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閱觀察丨從幼兒園看中美教育差異:女兒留學一年,回國變問題兒童

閱觀察丨從幼兒園看中美教育差異:女兒留學一年,回國變問題兒童


閱觀察丨從幼兒園看中美教育差異:女兒留學一年,回國變問題兒童


圖片來源:pixabay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用這句話比喻海龜(歸)寶寶們的生存之道,實在是再貼切不過了!可是,低齡寶貝們本身年齡就小,國內外大環境的忽然轉換,對他們來說是一項大挑戰。一進一退之間,孩子們適應得了嗎?

1

去年,女兒4歲,老公因工作的原因需赴美一年,我們商量後決定一家同去。為了讓她能夠在美國「無縫對接」,赴美之前,我們做了不少功課。比如開始鍛煉她的獨立能力,培養英文閱讀習慣、訓練數學思維,收到美國當地的入學offer後還開始給她做心理建設,教她一些應對突發情況的辦法,等等。

好在之前女兒在北京的一所國際幼兒園就讀,語言上比較佔優勢,出發前,我和老公以為萬事大吉了,信心滿滿地落地美國。老師家訪的時候,我們還得意洋洋地介紹了女兒在來美國之前的準備工作。記得當時老師簡單問了女兒一些問題,女兒也能聽懂作答,我們還感覺挺不錯的。

誰知一切只是剛剛開始,我們高興的太早,現實很殘酷。入學後,經受考驗的不只是剛滿4歲的女兒,我和老公在融合國外的教育方式上,也困難重重。

女兒在美國就讀的是pre-k,性質上隸屬小學,班裡多是4-5歲的孩子。從表面上看,校園和國內的國際幼兒園布置風格很相似,可是管理方法卻完全不同。在美國,我們只被允許送孩子到學校門口的馬路邊,那裡距學校大門還有幾百米的距離,她需要自己走進學校,找到班級。

小學的校園有多大啊,好幾次女兒都走錯方向了,她掌握的那點英語辭彙也僅限於課堂,找不到教室都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要知道在國內,都是家長送到班級里,或者老師在校門口迎接,這個反差,對孩子來說著實是個挑戰。

不僅如此,學校生活管理「粗放」也超過我們的預期。在國內,3、4歲的幼兒能夠做到獨立換衣服、背書包、去衛生間、吃飯,貌似就已經很好了,可是在美國,孩子們被要求會獨立使用微波爐、去冰箱取食物、給剩飯打包、水壺加水、整理床鋪、整理衣服...... 沒人督促孩子多喝水、飯後擦嘴、增減衣物,生病了帶葯去學校還需寫申請,醫務室要看到醫生的處方才會給孩子用藥......

4歲的女兒還不能完全複述學校里發生的事情,這個年紀的孩子短期記憶力還沒發育完全。到現在,我也想不出女兒當時在學校里是怎麼「活」下來的。

語言,還是最大的問題。學校走廊里掛著很多國家的國旗,卻沒有一面是中國的,也看不見一個中國孩子,沒有一個懂中文的老師。4歲的女兒,一切靠自己。後來pre-k結束的時候,女兒偷偷告訴爸爸,其實剛去學校的時候,她每天一句話都不說,只是聽著。

獨在異鄉為異客。女兒在國內上幼兒園上小班時,我沒怎麼擔心過她,國內的主班老師很細心,有什麼情況通過微信群隨時溝通,師生比高,有老師負責專門給孩子拍攝視頻,實時給家長彙報孩子在校的情況,那時候,心裡是踏實有底的。

在美國呢,我們只能通過郵件和教務處電話聯繫到主班老師,開學第一周,我和老公天天盯著郵箱,盼著有郵件進來。學校組織的家庭活動,一開始我們參加起來也感覺著彆扭,剛到美國時,文化衝突還是挺大的。

不過慢慢的,女兒漸入佳境,我和老公也隨著對當地學校教育節奏的了解,情緒慢慢舒緩下來。從每天盯著郵箱,到習慣在每月底看月度總結和下月計劃,參加每季度一次的家長會,偶爾收到老師的「小紙條」,關於女兒在學校時的表現,提示家長如何給予配合...... 當地不為5歲以下的兒童開設興趣班,但是鼓勵家長陪孩子多去圖書館、博物館和參加實踐活動,我們因此也多了許多家庭時光。

女兒在美國只讀了一年,pre-k結束的時候,我們回國了。

2

大人回來容易,可女兒卻需要重新適應國內的教育體系,對她來說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又要重新面對挑戰。

