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儋州舉人唐丙章 「一州偉望」造福鄉閭

儋州舉人唐丙章 「一州偉望」造福鄉閭

原標題:儋州舉人唐丙章 「一州偉望」造福鄉閭



張掛在故居里的唐丙章像。 陳有濟 攝


唐丙章故居里的舉人牌。 陳有濟 攝


宋代名相范仲淹曾有一句名言:「不為良相,則為良醫。」縱觀歷史,確實有不少文人步入岐黃之路,故而才有了「天下名醫儒佔多」的說法。明清時代,在「立德、立功、立言」思想的助推下,文人從醫更為普遍,在他們看來,立言固然令人嚮往,但治病救人是立德立功,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在古代的海南,清末儋州舉人唐丙章就是一位有名的儒醫。作為文人,他有舉人的功名,更有「南省魁卷」「一州偉望」的美譽;作為醫生,他懸壺鄉間,治病救人,其寫下的《藥性治病歌》堪稱是在民間普及醫藥知識的典範之作。暮年之時,身處江湖之遠卻不敢忘國憂的唐丙章,還向朝廷上奏《平黎疏》,建議開發海南腹地,建設貫穿海南中部的鐵路,以遠見卓識發出歷史先聲。

出身書香門第


考中順天舉人


唐丙章,字典初,號鶴垣,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於儋州荔根(今儋州市白馬井鎮才根村)。唐丙章的祖上是被譽為「天下無雙唐氏,瓊州第一攀丹」的瓊州望族府城攀丹村唐氏,後來才移居儋州。今天的才根村人,都知道祖上傳下的一句話:「出身儂是攀丹的。」


唐丙章出生在書香之家。他的父親名唐元斗,是地方上有名的讀書人。唐元斗深諳知識的重要性,常用「試問世間何物貴?看來還是讀書人」的道理教育孩子。由於自小受到家庭熏陶,唐丙章12歲的時候已精通詩文。


唐丙章抱負遠大,童年時每以「胸懷五車書卷,眼看四海風雲」自勉,年紀輕輕已成為廩生,馳譽一方文場,可惜的是屢赴鄉試都沒考中。接連受挫,唐丙章也不知所因何故。

據民國《儋縣誌》所載,咸豐六年(1856年)瓊山進士丘對欣丁母憂辭官回鄉,主講瓊台書院,他讀了唐丙章的文章後,指出唐丙章鄉試不被選中是因為其文一氣呵成,卻沒有做到精湛高深,耐人玩味,並建議唐丙章日後作文要從高處立意,精雕細琢,避免犯下庸俗濫調的弊病。唐丙章對丘對欣的這一番教導十分信服,通過一段時間勤學苦練後,改掉了以前為文的不足之處,寫出的文章變得入木三分,讀者愛不釋手。


光緒八年(1882年),唐丙章以國學生身份應順天鄉試,終於考中舉人,名列第十九,被譽為「南省魁卷」。此時的儋州已經有45年無人考取舉人,唐丙章中舉對儋州來說無異於久旱逢甘霖,士子奔走相告,捷報很快傳遍整個儋州。


光緒九年(1883年)是大比之年,唐丙章赴京應試。趕考路上,唐丙章春風滿面,信心十足,他經過一個叫美珠坡的地方時,觸景生情,不由放聲高吟:「收拾行囊振馬鞭,燕台遙望紫微邊。水無止性終歸海,山有高心共插天。」只可惜,會試放榜,唐丙章名落孫山。此後,唐丙章又兩次參加春闈,仍未如願。


唐丙章三科沒中進士,參與大挑,被列為一等,朝廷派他到湖北候補宜昌府屬知縣,他最終卻沒有赴鄂。


執教書院育才

晚年懸壺濟世


唐丙章中舉後,曾主講儋州東坡書院、麗澤書院,桃李成蔭。他在東坡書院施教時,撰寫一聯:「賓主聯歡,追思笠屐風流,雪爪尚留鴻北去;冠裳承祀,若問送迎詩句,笛腔猶按鶴南飛。」上聯的典故出自東坡的詩,下聯來自東坡的一首《水龍吟》詞,用典生動準確,造詞典雅,切合東坡身世,形象生動,將後人的懷念與東坡的人生悲劇有機結合,營造出一種頗具神釆的緬懷氛圍,歷來為人稱道,今天仍見於東坡書院里。唐丙章後來受瓊州知府施典章聘請,到府城的瓊台書院講學。唐丙章在瓊台書院亦教績顯著。據說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科瓊山舉人劉詒球就是他的一個得意門生。唐丙章作的一篇《齊宣王向交鄰國》,被瓊台學子視為範文,廣為傳誦。唐丙章也因其之才學,被代理儋州知州的范雲梯稱為「一州偉望」。


