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道知行講堂《中國古代商業發展與經濟政策的關係》講座成功舉辦

大道知行講堂《中國古代商業發展與經濟政策的關係》講座成功舉辦

9月16日,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組織舉辦的《中國古代商業發展與經濟政策的關係》講座在北京德爾康尼骨科醫院報告廳成功舉辦。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經濟史專家李伯重受邀主講。李教授溫文爾雅,娓娓道來,梳理了中國古代商業發展歷程,分析了歷代經濟政策的演變。

北京大學李伯重教授

講座開始前,現場齊誦《警世歌》經典語句,並共敬李教授「敬師茶」以示感謝和尊重。

李教授首先對中國歷史上的「商」「商業」「商人」進行了界定。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商業經歷了「末業」到「主業」的轉變,商人的成長也從「末流」發展到「主流」,展現出中國古代經濟政策從壓制到寬容的轉變。

夏商西周時期,商業初興,春秋戰國時期的「義利之辨」顯示商業被看作「末業」。隋唐時期,商業化程度得以提高。宋代商業革命後,形成了四級市場體系,還有海外市場。明清時期,中國的大宗商品鹽、茶、絲綢等通過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走向國際,日本、東南亞、葡萄牙等成為中國主要貿易夥伴。

商人的成長經歷從「末流」到「主流」的變化。周朝已有的四民劃分,商人居末位。春秋戰國時期,商人被分為「良商」「貪賈」兩種類型。范蠡、白奎後,商人分化,奸商橫行。隨後,陶朱公商訓十二則、唐朝元稹的《估客樂》、王陽明的「格物致良知」等對商人作出道德修正,現實中,商人也發生轉變,十五世紀後,「棄儒就賈」成為普遍的新現象。系列商書對商人的從商規則及道德進行規範,此後,中國湧現出了很多大商人以及晉商、徽商等知名的從商群體。

歷史上的重農抑商基本國策是從商鞅開始的。漢代時,政治政策從各個方面抑制商業、商人發展,一直到明初,「賤商」傳統依然可見。明朝開始,政府採取撫商措施,清朝時期,上層進一步放寬政策,對商人採取減輕商稅等措施。

理清歷史脈絡可以發現,商業、商人的發展與傳統社會的經濟政策密切相關。李教授在總結中指出,中國長時間重農抑商,直到宋代商業才得到發展,這其中,不僅僅因為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因素,更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穩定社會的必然選擇。歷史傳承到現在,商業蓬勃發展,我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去從商,更應秉持儒商理念,做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商人。

「大道知行講堂」系列講座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儒學與企業管理委員會組織舉辦,將持續舉辦100場,讓企業家和企業管理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裝自己,學以致用。下場講座屆時會在「大道知行」微信平台發布相關信息並開放報名渠道,敬請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冠禮」與「笄禮」,古代多大算成年
燕京八絕:中國古代的「奢侈品」,驚艷世界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