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被誤解的區塊鏈信任

被誤解的區塊鏈信任

作者| 鮑勇劍

來源| 第一財經

愛迪生的第一項發明是「自動計票器」。1868年10月13日,愛迪生註冊登記這項專利,但政客無情地拒絕了這項有效的技術,因為它抹去了政治勾兌的機會。誤會技術性質就找不到市場,愛迪生牢牢地記住了這一點。如果區塊鏈技術追隨者不想重複這個教訓,他們就不能把區塊鏈誤會為智能信任技術。

區塊鏈解決的不是智能信任,而是「不信任」問題。它自動執行完成交易過程中必要的不信任,讓信息沒有疑問。但無法編程的情感相信活動超出它的能力範圍,需要新組織形式輔助。

從創造區塊鏈開始,中本聰和他的精神傳人做的都是「去信任」技術,即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可靠,不信任人的言行是第一假設,區塊鏈用演算法解決不信任問題,去信任的技術保障「信息無疑」。但是,契約活動中的可信度不僅有「不信任」的成分,還有「相信」的成分。二者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的替代關係。區塊鏈擅長解決前者,卻不擅長後者。

正確理解區塊鏈「去信任」本質的第一步是理解「相信」和「不信任」是兩個有聯繫,但又有顯著差別的人的社會心理活動和認知決策活動。在認清相信和不信任之間的關係後,我們才能有效地運用區塊鏈去提升組織可信度。可信度由去除「不信任」因素(信息無疑)和提高「相信」條件這兩個方面組成。

區塊鏈智能合約可以有效解決可編程的「信息無疑」問題。但相關的組織任務必須是能夠明確界定、量化和數字化的;過程和結果屬性明晰;無需頻繁變動和調整的合約承諾;沒有必須考慮的未來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區塊鏈智能合約不適合處理下列組織任務:過程和結果始終在動態變化中,例如營銷;任務的性質隨參與者意願變化而調整,例如客服;情感因素有重大影響力,例如終極關懷;衝突和妥協是主旋律,例如跨公司產品創新。所以,區塊鏈適合解決婚前財產登記的契約問題,但不適合處理戀愛過程。

簡言之,區塊鏈技術可以應用到解決不信任問題,並達到信息無疑的效果。但是,它很難應用到「相信」上,因為相信更多的是主觀心理狀態和個人選擇。「相信」指的是「無論是否有監控方法,一方都願意向對方示弱,因為示弱方認為對方總會善待自己」(R.Mayer)。用意義心理學家福蘭科(ViktorFrankl)的理論來解釋,相信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甚至無法直接通過具體行為而實現,只能間接在升華的層次去個人體會。

用日常語言分析的方法,我們可以看到相信的關聯詞包括「真切、靠譜、實誠、明確、有信用、讓人放心、能夠依賴」等。不信任的關聯詞有「虛假、可疑、容易錯、有問題、模糊不清、令人費解」等。「相信」更多與人的內在心理活動有關,是受個人情感影響的主觀感受。「不信任」往往是基於一些事實線索而做出的理性推測。不信任有兩方面的因素:引發因素,包括環境和任務陌生,有不確定性,過程複雜,要求超出常人基本能力,盲目信任後果嚴重;保障因素,環境和任務性質要求合規、警覺。猜疑和監控是理解認知活動的必要部分,是建立共識的必要溝通活動。當上述兩種因素都被包括和控制之後,不信任可以消除,信息可以保障無疑。在這個基礎之上,人際關係的情感交往可能派生出信任。但是,當不信任消除時,它不是產生信任的充要條件。如學者盧米紐(FabriceLumineau)的研究顯示,相信和不信任是兩個相關但不相同的變數。它們之間不是正反兩個方向的連續體,不是一方減弱,另一方就加強。關於二者的差異,可以用能否量化編程來識別。

區塊鏈支持的「智能合約」技術擅長於消除不信任,因為引發和保障因素可以通過編程解決。因為能夠更有效保障「信息無疑」,它已經開始廣泛運用到一系列文件記錄、儲存、交換、背書、認證活動中。它包括多方簽名交易、公共土地和產權交易、私人文件記錄、法律證明等。就像去中心化的金融交易過程一樣,區塊鏈也能做到合約的去中心化,自動撮合,自治實施。未來,只要能數字化的信息都可以加區塊鏈,只要能加鏈,信息產權就可以明晰,就可以設定保護條件,就能自動發起和強制實施交易合約。

例如,宏都拉斯政府用它建立一套新的房地產契約登記和交易制度。在那個動蕩的國家,不受外力造假影響的區塊鏈給當地人帶來「信息無疑」。又如,無需第三方,房東可以對租客遠程授權或取消授權。自動駕駛汽車租賃者的信譽、身份和消費支付可以實時確認,實現分散式自我管理。在奢侈品和藝術品市場,鑽石行業嘗試將每顆鑽石獨特的物理屬性編程為代碼,讓實體資本與虛擬資本完全對應。區塊鏈被用於鑽石認證、辨偽和交易。

不過,保障「信息無疑」只是構建組織可信度的一個方面。「相信」是另一個方面。它涉及到人際互動中的情感和情緒,是個動態過程因素。目前,「相信」無法編程,同時因為經濟活動中的不完全合約現象,合約雙方總有事先和事後的衝突、談判和妥協。涉及的人際關係協調過程超越智能合約可以執行的範圍。當合約雙方願意相信,妥協談判能產生各種結果。如果無法獲得信任,依據「信息無疑」,雙方則主要訴諸法律仲裁和判決。演算法不講情感,但現實中的不完全合約需要講情感和尊重情緒的「相信」。組織的「可信度」(Trustworthiness)綜合包含「相信」與「無疑」兩個維度。

組織可信度包含有能力實現信息無疑,有意願善待對方,有言行一致的正直感。能力、善願、正直來自於消除不信任和滋養相信兩個方面。在處理不完全合約時,對於可以編程的活動和任務,消除不信任(無疑)的區塊鏈有應用效果。對於不可編程,需要事先事中事後談判妥協的活動和任務,圍繞情感和情緒管理的「相信」更加有效。以體育項目為例,在執行動態關聯性極高的任務時(羽毛球雙打、籃球、足球),能力指標和責任分辨(信息無疑)只能達到一定程度,剩餘部分則屬於「相信」的範圍。隊友之間可信度越高,球隊競技表現越好。同理,在德魯克(PeterDrucker)設想的知識經濟中,大腦中的認知活動比流水線上的物理動作更重要。對任務執行過程的絕對量化監控幾乎不可能。我們如何了解你是在想工作,還是在開小差?

相信有脆弱性,容易被機會主義者利用。不信任有正面效果,警醒是高可靠性組織的必要能力。結合二者,區塊鏈組織才能提升組織可信度,正確認識區塊鏈技術的局限性並不是否認它強大的應用效果,而是讓新技術有針對性地發揮作用。「讓愷撒的歸愷撒!」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不信任問題後,我們便可以把豐富的情感資源投入到相信的活動中去。

(作者系加拿大萊橋大學迪隆商學院終身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

版權聲明:本平台除發布原創文章以外,亦致力於優秀文章的交流分享。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有區塊鏈&物聯網項目及相關消息請與我們聯繫!

健康薦讀

區塊鏈丨物聯網

微信ID:qklwlw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聯網區塊鏈 的精彩文章:

2018年下半年想賺錢?你得這樣做!
金庸:高手互噴,從不拉群

TAG:物聯網區塊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