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即將迎來兩周年,「中國天眼」遭遇海量數據挑戰

即將迎來兩周年,「中國天眼」遭遇海量數據挑戰

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通訊員 李官傑 洪永

59顆優質候選體、44顆脈衝星,這是FAST調試兩年來交出的「科學發現成績單」。國際上沒有先例可循,調試工作頗具挑戰性,FAST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為FAST矯正視力,讓它轉動「眼珠」。

而在19波束接收機投入使用後,FAST巡天能力提高了五六倍,視場也擴大到原來的19倍,除了脈衝星,FAST是否有最新的發現?9月15日,在FAST即將迎來建成兩周年紀念日之際,科技日報記者故地重訪卻了解到,FAST遇到了挑戰——

脈衝星發現「超過預期」

截至目前,FAST共發現了44顆脈衝星,其中19顆獲得國際認證,包括一顆毫秒脈衝星。對此,中科院國家天文台FAST工程副研究員錢磊說,FAST還在調試階段就取得這樣的成果,超出了FAST團隊的預期。這主要歸功於FAST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在此之前,由於歷史和設備原因,國內其他射電望遠鏡雖已觀測到多顆已知脈衝星,但從未發現過新脈衝星。

脈衝星是旋轉的中子星,由恆星演化和超新星爆發產生,其信號一度被認為來自外星人。宇宙中有大量脈衝星,自轉周期極其穩定,準確的時鐘信號為引力波探測、航天器導航等重大科學及技術應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那麼,FAST是怎麼發現脈衝星的?這些脈衝星又是怎麼認證的呢?

錢磊說,脈衝星的電磁輻射來自於磁極。在脈衝星轉動時,磁極發出的電磁輻射束像海岸上的燈塔一樣,掃過天空。每當脈衝星輻射掃過地球,地面的FAST就收到一個信號,記錄到像「心電圖」一樣的系列脈衝。而後,FAST將信號收集、處理,再翻譯成人類能理解的形式。只是,中間這個轉換的過程非常複雜。FAST反射面將電信號匯聚到接收機,並轉換成光信號,通過光纜傳回總控室,再把光信號轉換回電信號,進而變成數字信號,計算機集群則根據事先設定好的程序,將這些數字信號儲存、計算,並經過分析,識別出能夠代表脈衝星的一系列特徵。

「FAST的搜尋主要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通過漂移掃描,即望遠鏡固定不動,藉助地球自轉指向不同天空進行盲巡;第二種是對特定的源進行搜尋,包括球狀星團、高能費米點源和M31等。」中科院國家天文台FAST工程總工程師姜鵬說,觀測之後就可以對望遠鏡數據進行分析,尋找可信的周期性信號,再通過人工進行判斷,將其列為候選體,最後通過FAST進行重複觀測或者由其他望遠鏡觀測進行認證。目前,在FAST發現的44顆脈衝星中,有25顆是FAST自己進行認證的,其餘的是通過合作的澳大利亞Parkes64米望遠鏡、德國Effelsberg100米望遠鏡等進行觀測認證。

海量數據帶來巨大挑戰

除了搜索脈衝星,FAST其實還有著更重要的科學目標,包括探測中性氫,以揭示宇宙膨脹、星系形成及演化的奧秘,以及搜尋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等等。可以說,擁有世界領先的絕對靈敏度,讓FAST擁有無限的可能。

今年6月初,隨著19波束饋源接收機的投入使用,FAST巡天速度提高了5到6倍,視場也擴大至原來的19倍。這意味著「武功」更高,FAST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

「這一次有沒有可能發現外星人?」面對科技日報記者的追問,錢磊解釋說,如果確實有外星人的存在,而他們也正好使用無線電的話,那他們應該逃不過FAST的「火眼金睛」。針對外國科學家發現月球表面存在水冰的消息,錢磊表示,在雷達的配合下,FAST也有可能開展相關探測。

如今,幾個月過去了,FAST到底有什麼重大發現?姜鵬坦言,用上了19波束,FAST所產生的海量數據,給FAST團隊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觀測時,以前每秒鐘最多只產生2G的數據。現在,峰值數據率每秒可以達到38G。由於存儲和計算能力有限,他們只能對數據進行壓縮,降低數據的動態範圍,但仍然有數據堆積的危險,這是以往所沒有遇到過的事情。

不過,在FAST數據中心投用後,問題將得以緩解。由FAST聯手中國電信建設的數據中心,將以中國電信天翼云為基礎,依託中國電信強大的網路優勢和平台能力,整合海量高速存儲和高速計算單元,為FAST提供超算中心服務,以及高速網路接入和信息通信支撐保障。按照規劃,這個數據中心最終將為FAST提供100PB的存儲容量。同時,位於貴州師範大學內的FAST早期科學數據中心,也正著手擴容。

截至目前,FAST積累了1000多小時的觀測時長,科學數據存儲總量約2.8PB。

預計明年完成調試

FAST是世界上口徑最大、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其接收電波的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那麼大,足足可以「裝」下8個「鳥巢」體育館。如果要給這口「大鍋」裝滿礦泉水,足以讓全世界每人喝上4瓶。

利用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喀斯特巨型窪地作為台址,FAST自主發明變形反射面,採用光機電一體化技術,自主提出輕型索拖動饋源支撐系統和並聯機器人,實現高精度指向跟蹤。FAST的大,大得有道理。只有口徑越大,才能「看」得越遠。科學家打過比方,以它的靈敏度,即便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機,也能被「看見」。

調試兩年來,因為國際上沒有先例,很多問題只能靠FAST團隊自己解決。姜鵬說,巨型望遠鏡調試是一項強交叉學科的應用性研究,國際上傳統大射電望遠鏡的調試周期很少低於四年,而FAST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它的調試工作也很有挑戰性。

相對其他望遠鏡來說,FAST的系統構成更加複雜。經過FAST團隊的努力,實時力學模擬技術大幅提升瞭望遠鏡對設備故障的容忍度,饋源支撐系統也實現了系統集成,FAST實現了對特定目標的跟蹤觀測,並穩定地獲取了目標源射電信號。並且,隨著調試工作的深入開展,FAST的性能也得到明顯改善。「FAST科學團隊能在短期內實現望遠鏡的功能性調試,完成了最困難、最有風險的調試環節。」姜鵬說,不出意外的話,FAST預計明年完成全部調試。

「感官安寧,萬籟無聲,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絢麗,召喚我們踏過平庸,進入它無垠的廣袤……」已故的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詩一般的語言,讓人們對FAST的未來滿懷憧憬。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岳靚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將迎第三次大修
超算500強中國佔比超40%;科學家用「基因剪刀」減輕實驗鼠自閉症癥狀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