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時候的三司會審是指哪三司?

古時候的三司會審是指哪三司?

原標題:古時候的三司會審是指哪三司?


「三司會審」制度創設於明初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的皇帝朱元璋出於為強化專制皇權、減少冤獄數量的目的,因而下旨由三法司共同處理重大案件。「三司會審」中的三司指的是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刑部是中央一級的審判機構,是六部中惟一具有司法權的機構;大理寺是明代中央負責審核刑部以及在京各機構審判案件的機構,大理寺卿是全國掌管刑獄的最高長官;都察院由御史台,主要負有監管、彈劾等權。


明太祖朱元璋


「三司會審」是在唐朝的「三司推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洪武年間,三司最初是互相獨立的,三法司擁有自己的司法審判機構和下屬,此後三司逐漸聯合辦公,並最終成立了三司組織。凡遇到重大疑難案件,由三法司共同處理,平時辦案中刑部負責審判,大理寺負責複核,都察院主要負責監督。在「三司會審」制度中,三法司是嚴格遵照皇帝的旨意來審判案件的,皇帝握有最終裁判權。



三法司官員(網路圖)

「三司會審」制度創立的原因主要由兩方面,第一便是減少冤獄,古代處理案件時,冤獄的情形十分普遍,朱元璋十分體恤民情,因而要求審判時一定要詳查案件,減少冤獄的發生。第二是加強皇權,朱元璋在位期間,嚴厲打壓功臣、異己,從而強化專制皇權統治,明初的四大案便是一例。因而「三司會審」制度的創立,可以通過辦案來讓三法司互相制約,防止刑部獨攬審判大權,使裁決權歸於皇帝。


在「三司會審」中,對一些重大的案件首先由大理寺提請會審或者皇帝直接下旨,會審之前由錦衣衛負責押送案犯,並進行調查取證,然後皇帝再下令由三司共同審判,審判意見出台後,由皇帝最終裁決。會審的地點一般是在午門外或者京畿道,當三司完成審判後,提請皇帝裁決會出現三種情形:第一是皇帝批準會審結果,下令執行;第二是皇帝會在會審結果的基礎上進行改動,比如說加重或者減輕刑罰;第三種情形是皇帝不認同會審結果,從而會駁回給三司重審。



審判場景


可以說,明朝「三司會審」制度的設立 在一定程度上既減少了冤獄的發生,也加強了皇權,但是「三司會審」制度作為皇帝獨裁統治的司法工具,難以真正做到公正獨立,因而會審過程流於表面。

參考文獻:


1.杜亞斌:《明代三司會審運行程序研究》,天津師範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論文。


2.盛亞軍:《明初三司會審制度考辨》,《平頂山學院學報》2012年27卷第6期。

3.徐慧娟:《明洪武時期「三司會審」的審判制度探析》,《蘭台世界》2013年第30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朝堂之上的隱情:明朝兵部尚書尹直提出回京任職,卻為什麼被拒絕?
康狄讀書會 |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