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12.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12.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宣化上人 講述

O6意入(分四)

P1舉例顯妄 P2辨妄無體 P3無所從來 P4結妄歸真

今P1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阿難!比方有一個人,他太疲倦了,就要睡覺;等他睡得夠了,就會又醒了。覽塵斯憶,失憶為忘:醒來的時候,他看見什麼境界就會想起來什麼事情;如果想不起來,就叫做把記憶失去,lost了。「覽塵」,覽這種前塵,覽也就是看。是其顛倒,生住異滅:這個就是意念裡頭的一種顛倒,這種顛倒有生、住、異、滅四種的情形。

譬如睡覺:想要睡覺,這是「生」;已經睡了,這是「住」;想要醒的時候,叫「異」;已經醒,不想再睡了,那睡就「滅」了。這就在一個睡覺裡邊,有生、住、異、滅;在我們人的念頭,也有生、住、異、滅。

你最初想這一件事情,正在起念這時候,這是「生」;你正在想、正在這個念頭上,你打這個妄想、跟著這個念跑的時候,這是「住」;你把這個想完了,這叫「異」,變異了;你不想了,就「滅」了。就在這一念之中,就有這麼四個階段。所以這佛法,你要是往深了研究,那無窮無盡的。

好像方才我講電話,電話一來,這是「生」了;正在講電話的時候,這是「住」;要講完的時候,這是「異」,變異了;不講了,就是「滅」,沒有了。無論什麼,都有生、住、異、滅。

我們人一生,也有生、住、異、滅。生出來的時候,這是「生」了;在世間上這兒住的時候,這「住」了;有病了,這叫「異」了,變了;死了,這是「滅」了,沒有了。那麼沒有了,是不是人生的生、住、異、滅就歸空了呢?不是的。那怎麼樣子呢?他又有來生的生、住、異、滅,來生又變另一個環境。

所以這生、住、異、滅,在佛教裡頭是很要緊的,你在什麼東西上都可以講生、住、異、滅。譬如這一張桌子,造這張桌子的時候是「生」,生這張桌子了。甚至於樹木生出來時,就有這種將來成一張桌子的因,這也是「生」。造成桌子,這是「住」;這張桌子不是永遠都這樣子,用久了,它就會變壞了,這是「異」;變壞以後,就又不能用了,不能用,連它的屍首都沒有了,燒火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滅」了。這生、住、異、滅,也就是成、住、壞、空;這個世界都是成、住、壞、空的。

怎麼成、住、壞、空呢?我們這個世界「成」,要成多長時間呢?要成二十個小劫;「住」,二十個小劫;「壞」,二十個小劫;「空」,二十個小劫。那麼每一個劫,是多少年呢?是十三萬九千六百年;這算一個劫。一千個劫,這算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算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這成、住、壞、空,就經過一個大劫。所以我們這個時候,覺得立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其實這連一個劫都還沒有完呢!所以我們所知道的太少了!

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在一個睡覺裡邊,有生、住、異、滅;在我們人的念頭,也有生、住、異、滅。意根能吸入這種種的塵相,歸到我們的意根裡邊,這叫「中歸」。這種生、住、異、滅的念頭,在意念裡頭就好像前邊所講水波浪似的,也是不相逾越的。這個名稱就叫「意知根」,這個意根。前面不是說眼、耳、鼻、舌、身、意?現在就講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兼這個意與勞,這也都是真性菩提裡邊的一種瞪發勞相。

P2辨妄無體

【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這意念裡邊是意塵,意緣法塵;這法,就是生滅,有生滅法、不生滅法。現在它所緣的這個法,是一種生滅法。生、滅二種的妄塵,集聚到一起,這有一種知覺性在其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吸撮」,也就是吸取、吸收,和前邊那個「吸習中歸」的吸收意思一樣。那麼「吸撮內塵」,見聞這種的塵「逆流」,「逆」就是逆回來到第六意識裡頭去。

流不及地,名覺知性:這種的逆流,到第六意識;這個第六意識,也可以叫「地」。這個心意識,在中文意思是差不多的,所以「流不及地」是說這個逆流,什麼逆流呢?就這種的意念緣法,這好像有一種流似的,返回來,到意念裡頭,還沒有到第八識

裡邊,這叫「流不及地」。所以「名覺知性」,是說在第六意識裡邊,它就有一種知覺性──見、聞、嗅、嘗、覺、知,這是在第六意根裡頭的知覺性。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寤」,醒了;「寐」,睡著了。這種覺知性,離開寤寐和生滅這兩種塵,終究是沒有體性的!

P3無所從來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

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

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於空華,畢竟無性。

若從空出,自是空知,何關汝入?】

如是阿難:像前邊所說這個道理,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你應該知道,這種覺知性的根,不是從醒了和睡著了出來的,不是從生滅出來的,也不是從意根里出來的,也不是從空裡邊生出來的。

何以故:什麼緣故呢?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這種覺知性,若是從醒著的時候來的,睡著的時候,它就應該沒有了;既然睡著的時候沒有,那又為什麼叫「睡著了」呢?

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必定生的時候有,滅的時候也就沒有覺知性了,還叫哪一個去受滅呢?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要是滅的時候才有這種覺知性,生的時候就應該沒有覺知性;既然沒有這種覺知性,又誰知道它是生出來了呢?

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若說覺知性是從意根生出來的,這個醒著和睡著了的兩種相,就會隨你自己身體而有開有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於空華,畢竟無性:離開開合的這兩種體性,這個覺知性,就和空華一般,等於沒有了!它終究也是沒有自性的。

若從空出,自是空知,何關汝入:若從空生出這種的覺知性,空自己知道,和你又有什麼關係呢?

P4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所以要知道,這個意根入,也是虛妄的,也不是從因緣生出來的,也不是從自然生出來的。究竟為什麼有這種覺知性呢?也是從如來藏妙真如性裡邊生出這一種瞪發勞相。

【編注】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楞嚴咒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為何今生的脾氣大?如何才能改?
「見」,怎麼會有縮大為小呢?楞嚴經淺釋精選

TAG:楞嚴咒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