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腹水、肝損傷病例的真實病因

腹水、肝損傷病例的真實病因

病例介紹

1.臨床檢查:

患者女,55歲,因"腹脹、尿少4 d"就診於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患者近4 d來無明顯誘因感腹脹,伴噁心、食欲不振,尿量較平時明顯減少,無腹痛、腹瀉,無眼底發黃、尿黃,無胸悶、心慌,近期有低熱,無盜汗。外院腹部超聲檢查示腹腔積液。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門診擬"腹水待查"收入院。患者既往有類風濕關節炎病史多年,1個月前曾自服中藥;否認慢性肝病、心臟病、腎臟病、肺結核等病史;否認長期服用肝損傷藥物;否認飲酒史。體溫為37.0 ℃,脈搏為90次/min,呼吸為20次/min,血壓為119/84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晰,精神欠佳,皮膚、鞏膜無黃染,頸靜脈無怒張,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乾濕啰音,心界無擴大或縮小,心率為90次/min,律齊,腹部稍膨隆,腹軟,未見腹壁靜脈曲張,下腹輕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觸診不滿意,移動性濁音為陽性,雙手畸形,雙下肢無水腫。

腹水穿刺檢查示漏出液,病理檢查未見異形細胞;血、尿、糞便常規均正常;血清CA125為175 kU/L,CA19-9、糖類抗原15-3、糖類抗原72-4、癌胚抗原、甲胎蛋白均正常。肝功能指標ALT為92 U/L,AST為101 U/L,GGT為98 U/L,ALP為227 U/L,LDH為272 U/L,總膽汁酸為17.74 μmol/L,白蛋白為26.8 g/L,TBil為9.7 μmol/L,DBil為5.3 μmol/L;凝血功能指標PT為13.4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為37.5 s。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均排除,甲狀腺功能和腎功能均正常,自身抗體全套、自身免疫性肝病抗體全套均為陰性。ESR為13 mm/1 h,抗環瓜氨酸肽抗體>2.0×105RU/L,類風濕因子為5.06×105IU/L,結核菌素試驗為陰性。婦科超聲檢查示子宮萎縮,附件區未見明顯異常,盆腔大量積液。胸部X線片示雙肺紋理增多。胃鏡檢查示慢性胃炎。上腹部增強CT檢查(圖1)示肝臟異常強化,肝靜脈內見充盈缺損,下腔靜脈管腔狹窄、受壓,考慮BCS可能性大,膽囊炎、腹盆腔積液、前下縱隔少量積液。下腔靜脈造影示下腔靜脈通暢,下腔靜脈匯入右心房通暢,肝靜脈通暢。

圖1

上腹部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

A 平掃示肝臟瀰漫性腫大,腹腔積液

B 動脈期示肝實質密度不均勻減低

C 靜脈期示肝實質"花斑樣"不均勻強化,肝靜脈內見充盈缺損,下腔靜脈管腔狹窄、受壓

D 延遲期示肝實質"花斑樣"不均勻強化更顯著

2.臨床診斷:

腹水、肝損傷待查。

3.臨床治療:

患者腹水、肝損傷原因不明,暫予保肝、利尿、輸注人體白蛋白對症支持治療。診斷為HSOS後,在前期對症支持治療的基礎上用低分子肝素和華法林治療1個半月後,癥狀逐漸好轉,複查肝功能、凝血功能恢復正常,複查腹部增強CT檢查示肝臟形態、大小正常,靜脈期均勻強化,未見腹腔積液。

病例討論

消化內科王婷婷住院醫師:患者因"腹脹、尿少"入院,腹部超聲檢查提示腹腔積液。腹水常見病因:

肝硬化腹水,患者否認慢性肝病史,此次檢查雖然肝功能異常,但結合腹部CT和胃鏡檢查結果,無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徵象,依據不足。

惡性腫瘤,患者全腹CT和子宮附件超聲檢查均未提示佔位,腫瘤指標中CA125偏高,余無異常,通常腹水患者血清CA125也會升高,另外腹水病理檢查未發現異形細胞,胃鏡檢查結果無異常,目前腫瘤的診斷暫無依據,必要時可考慮行腹腔鏡檢查排除隱匿性腫瘤。

腎源性腹水,患者否認腎臟病史,雖然合併尿少,但無眼瞼、下肢水腫、蛋白尿等腎病常見臨床癥狀,腎功能、尿常規無異常,可排除。

心源性腹水,患者一般有器質性心臟病史,合併腹水多為右心功能不全,該患者無基礎心臟病史,無心慌、氣促、頸靜脈怒張、雙下肢水腫等臨床表現,暫不考慮,必要時可完善心臟超聲檢查。

目前還需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腹部CT檢查示肝靜脈內見充盈缺損,下腔靜脈管壁狹窄,需要進一步排除巴德-吉亞利綜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

