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陽志平:如何突破職業生涯瓶頸?

陽志平:如何突破職業生涯瓶頸?

人到三十,工作漸漸遭遇瓶頸、生活的擔子卻不斷加重。如何突破職業瓶頸?來看看陽志平老師的應對之道。

七月下旬,南下上海。與同學們分享了三四十歲人士如何突破職業瓶頸。


1. 職場十大病

《新周刊》最近有一篇文章,提到中國職場的十大病——摸魚成性、抑鬱成疾、過勞成癮、自殺成真、接鍋成仁、合群成精、妄想成災、幻聽成謎、嗜會成痴、多動成名。

在記者做的總結基礎上,我們再來做個分類學工作,這十大職場病可以總結為三大類。

A 類是成就與意義缺失。一種極端是在工作中得不到快樂,於是學會偷懶,在公司只做和自己利益有關的事情;另一種極端是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廉價快樂,於是過勞,不可逆轉地損害身體健康。

B 類是人際問題。比如背鍋,在大領導跟前背小領導的鍋;又如在辦公室抱團,一個又一個小圈子。

C 類是心理健康疾病類問題。記者提到了抑鬱、妄想、幻聽、多動這些心理健康疾病。但人類最常見的三大心理健康疾病是抑鬱、焦慮、恐懼。焦慮症尤其是與抑鬱交錯在一起的抑鬱焦慮症,恐懼症尤其是社交恐懼症,這兩類心理健康疾病在職場上並不罕見。


2. 幸福曲線

心理健康更多是從異常角度來研究人性。當你的心理健康指標偏離正常人群太多,往往就會被確診為相應心理健康疾病。如果我們從積極心理學角度來看,人們又會有哪些偏離呢?積極心理學的基石自我決定論認為,人們存在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各自含義是:

自主感(autonomy):或稱自主需求,是指人們感覺自己行為是自發的,並且完全出自自己選擇,它強調的是人們對主動權的感受;

勝任感(competence):或稱勝任需求,是指人們對行為或行動能夠達到某個水平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勝任該活動,它強調人在與環境互動時,希望能夠產生有效反饋;

歸屬感(relatedness):或稱關係需求,是指人們感覺到自己與別人有關聯,是一種在意別人,也同時希望受到別人在意的感覺感受,它強調人們希望與他人發生關係的渴望,如同事間人際和諧或者戀人間的親密關係。

自我決定論從人類動機層面解釋了幸福的來源,當人類動機行為滿足這三種基本心理需求,幸福感油然而生。反之,那些雖然沒有出現心理健康疾病,但自覺遭遇了職業生涯發展瓶頸的人,常常是偏離了這條幸福曲線。

不少 30 歲以上人士遇見的職業瓶頸都跟自主感相關。自主感缺失在大齡程序員、技術工種中尤其高發。在職業生涯早期,樂做老黃牛,兢兢業業配合團隊開發,伴隨年歲增長,越來越不願意為別人的夢想買單,越來越不願意讓別人對自己的時間分配指手畫腳。

第二個常見瓶頸是勝任感缺失。在中國有大量學習愛好者和方法論愛好者,他們在各大學習社區出沒,追求所謂的認知升級、真實的自我、視野開拓,實際能力得不到提升,眼高手低。創業愛好者也是如此,各大 IT 媒體常常能看到他們的文章,一旦下海,公司很快倒閉。文藝青年則是另一類態度,習慣冷嘲熱諷世事,常常誤將對世界的洞察當作能力,用平淡是真為自己的無能辯解。

第三個常見瓶頸是歸屬感缺失。比如成天呆在家裡的死宅族,習慣與虛擬而非真實人物建立情感連接;另一個極端是交際花和人精,穿梭於一次又一次交易,一個又一個名利場。

3. 像機器人一樣活著

為什麼人們會出現這麼多職業瓶頸?你會聽到不同視角的答案。比如,從政治學、經濟學角度往往會談階層躍遷、階層板結;從社會學、心理學角度往往會談社會比較。這些老生常談,我一律不想聊。我想從文學、語言學角度談談一個深層次的原因:你遇到的職業瓶頸也許是因為採取了一個錯誤的隱喻。

在座的各位同學有不少是技術出身,之前對文學、語言學、修辭學沒感覺,但是我想說的是,文學即人學。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我們社會一代又一代形塑的價值觀,其實建構在一個錯誤的隱喻上。

