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做事猶猶豫豫,你也是一個「害怕有更好選擇綜合征」患者嗎?

做事猶猶豫豫,你也是一個「害怕有更好選擇綜合征」患者嗎?

國慶快到了,你從去年十一就告訴自己今年一定要提前計劃好去哪玩,半年後你覺得為時尚早還有得挑,上個月你想再不決定就晚了,看了一波機票,琢磨著過兩天能不能便宜點,時至今日,「一定要找一個又省錢又小眾的地方」的願望眼看又要落空,今年大概又是宅在家裡外賣七天樂的一年了。

餐館點菜翻完整本菜單最後招手叫服務員過來問:你們招牌菜是什麼?推薦一下。

淘寶上挑個小破杯蓋也要翻個七八頁搜索記錄,最後回到第一頁買第一眼看中的。

定外賣時找了一個小時,結果還是回到一開始看的那家店。

吃飯的時候想著挑一部電視劇看看,飯都吃完了還沒挑出來。

租房子總糾結還有更好的,結果挑了一圈後挑煩了,隨便租一個,結果發現租了其中最差的一個。

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好不容易有個合適的還嫌人沒食堂。

跳槽時面試的第一家公司各方面都合適,想著「也許有更好的選擇」拒絕了 offer,結果一家不如一家。

在 deadline 之前總覺得自己會有更好的狀態。

怕遇到更喜歡的人,所以一直單身。

……

如果以上大部分情形看上去都是你本人,那麼祝賀你喜提現代病 「FOBO」 ,即,「害怕有更好選擇綜合征」(Fear of Better Options),患者會因為害怕錯過最佳的選擇,凡事都想窮盡所有可能的方案再做決定。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者 Iyengar 和 Lepper 把這種現象叫做「最大化」(Maximization),他們發現,當選擇更少的時候,人們做出決定後更容易對結果感到滿足,而沒完沒了想要找到最優解則會導致優柔寡斷、沮喪、壓力、後悔以及不開心。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 Barry Schwartz 一直在研究選擇給人類行為帶來的影響,在他名為《選擇的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的書中,他舉例說當消費者必須在二十個罐子或者六條牛仔褲里選一個時,他們顯得更糾結並且對最終選擇的滿足感更低。

FOBO 的確更有可能找到一個更好的選擇,儘管如此,和那些能依據少量信息快速做出決定的易滿足者(Satisficers)相比,他們更容易對自己最終做出的選擇有所疑慮,總在懷疑是不是還有比這更好的。

而且他們永遠無法真正實現自己最終目標——枚舉出全部備選並且從中找到最好的,在做決定時獲得絕對完備的信息(complete information)是不現實的。

如果還是猶豫不決,那靠直覺也是可以的,只有一條,事後別多想。

題圖來自:Giphy 海綿寶寶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寶潔把性別平權看成「增長的力量」,一半廣告找女導演拍|戛納創意節 2018
如今字體的功能不只為傳達信息,還要能表達價值觀|這個設計了不起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