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英年早逝,我國又一位國際級專家去世,生命最後一刻仍在為國工作

英年早逝,我國又一位國際級專家去世,生命最後一刻仍在為國工作

根據我國官方消息,14日,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國際知名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因病逝世於武漢,享年56歲。

作為一名地質專家,其不迷信國際權威,為了弄清與眾多地質構造學說相矛盾的現象,從1990年開始,每年花費3-4個月奔波在青藏高原各地,展開實地調研。

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在花費大量時間,足跡幾乎踏遍青藏高原的不懈努力下,1992年其首次在國際上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殼流動為核心的「層流構造假說」,一舉打破了流行全球數十年的「板塊構造假說」,以合理的動力來源比較完全地解釋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種過去無法解釋的地質現象。

此後,其又相繼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一套以青藏高原為基地的地學理論系統,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甚至一部分理論成就已經用於我國成礦預測和地震預測等領域,為此,其在2011年和2012年兩次以執行主席身份參加香山科技會議,先後獲得我國頒發的「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等諸多榮譽。

當初,李德威還只是一名教授時,因為將重心放在研究「地質構造」等理論創新上,被很多人認為是「天方夜譚」、「傻」,因為一個教授不好好想著如何寫論文做成績,卻只想著向國際權威發起挑戰,這就像再跟自己前途較勁一般,所以他一段時間裡得不到別人的理解,也沒有人同他討論相關學術問題,只能孤獨一人前行。

其能夠堅持下來,就是因為對創建自己理論夢想的追求,而不是想著如何提高自身職位。毫無疑問李德威教授是「中國真正的脊樑」,其為了國家科學進步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病危進入手術室前,他仍不忘用手寫下了「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10個大字,提醒後來者和同事繼續努力為國貢獻。

最後,14日,走到生命盡頭的最後一刻時,李德威教授仍在工作中,因為就在今年他和團隊才在海南瓊北打出了「中國東部第一井」,為我國開發利用固熱能踏出了第一步。我們都知道第一步的重要性,只有第一步走好、走穩,下一步甚至下面許多步才能走得更好、更穩,所以其臨終前仍堅持工作,貢獻最後一絲力氣。

像李德威教授這樣的國家脊樑,我國還有很多,他們一起為中國的崛起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即使很多人都已逝世,但他們應該被我們所銘記,不為其他,只為他們希望建立一個強大興盛的國家,並為此奉獻一生!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關注我們,每天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龍軍 的精彩文章:

沒有商量的餘地!中國這次態度堅決,美國數十艘巨輪無奈改道南下
數架蘇35飛入爭議島嶼上空,以後都不走了,日本這次抗議也沒用

TAG:第一龍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