這個錯誤的隱喻就是:像機器人一樣活著。

隨著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相關言論甚囂塵上。認知升級、個人操作系統、自我迭代和人生演算法,舉不勝舉。這些流行說法背後默認假設,每個人是一個機器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統,由軟體和硬體驅動;每個人有一些底層演算法,可以不斷迭代。

不少人不僅習慣將自己看作工具、看作產品,還習慣將他人看作工具與產品。比如有人認為金融行業的唯一評判標準是你賺的錢,成王敗寇。

這些說法看上去正確,實際荒唐透頂。《機器人叛亂》有個隱喻:人是基因和模因奴役的機器人。但是作者斯坦諾維奇微笑著告訴你,理性能幫你,它就是那把交到你手裡的劍。

正如譯者吳寶沛老師所言:「可是,等你真正拿到那把劍的時候,你才發現,那把劍不那麼好使,它甚至會傷著你。為什麼?因為那把劍就是模因做的,你握在手裡的有可能是敵人送給你的禮物。」

要想實現真正的叛亂,你需要兩把劍。其中一把劍叫狹義理性,簡單地說就是正確做事。然而,決定我們是人類而非機器人,是因為我們同時還持有另一把叫作廣義理性的劍——不僅僅正確地做事,更要做正確的事。

那些操控人性的所謂社會精英人士,依然習慣將自己看作工具,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孔子說,君子不器;馬奇說,如果只在不被辜負時去信任,只在有所回報時去愛,只在學有所用時去學習,那麼就放棄了人之為人的特徵。古今中外,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智者,都在提醒我們:像人類一樣活著而非像機器人一樣活著。


4. 從機器人到人類

換了一個隱喻視角,能幫助我們突破職業生涯瓶頸嗎?不能。但是你會離幸福更近一些,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類。具體來說,有四對關鍵詞可以幫助你在30歲以後,更好地像人類一樣活著而非像機器人一樣活著。

意義與價值

有一些行業先天高意義,行業存在的目標就是幫助別人變得更好,很容易帶來成就感,比如教育行業。有一些行業先天高價值,注重交易的效率與規模,更容易獲利,比如金融行業。

這兩個行業非常不一樣,教育行業的默認人性假設是人本善,通過學習可以獲得提高。而金融行業絕大多數成本都是花在風險防範上了,默認假設是人本惡。所有不注重風險防範的金融創業項目,都是在耍流氓。

那麼,在高意義行業的從業者容易出現什麼問題呢?—— 意義泡沫。在供給端總是有一批知識網紅習慣好為人師、自我表演、加戲自嗨。這類從業者好比精神鴉片的製造者。在消費端則是,那些知識網紅收割智商稅的對象,那些學習方法論愛好者,那些創業愛好者,天天陶醉於吸食這些精神鴉片。

在高價值行業的從業者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 —— 價值工具。以為掙到大錢就代表找到人生意義。創造財富本身成了目標,不知不覺把個人物化,讓自己成為賺錢的工具,人不再是人。


核心技能與社會福利

如何捅破「意義泡沫」?你需要指向第三方客觀標準,比如用作品說話、注重量級躍遷。假設你是一位老師,每年影響1000人、1萬人、10萬人、100萬人,你的時間利用率大不相同、你的作品影響力量級大不相同。所有那些有助你提高作品影響力量級、時間利用率的技能,就是你的核心技能。人,需要用 24 歲到 36 歲,12 年時間獲得至少 4 個核心技能。

如何規避「價值工具」?你需要關心社會福利。什麼是社會福利?或真善美或弱勢群體或社會公平,人類堅持的那些底線。那些幫助人類成為人類的廣義理性。


手下與學徒

不少 30 歲以上管理人士,職業瓶頸來自孤獨、工作壓力無處排解,同事家人無法傾訴;自己想要的卻始終很多,事業家庭,面子里子,每個都重要,自己能付出的時間卻越來越少。

常常有 CEO 找我諮詢心理健康類的問題。我會問對方一個問題:你有學徒嗎?

