對考古遺址可能分布區的劃定,體現了對文物古迹完整性的保護。



成都東華門考古遺址的完整性

原則四 最低限度原則


最低限度干預:應當把干預限制在保證文物古迹安全的程度上,為減少對文物古迹的干預,加強文物古迹預防性保護。對文物古迹的保護是對其生命過程的干預和存在狀況的改變。採用的保護措施,應以延續現狀,緩解損傷為主要目標。這種干預應當限制在保證文物古迹安全的限度上,避免過度干預造成對文物古迹價值和歷史、文化信息的改變。



對塔體採取加建大體量「保護棚」的思路,是否滿足最低程度干預的要求?


作為歷史、文化遺存,文物古迹需要不斷的保養、保護。任何保護措施都應為以後的保養、保護留有餘地。凡是近期沒有重大危險的部分,除日常保養以外不應進行更多的干預。必須干預時,附加的手段應只用在最必要部分。


原則五 保護文化傳統的原則


保護文化傳統:當文物古迹與某種文化傳統相關聯,文物古迹的價值又取決於這種文化傳統的延續時,保護文物古迹的同時應考慮對這種文化傳統的保護。


保護文物古迹,也是保護其反映的文化多樣性。文物古迹可能是舉行傳統活動的場所,或與特定的生產、生活方式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這些文化傳統,生產、生活方式,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文物古迹價值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文物古迹的保護同時也是對這些傳統文化、生產、生活方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對文物古迹的保護應當促進這些傳統活動、生產、生活方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適應當代生活的發展並保持活力。



生產、生活方式等文化傳統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文物古迹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則六 使用恰當技術的原則


使用恰當的保護技術:應當使用經檢驗有利於文物古迹長期保存的成熟技術,文物古迹原有的技術和材料應當保護。對原有科學的、利於文物古迹長期保護的傳統工藝應當傳承。


科技的發展不斷為文物古迹的保護提供新的可能性。由於文物古迹的不可再生性,新技術必須經過前期試驗,包括一定周期的現場試驗,證明其對文物古迹無害,確實能夠解決所需解決的問題,才能使用。增補和加固的部分應當可以識別,並記入檔案。



不當的修繕技術可能對文物本體造成直接破壞


運用於文物古迹的保護技術措施應不妨礙以後進一步的保護,應儘可能採用具有可逆性的保護措施,以便有更好的技術措施時,可以撤銷以前的技術措施而不對文物古迹本體及其價值造成損失。


原則七 防災減災的原則


防災減災:災害是造成文物古迹破壞的重要原因,應及時認識並消除可能引發災害的危險因素,預防災害的發生。要充分評估各類災害對文物古迹和人員可能造成的危害,制定應對突發災害的應急預案,把災害發生後可能出現的損失減到最低程度。對相關人員進行應急預案培訓。


預防是指在災害發生之前,根據專業機構對可能發生的災害進行的評估及相關的專項設計,採取必要措施,消除潛在威脅,如清除或加固危岩、滑坡體等;對文物古迹進行加固、防護,避免或減輕自然災害或次生災害對文物古迹可能造成的破壞;完善必要的預防性設施,如防雷、防火設施。對於可能由於人類活動引發的災害,則應通過建立和落實相關規章制度,完善監控措施,加強教育,避免或及時制止人為破壞。文物古迹管理者應制定應對災害的預案。相關人員,無論是文物古迹保護管理人員,周圍社區的居民,或是進入文物古迹參觀的遊客,都應了解預案的相關內容,並定期進行應急預案的演練。


自然災害對文物的破壞


通過對以上七個原則的闡釋,呂舟教授得出保護的理想範式:遺產價值得到完整保護;擁有濃郁的歷史氛圍;以及遺產與當代人類生活的相融合。


最後,呂舟教授強調:


文物保護是一項歷史責任;


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是保護好文物本體和相關環境;


文物很脆弱,既要視若珍寶,又要敬而遠之;


文物的理想狀態是既健康、活躍,又保有歷史的滄桑面貌;


文物保護是一件專業工作,更是一件需要社會積极參与的工作;


文物的利用必須建立在不減損文物價值的可持續的基礎上。


圖片:國家文物局

文字:許慧君


編輯:張依萌


○ 長城戰隊非官方形象


○ 長城戰隊推薦關注靠譜民間社團「長城小站」

相關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賽一家子 的精彩文章:

英國駐華大使說:世界清潔日,清潔長城上的垃圾,很有意義(視頻)
「費躍長城」完美收官,「透亮人生」再續新章

TAG:林賽一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