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汕頭插畫師林丹娜:懷著使命感,畫下正在消失的老城區

汕頭插畫師林丹娜:懷著使命感,畫下正在消失的老城區

撰稿:姜濟晗

汕頭插畫師林丹娜。(如無特別標註,圖片均來自受訪者)

「荒廢以後,才感受到它的美」

林丹娜在汕頭的老市區長大,談起對這裡的第一印象,她說,這是很舒服的一座小城市。「街坊鄰里很熱鬧,同學親戚都住在附近,坐輪渡可以到對面的島玩,生活方便。」

上小學時,她最願意去小公園的百貨大樓,或是跟同學去人民廣場。

自民國以來,小公園就是汕頭老城區的標誌性建築。騎樓和街道像網一樣朝四面散開,加上兩側的舊街坊,東面的舊「鹽埕頭」、北面的紅亭、南面的「汕頭港」,形成了具有20世紀30年代建築特色的繁華商業區、居民區。

汕頭小公園。(圖片來自金平宣傳)

良友老髮廊里,老師傅為啼哭的嬰孩理髮;老媽宮的香火旺盛;騎樓上休憩的貓咪;舊街坊的叫賣聲……過去的生活場景,是汕頭人揮之不去的記憶。

對「80後」林丹娜來說也不例外。她早已習慣了老城區的一切,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但成年之後去到外面的世界,再回來看到老城的大部分建築漸漸荒廢之後,才真正感受到它的美。

使命感

「水瓶座都有使命感,是因為使命感才做某些事,而不是做了某些事才有使命感。」林丹娜告訴捕輿者,自己做手繪地圖,也是出於一種「使命感」,她希望在那些老建築消失之前,能留下點什麼。

2009年1月,林丹娜和另外兩個汕頭女孩一起,開始設計「汕頭手繪地圖」。

雖然都有正經工作,但為了儘可能準確地記錄重要街道和建築,林丹娜和她的小夥伴只能利用周末時間穿街過巷搜集資料。確定地圖框架後,再由林丹娜把它畫出來。「我們想更多地呈現老市區生動熱鬧的一面,有情景、有氣氛,讓年齡偏小的本土青年也能透過地圖想像老汕頭曾經輝煌的一面。」

林丹娜作品《印記鮀城:汕頭老市區手繪地圖》。

手繪地圖細節(局部)。

因此,在《印記鮀城:汕頭老市區手繪地圖》里能看到,老城區色調明亮,商販們忙碌著,老人孩子走街串巷……儼然一派90年代汕頭老市區的風貌。曾經的標誌性建築、老字號店鋪、特色小吃、傳統手工藝、兒時遊戲、生活情景等,都一一標註在這份手繪地圖上,並在背面附上了文字介紹。

經過1年零8個月的辛苦付出,最終效果令人滿意,手繪地圖不僅在年輕人里產生共鳴,更得到了老輩人的喜愛。

用插畫推廣潮汕文化

繪製汕頭老城區地圖,讓林丹娜成了本地一名小有名氣的插畫師。

2010年9月,《新周刊》刊登了她的系列插畫作品《糖紙記憶》。她介紹,這是一些關於童年回憶中帶有潮汕印記的畫。「用糖紙比喻童年,吃糖的年齡過去了,記憶還藏在內心深處,當糖紙打開時,這些朦朧的兒時舊事又湧現出來。」

紅桃粿、夏士蓮雪花膏、麥乳精、雪條……畫作里潮汕元素十分明顯。這組作品引起了日本漢語教師相原茂的注意,當年他看了以後,覺得「既保留了中國特色,又有一種年代感」,很適合放入自己即將編寫的漢語教科書,於是尋求與林丹娜進行合作。

「跟日本朝日出版社合作純屬偶然,一開始我還當心是騙子……後來發現朝日出版社是很有名的。一路合作下來也挺順暢,他們很守信,寄資料、發稿費、寄樣書,都按時按點照辦。」林丹娜告訴捕輿者。

《糖紙記憶》——「紅桃粿」。

《糖紙記憶》——「中秋賞月娘」。

而教科書選用的,也多是《糖紙記憶》中的作品,林丹娜在配文中也融入了潮汕文化。例如,「中秋賞月娘」這幅插畫,她把潮汕中秋節的習俗寫入其中——「一到中秋節……擺上供品,點上香檀燭火,擺出功夫茶,在一片燈火搖曳下拜月娘……」

除了手繪地圖,林丹娜推出的「立體明信片」也獲得了好評。

立體明信片。

一張小小的明信片里,有的故事發生在一張飯桌前,有的在閨房中,有的在老店鋪門前。細細品味這些場景,總能勾起人們的童年回憶,同時也濃縮了有代表性的潮汕人文風俗。

「來之不易,特別珍惜。」非藝術專業出身的林丹娜,曾經從事平面設計的工作,但畫畫始終是她放不下的事情。直到做手繪地圖、受到大家的肯定以後,才下定決心從事專業插畫。她說,這是一條自己真正熱愛的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提到八月十五你會想到什麼?除了中秋節,今後還有一個巴西「中國移民日」
好消息!加拿大首個!華輿蒙特利爾頻道揭牌了!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