沒有。所有 CEO 都如此回答:只有手下,沒有學徒。

但手下不是學徒。

人在職業生涯早期,或掙錢或積累聲望,慢慢地達到一定高度。但是到了三四十來歲,時間越來越少,想要的依然越來越多。此時,傳承變得愈發重要。很多人試圖將傳承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於是在中國有了「望子成龍」這個成語。但孩子的經歷與自己完全不同,隔了至少二十年。人高度複雜,想讓孩子繼承自己的事業,幾乎所有的富一代都失敗了。

傳承不是財富繼承,更不是精神控制。真正的傳承是指將個人複雜的思想,分散式地放在不同人身上。這樣可以反向激勵自己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機器人在算力上可以超過人類,但人類與人類構建的龐大思想網路,短期內難以被取代。

十八歲以後要有嫡系部隊;三十歲以後要有自己的學徒。以我自己舉例,我是一個對人類高級智慧毫無抵抗力的人,但時間、心力有限,於是分別有產品、寫作學徒傳承我不同思想。學徒不一定是自己公司的同事。可供性、最小故事,空間先行,這些優雅的概念如何應用在產品上?我自己公司產品的體量有限,但那些一線互聯網公司的用戶體量超過我幾個等級。產品學徒們在大型互聯網公司應用我的方法論又促進了我的思考。

再拿寫作舉例。某位學徒與我的一位好友,兩人將知名認知科學家特納的《古典風格》這本書翻譯完了,即將下半年問世。如果讓我自己去做,是沒有時間的。他們翻譯完以後,是不是會給我一個正向刺激,激勵我花時間繼續研究與推廣「古典風格」?

前幾天和團隊一位同事聊天,她性格內向,不喜歡管理別人。我和她說,你能否帶幾個性格和你類似的學徒呢?學徒與手下不是一回事。學徒是你的分散式記憶,幫你在信息過載時代進行認知卸載。給你反饋、承載你的某些夢想;而你給學徒指引、支持。


單一策略與萬花筒策略

傳統觀念追求單一目標,比如創業者拿賺錢作為唯一目標,甚至有 VC 鼓勵創業者犧牲家庭。這類文章時不時刷屏,比如「不加班的人沒有資格去創業公司」,這種錯誤觀念就是單一策略,只追求成就。

任何一個投資人,在讓創業者 All In 之前,先問問自己,我投資數百個項目,都是指望一個大成功來覆蓋小失敗。你這種心態憑什麼要求創業者 All in?專註與發散僅僅是創業不同時期的不同策略選擇而已。人生在世,創業只是生命的一部分,還有比它遠遠重要十倍、百倍的東西:信用!健康!家庭!以及那燦爛星空、人類高級智慧。(順便吐槽,朋友圈中有好幾位,去年口號是All in AI;今年春節之後口號就變為 All in 區塊鏈了...)

與單一策略相對的是人生萬花筒策略。單一策略是說,只追求一件事情達成的商業目標,而萬花筒策略是,人生中的每一件大事,都盡量獲得傳承、快樂、成就、意義四方面的樂趣。一一解釋如下:

快樂(happiness)——對生活感到愉快或滿足。

成就(achievement)——你取得的成績超過其他人苦苦追求的類似目標。

意義(significance)——感覺自己對所關心的人產生了積極影響。

傳承(legacy)——建立價值觀並取得成就,以幫助他人在未來也獲得成功。

追求成功猶如射擊一組移動目標:每當你命中一個目標後,從其他方向又會冒出 5 個目標。因此,在取得一項成就之後,你的喜悅又很快被新的壓力和焦慮代替——更多的問題,更多的期許,更高的目標。成功人生的意義在於讓每個目標都同時具備快樂、成就、意義、傳承四種元素,並且對目標採取「適可而止」而非「多多益善」的態度。

這種人生策略就好比萬花筒,它有四個小隔間,在你的一生中,你可以不斷地往每個隔間放入一些色彩斑斕的玻璃碎片(即你追求並實現的目標),從而使屬於你的萬花筒圖案越來越豐富多彩。這四個小隔間,都體現著人們基本心理需求:自主、勝任與歸屬。


5. 像人類一樣活著

機器是非分明、黑白鮮明。而我們人類,既享受獨處又害怕孤獨,既喜新厭舊又害怕不確定。

像人類一樣活著,意味著我們擁抱矛盾。你需要定義矛盾、發現矛盾,如用萬花筒策略取代單一策略;用學徒取代手下。你還需要接納矛盾。拿高意義和高價值舉例,能不能在工作中,既獲得高價值感,又獲得高意義感?挺難。

此時與其否定矛盾的存在,比如用金錢作為人生唯一考量標準,還不如開放地接納它,與矛盾同行。既怯弱又勇敢;既渺小又偉大,這就是活生生的人類。

未來已來 只是分布不均

入門信息分析 發現可能自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機場太吵被告上法庭,拆不拆?跨學科思維給你第三種答案
想提高寫作?你需要知道這個聰明方法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