患者既往有多年類風濕關節炎病史,入院後相關抗體升高,考慮是否有累及胃腸道引起腹水這一可能。

患者有肝損傷表現,是否與其口服中藥引起肝臟損害有關,繼而產生腹水。

風濕免疫科吳敏主任醫師:患者有類風濕關節炎病史,雖然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及類風濕因子升高,但此患者雙手關節無晨僵、腫痛等活動期表現,ESR正常,不考慮處於疾病活動期。此外,類風濕關節炎累及胃腸道時的表現常為上腹不適、胃痛、噁心、納差,甚至黑便等,且多與服用抗風濕藥物有關,尤其是NSAID,很少由疾病本身引起。綜上,腹水原因由類風濕關節炎導致的可能性不大。

血管外科朱雲峰主任醫師:患者腹水原因目前可排除上述常見病因,但腹部CT檢查結果提供了思路。腹水形成可能與BCS有關,BCS為肝靜脈和肝後段下腔靜脈阻塞,導致門靜脈和體靜脈高壓,肝靜脈血流障礙導致中央靜脈和肝竇的充血、擴張和高壓,血漿滲入狄氏腔至肝淋巴管,經肝包膜外滲,從而形成腹水。下腔靜脈造影為診斷BCS的最終方法。因此,建議行下腔靜脈造影檢查明確診斷。

消化內科汪良芝主任醫師:BCS這一可能病因已通過下腔靜脈造影予以排除。回到肝功能異常的層面上,考慮肝源性腹水可能性最大,目前唯一的相關因素為患者發病前有口服中藥史,仔細追問病史,得知此中藥成分中包含土三七,其含有PA,是一種可導致肝竇阻塞綜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 HSOS)的物質。該患者急性起病,因"腹脹,尿少4 d"入院。輔助檢查提示腹水、肝損傷。上腹部CT檢查示肝臟形態飽滿,腹腔積液;動脈期和門脈期提示肝臟不均勻強化。該患者應考慮為PA-HSOS,遂請影像科醫師再次閱片協助診斷。

影像科陳明副主任醫師:HSOS典型CT表現包括:

肝臟瀰漫性腫大,平掃顯示肝實質密度不均勻減低。

靜脈期和平衡期肝實質呈特徵性"地圖狀""花斑樣"不均勻強化,門靜脈周圍出現的低密度水腫帶稱為"暈征"。

尾狀葉、肝左外葉受累稍輕,肝靜脈周圍肝實質強化程度較高,呈現特徵性"三葉草征",肝靜脈管腔狹窄或顯示不清,下腔靜脈肝段受壓變細。

通常合併腹水、胸腔積液、膽囊壁水腫和胃腸壁水腫等肝外徵象。該患者CT檢查示肝臟腫大、腹水,肝靜脈內見充盈缺損,下腔靜脈管腔狹窄、受壓;靜脈期、延遲期"地圖狀""花斑樣"不均勻強化。

在第1次的讀片中將重點放在了下腔靜脈管腔狹窄上,而對肝臟這種異常強化沒有警覺性,因此誤導了臨床判斷。事實上,HSOS患者平卧時由於大量腹水、肝腫大壓迫致下腔靜脈前後徑變小,血液血流緩慢,加上HSOS與BCS的臨床表現類似,很容易誤診為BCS。但二者有本質區別,BCS為肝靜脈、肝後段下腔靜脈阻塞;HSOS主要為肝血竇、肝小靜脈閉塞。最終下腔靜脈造影排除了BCS,再結合患者有口服含土三七成分的中草藥,診斷PA-HSOS可能性最大。

病理科李青主任醫師:PA-HSOS的急性期表現為肝腺泡Ⅲ區肝竇內皮細胞腫脹、損傷、脫落,肝竇顯著擴張、充血。雖然肝臟病理活組織檢查發現典型病理改變是確診本病的金標準,但考慮該患者存在腹水,目前暫不適合行經皮肝穿刺。

結語

HSOS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肝血竇、肝小靜脈和小葉間靜脈內皮細胞水腫、壞死、脫落進而形成微血栓,引起肝內淤血、肝功能損傷和門靜脈高壓的一種肝臟血管性疾病。1920年HSOS在南非被首次報道,臨床表現多以黃疸、觸痛性肝臟腫大、腹水、水鈉瀦留為主,在牙買加、非洲部分地區、中東地區和印度發病率高,在牙買加慢性肝病中的佔比高達30%,這與當地居民飲用一種植物茶的習慣有關。HSOS病因較多,有以下幾方面。

造血幹細胞移植及應用化學治療藥物:HSOS與骨髓移植期間應用化學治療藥物(尤其是環磷醯胺、白消安+環磷醯胺、雙氯乙基亞硝脲+環磷醯胺+依託泊苷、長春新鹼)和放射治療(全身或肝臟局部)密切相關。

野百合鹼或PA中毒:世界上約有6 000餘種植物中含有野百合鹼或PA。我國的中草藥中有38種屬於這類植物,其中臨床常用的有野百合、千里光、豬屎豆、西門肺草、琉璃草、毛束草、款冬葉、聚合草和土三七(菊葉三七)等。