古語有云:「醫家奧旨,非儒不能明。」儒與醫有其相通之處,故而文人習醫在古代並不鮮見。唐丙章興趣廣泛,除了文才,其醫技也甚為精湛。據《唐丙章舉人傳略》一文所述,唐丙章在晚年時仍不辭辛苦,執意北上通過了太醫院的考試,並獲得名列第二的好成績。但唐丙章不願在朝廷就職,而回到家鄉懸壺濟世。唐丙章行醫期間治癒許多疑難雜症,救人甚眾。今天儋州還流傳著他妙手回春的不少事例,其中一則逸事頗為傳神。


相傳當時荔根附近一村莊有一位婦女肚子疼痛難忍,久治不效,只好乘牛車到荔根村向唐丙章求救。唐丙章察看了病情,沒開藥方,只讓來者在返回的路上策牛奔跑。婦女回到家裡,肚子果然不疼了,眾人稱奇,無不嘆服他醫道高明。

儋州人有唱山歌的傳統,為了讓更多的人掌握醫藥知識,唐丙章將常見疾病及其配藥寫成《藥性治病歌》。這一長篇山歌集將各種常用藥材的藥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儋州人喜聞樂見的傳唱形式展現出來,更利於知識傳播。在缺醫少葯的舊時代,許多百姓對照藥性歌句對症下藥,治好疾病。《藥性治病歌》傳開後,不少人通過《藥性治病歌》開始習醫,最後成為了郎中。可以這麼說,唐丙章的《藥性治病歌》在儋州起到了醫藥初級教材的作用,造福一方百姓。


《藥性治病歌》原來很長,可惜真本已經失傳,後人搜集到的只是部分內容。其中有:「陳皮半夏與藿香,桔梗杏仁桑白清。竹瀝竹茹與竹黃,化痰清肺大通明。」


上疏清廷


倡修海南鐵路


唐丙章生活的晚清時代,國家內憂外患,動亂不止。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憂國憂民的唐丙章向朝廷上《平黎疏》。在這篇奏摺中,首先道明上奏的目的是「為開闢瓊崖腹地,以弭黎患而固疆圉」,接著回顧歷來治黎的狀況,繼而深入分析當前的黎情,指出治理上的重點和難點,並從國際形勢背景談論開發海南對國家安全的意義。最後,有的放矢地列出十四條具體建議:「一、兵勇宜參募土人也;二、進軍宜用冬月也;三、官軍宜進扎腹地也;四、土司宜設也;五、黎戶宜造清冊也;六、市廛宜立也;七、學校宜創設也;八、廳縣宜次第建置也;九、土城宜築也;十、開墾宜招外人也;十一、田地宜丈量也;十二、黎人不宜虐待也;十三、五金之礦宜開也;十四、鐵軌宜督造也。」每個條款之後,都論述了相應的施行辦法。


《平黎疏》充分體現了唐丙章的遠見卓識,其中的「鐵軌宜督造也」一條,可能是向朝廷提出修建海南鐵路的第一個聲音。唐丙章建議修築貫穿海南中部的鐵路,路成之後,採用「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的方式運營,待有盈利,接著再修東西支路,形成中部十字鐵路。如此一來,「一旦有警,則軍由鐵軌遄行,呼吸靈通,不致失事。其益大矣。」針對鐵道造價昂貴的問題,唐丙章提到先用黎區堅硬的木材造火車軌道,以減少成本,數十年後再換成鐵軌。


現在回過頭來看《平黎疏》,它的一些提議,即使放到一百餘年後的今天,依然具有進步意義。


向皇帝上奏《平黎疏》兩年後的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年過古稀的唐丙章逝世。(特約撰稿 陳有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明海南 的精彩文章:

萬寧水溝村書香陳氏:六百餘年保持淳樸本心

TAG:文明海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