果然,剛回來時,我發現很多方面她都難以適應。最讓我難過的是,女兒從名列前茅變成了「問題兒童」。

5歲,按照國內的步調,該讀幼兒園大班了。為了讓她儘快熟悉起來,我們依然選擇了出國前讀過的那所幼兒園。可是環境雖然找回來了,卻凸顯了脾性和習慣上的衝突。

語言:僅僅一年,女兒的思維語言變為英語,中文嚴重退步,除了一些簡單的生活用語之外,形容詞基本沒有輸出。

性格:回國後喜歡和陌生人搭話,社交技巧「豐富」,出國之前的「含蓄」不見蹤影。

成績:pre-k的評估都在優秀以上,而回國後參加某課外班的評估結果顯示,數學和中文能力基本在同齡孩子的中等水平或偏下,英語也僅僅是中等偏上的水平(評估標準以識字和閱讀為主)。

行為:女兒愛分享,自己發現什麼喜歡立刻分享給別人,平時會按著自己的思路「嘮嘮叨叨」,所以她顯得沒有「規矩」,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不能安靜聽課,喜歡發問,回答問題會走到講台上,也經常不能按照要求完成作業。

體育:在美國,體育好和學習好一樣重要,女兒這一年強壯了不少,這一點還是讓我們很欣慰的。

……

環境變了,評價標準也變了,回國後老師給出這樣的評價: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凳子,以後學習成績肯定成問題。建議繼續觀察,排除多動症。

可是在美國,老師卻說:「她上課時看上去不能集中精神,可是每項考核都很優異,我又能要求她什麼呢?建議轉學,去一所符合她能力水平的私利學校!」

同樣是在課堂上「坐立不安」,但在不同的評價準則和教育者眼中,女兒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評價。

國內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圍繞在拼音、認字、計算、知識面、認真聽講、能不能坐住凳子等幾方面,這些要求和美國學校對女兒的評估角度完全不同,他們主要考察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個人和社交發展、literacy讀寫能力、mathematics數學、science科學、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歷史學和社會學、physical and motor development,考試評分是能不能通過學習獲得對關鍵概念和技能的理解。

就好像讓歌手與籃球運動員PK,比什麼好呢?

3

仔細想想,教育體制已然,作為學習者,我們該入鄉隨俗還是另闢蹊徑?

適應所在體制,找到突破口。我們希望通過家庭教育來彌補那些我們認為有違我們教育觀的教育方式,可是我們在不知不覺間,也在被教育體制感染著。在哪種教育體制下,都要找到教育的平衡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相信孩子身上那些與生俱來的天賦,在任何教育形式下,都有它顯現的時機。

中美教育,學習內容上的差異沒有學習方式的差異體現得明顯,加上側重角度和教育初衷不同,所以沒辦法用同一套標準來評價教學的優劣,那麼,哪種方式能給孩子帶來更多學習的激情和觀察世界的熱情,哪種便是可取的。

現在女兒回國已有3個月了,逐漸適應了國內的學習和生活節奏,上課很安靜,坐姿筆直,很少「打擾」老師說話,中文能力也在逐漸恢復,和出國前一樣自主閱讀中文繪本,老師也開始給我積極的反饋。她的注意力、參與度、合作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邏輯能力都在逐漸調整和適應。

同時,她也依然能和她的美國老師在視頻中開心地聊天,雖然詞語運用匱乏不少。

出國1年,儘管女兒在知識、能力、習慣上有進有退,但我發現,女兒的強項和興趣愛好卻一直未變。

我想女兒還是延續了一些早先建立的學習思維和習慣,所以那些看似「被落下」的部分很快會找回來;而善於思考的品質,讓她沒有在環境變化時急於否定自己,而是積極尋找出路。

無論是出國還是回國,孩子適應的速度有快有慢,孩子有自己的節奏。那些消失的品質或者習性,也許本來就不屬於她。即便一個孩子的教育環境一直未發生變化,他也會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做出選擇,而那些丟不了的東西,正是我們要幫助孩子堅持下去的部分。

這兩年的經歷成就了女兒的多元、包容、開放和獨立,那些所看、所聽、所想、所做、所感、所學到的事物寫在她思維層級的每個角落,讓她的思維更加豐滿。家長要做的,是關注孩子的細微變化,適時把關、嚴肅對待。

回想起來,這一路有得有失,有喜有悲,吸取的營養將寫入她的人生,而那些失去的部分,也為她新的成長,讓路。

本文轉自公眾號「 菁kids北京」,作者小威媽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