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珠算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伴隨中國人經歷了1800年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在亞塞拜然巴庫通過決議,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黃花梨十七檔算盤

算盤是中國傳統的計算工具

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重要的發明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

自古以來,算盤都是用來算賬的

"金算盤"、"鐵算盤"

也正因為此

算盤被當做象徵富貴的吉祥物

為人們推崇

算盤由於其實用、寓意好等原因

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經典元素

傳統中抓周抓到算盤,或孩子佩戴

都是吉祥富貴的美好寓意

算盤的結構

我國傳統算盤為上二下五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盤進行計算時採用「五升十進位」,即每一檔「滿5」時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檔滿「10」時便向前一檔「進1」。依此每一檔只要用上一下四珠就夠了,為什麼我國傳統算盤是上二下五珠呢?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原因之一我國古代計算重量時採用的是「16兩制」即一斤等於十六兩。

現代人常說某兩個人半斤八兩,這是指他們彼此一樣,不相上下。但是半斤是半斤,八兩是八兩,怎麼會相等呢?

原來,我國古代重量單位制中規定一斤等於十六兩,所以半斤就等於八兩了。上二下五珠,每一檔可計算到「15」,這樣「滿16」就向前一檔進一,所以我國傳統的上二下五珠算盤是為適應十六進位而形成的。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原因之二是古代乘法採用「留頭乘」,上一珠不夠用,必須要上二珠,一些老財會人員受了長期習慣影響,仍喜愛使用上二下五珠算盤,但國內外使用的均是上一下四珠算盤。

算盤的結構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算盤的呢?從清代起,就有許多算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日本的學者也對此投人不少精力。由於缺少足夠的證據,算盤的起源問題直至今天仍是眾說紛壇,莫衷一是。歸納起來,主要有三說。

一是清代數學家梅啟照等主張的東漢、南北朝說。其依據是,東漢數學家徐岳撰寫的《數術記遺》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北周甄鸞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為三部分,上下兩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間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五顆珠,上面一顆珠與下面四顆珠用顏色來區別。上面一珠當五,下面四顆,每珠當一。

這些文字,被認為是最早關於珠算的記載。但是一些學者認為,此書描寫的珠算,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記數工具或者只能作加減法的簡單算板,與後來出現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語。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二是清代學者錢大聽等主張的元明說,即算盤出現在元朝中葉,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至於明朝,永樂年間編的《魯班木經》中,已有製造算盤的規格、尺寸,還出現了徐心魯《算珠演算法》、程大位《直指演算法統宗》等介紹珠算用法的著作,因此算盤在明代已被廣泛使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了。

清明上河圖中的算盤

隨著新史料的發現,又形成了算盤起源於唐朝、流行於宋朝的第三說

其依據是,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家藥鋪,其正面櫃檯上赫然放有一架算盤,經中日兩國珠算專家將畫面攝影放大,確認畫中之物是與現代使用算盤形制類似的串檔算盤。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清明上河圖》局部 | 趙太丞家的櫃檯上放著一架算盤(好吧,小編也看不太清)

二,1921年在河北巨鹿縣曾挖掘到一顆出於宋人故宅的木製算盤珠,已被水土淹沒八百年,但仍可見其為鼓形,中間有孔,與現代算珠毫無兩樣。

三,劉因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算盤》詩,與其說是描寫元代的事物,還不如說是宋代事物的反映更為確切。同樣,陶宗儀的「三珠戲語」所見元人諺語中已有算盤珠之說,也反映出「是法盛行於宋矣」。

四,元初的蒙學課本《新編相對四言》中,有一幅九檔的算盤圖,既然在元初已為訓蒙內容,可見已是尋常之物,它的出現,至少可上推到宋代。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此外,宋代的算盤從形制看已較成熟,沒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種笨拙或粗糙。因此,較多的算學家認為,算盤的誕生還可上推到唐代。因為宋以前的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科技文化的發展較為滯緩,算盤誕生於此時的可能性較小。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經濟文化都較發達,需要有新的計算工具,使用了兩千年的籌算在此時演變為珠算,算盤在這時被發明,是極有可能的。

古代中國小孩掛在脖子上驅凶避邪的百眼篩上,除了有剪刀、發簪、鏡子之外,其中的算盤也是一種象徵富貴的吉祥物。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而抓周抓到算盤,傳統認為是比較善於算賬的,長大以後適合從事經濟類工作,比如會計、精算師、經濟師等等。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這件算盤選用珍貴的黃花梨木製成,呈長方形,盤梁、框、算珠皆為黃花梨木,鼓珠型算珠,質地密實沉重。整盤119顆算珠,打磨圓潤,泛出光澤,相擊之時,其聲鏗然。皮殻瑩潤,極其難得。此算盤既可作為實用器用於賬房計數,還可作為吉祥納福之器於手頭把玩,宜藏宜用。

在世界各種古算盤中,我國的算盤是最先進的。它用竹籤串聯一粒粒算珠代替一根根零散的算籌,用快速的撥珠代替緩慢的「運籌」,因而既便於演算,又便於攜帶,算起來又快又准。

算盤輕巧靈便,是我國古代人民一項極為出色的創造,同時也是我國第三十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微信搜索關註:明清傢具研習社

一架黃花梨算盤的千年文化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傢具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古典傢具的這些出處和典故你都知道嗎?
這些外國人家中的明式傢具太美了,將現代和古典完美融合

TAG:明清傢具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