免疫抑製劑:硫唑嘌呤、6-巰基嘌呤、環磷醯胺等免疫抑製劑也被證實與HSOS有關。歐美報道的HSOS大多發生在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預處理後,國內報道以服用含PA的植物居多,其中以土三七(菊葉三七)最多。

目前,對於PA-HSOS的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動物實驗研究顯示,PA-HSOS的發病機制應包括兩方面:PA對肝竇和中央靜脈內皮細胞的直接損傷;PA對骨髓祖細胞損傷,從而阻止內皮細胞修復。

在診斷PA-HSOS方面,以前我國多在一定程度上借鑒巴爾的摩標準和改良西雅圖標準。這兩個標準主要針對骨髓移植患者制定,對於非骨髓移植患者,如果僅依據膽紅素、肝腫大及腹水與其他肝損傷性疾病鑒別就顯得困難。因此,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制定了《吡咯生物鹼相關肝竇阻塞綜合征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年,南京)》。結合我國的診斷標準,該患者有明確服用含PA的土三七史,並有腹脹、腹水、肝功能異常和典型的增強CT表現,且能夠排除其他已知病因所致肝損傷,診斷PA-HSOS明確。該患者的診治過程中,由於初次閱片對HSOS的CT典型表現認識不夠,誤診為BCS。臨床醫師和影像科醫師應加強對PA-HSOS的認識,對於口服含PA中草藥者,結合臨床表現、典型腹部CT特徵,應考慮到PA-HSOS,做到早期診治。此外,該患者雖然存在腹水,但回顧其腹部CT檢查結果,腹水量不多,且患者病情暫時穩定,當時行肝臟活組織檢查的風險尚可,根據患者的臨床實際情況,應予考慮肝臟活組織檢查,此為診斷HSOS的金標準。HSOS急性期的病死率達15%~20%,重症HSOS病死率高達80%,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該患者確診為PA-HSOS,屬急性期,在對症支持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和華法林治療1個半月後,癥狀逐漸好轉,複查肝功能、凝血功能恢復正常,複查腹部增強CT檢查示肝臟形態、大小正常,靜脈期均勻強化,未見腹腔積液。該患者經積極的對症支持、早期抗凝治療後病情恢復,且病程中未合併多器官功能衰竭,屬於中度病情,預後較好。除上述的藥物治療方案外,去纖苷(defibrotide)是唯一被證明有效治療HSCT並發HSOS的藥物,它是一種最早從牛肺中提取出的單鏈多聚脫氧核糖核苷酸的鈉鹽,是腺苷受體的激動劑,具有抗血栓、抗炎性反應和抗缺血的特性。歐洲、以色列、朝鮮已批准去纖苷用於治療HSCT並發重度HSOS患者。2017年美國FDA亦批准去纖苷用於HSCT合併腎臟或肺損傷的HSOS患者的治療。雖然國際上尚未確定使用去纖苷的時間窗截點,但來自573例HSCT患者的診治研究顯示,在HSOS確診後越早使用去纖苷,患者骨髓移植後100 d的存活率越高,預後越好。目前去纖苷的推薦劑量為每6 h 6.25 mg/kg(每天25 mg/kg),考慮該葯價格非常昂貴,可能會限制其臨床的應用。最近一項小規模研究數據提示,早期且小劑量去纖苷(成人400 mg/d,兒童200 mg/d或100 mg/d)對HSOS依然有效。由於去纖苷在我國未上市,故對PA-HSOS的療效尚不清楚。對於內科治療效果不佳者,可行頸靜脈肝內門體靜脈分流術(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shunt, TIPS)控制頑固性腹水和門靜脈高壓,對於合併肝功能衰竭內科治療不佳的患者,可考慮行肝移植。

關於土三七相關HSOS的全國多中心臨床調研分析結果顯示,我國95.82%的PA-HSOS患者採用保肝葯和利尿劑治療,採用抗凝治療者不足50%,少數患者(13.39%)予以介入治療,人工肝治療2例,肝移植1例;住院期間病死率為8.37%,出院時病情未好轉或惡化佔17.57%。資料顯示我國土三七相關HSOS的住院病死率相對較低,抗凝治療和TIPS較少應用。我國有悠久的中草藥應用歷史,應對醫師和病患進行大力宣傳,熟悉含有PA的藥物並禁止內服該種類藥物。縱觀該患者的診斷過程,儘管曲折但最終確診,作為一名臨床醫師需要仔細全面詢問病史,培養對某些疾病典型特徵的敏銳性。

中華消化雜誌, 2018,38(6) 王婷婷 吳敏 朱雲峰 陳明 李青 汪良芝

來源:消化科空間

關注消化,攜手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直腸癌經常偽裝成痔瘡,如何把它揪出來?
《2018國際臨床和轉化醫學論壇》:醫用智能機器人開啟人類健康新境界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