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國芯如何用好資本、激發創新、留住人才、找到產業突破口,這篇文章說透了!

中國芯如何用好資本、激發創新、留住人才、找到產業突破口,這篇文章說透了!

全文字數:4293閱讀時間:9分鐘

歐美開始對華技術封鎖,並不是突發事件,而是我國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發生的事。業界大咖、資本、政府,圍繞人才、技術、資本、政策、產業突破點等,為中國芯突圍戰建言獻策。

文|慕容素娟

校對|范蓉

圖源|集微網

中興事件開始把集成電路產業推到前台。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升級,對產業界和科技界的影響開始逐步顯現,國際環境開始進一步惡化。繼美國之後,德國、義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對華為5G的限制。業內人士表示,這些不是突發事件,而是我國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發生的事。

在這樣的產業形勢下,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晶元」,中國沒有退路也沒有捷徑。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如何突破重圍,成為當前國家和產業界的重中之重。近日,300多位企業家、100多位投資高管以及20多個地方政府領導、產業界相關人士等千餘人,齊聚在集微半導體資本峰會上,圍繞人才、技術、資本、政策、產業突破點等,共商當今中國集成電路發展之路。

人才:人才是第一要素

如何甘做「冷板凳」?

發展集成電路,人才是第一大核心問題,而目前中國半導體人才非常匱乏。近期國內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上顯示,我國在集成電路領域的人才需求規模為72萬人左右,現有人才存量為40萬人,人才缺口達32萬人。

此外,從薪資配比來看,半導體業人員薪水比互聯網圈、金融圈同行差距甚遠。互聯網領域裡不斷演繹的暴富神話,讓青年才子們更是無法安心去坐「冷板凳」,無法安心做晶元研發。

這背後體現的就是收入、商業規則、知識產權保護等等軟環境的支撐。

對於晶元人才,主要有兩類。匯頂科技董事長張帆表示,一是技術人才,解決技術不確定性;二是企業家,解決未來市場不確定性。

張帆認為,吸引人才一個很大的考量就是稅收問題,如何為企業家或技術人才創造一個對未來長期持續的預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美國、日本、歐洲、美國、以色列等國家,先進的晶元技術是無數專家、工程師坐了幾十年的冷板凳做出來的。政府如何構建一個軟環境,衍生出更好的科技生態環境,讓更多從事晶元底層技術研究的人才能夠靜下心來坐「冷板凳」,可謂國內半導體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留住晶元人才,「個人所得稅降下來,員工宿舍建起來!」 瑞芯微董事長勵民則如此呼籲。

此外,對於海外歸國人才而言,並不是所有的人員都適合創業,也會出現「水土不服」。「希望能夠構建新型的科研機構,開展一些技術研究,讓現有的存量人才和科技資源能夠與工業界形成一個雙向的互動。」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匯聯指出。

技術:尊重知識產權

激發創新力

中興事件之後,國家領導人也強調「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

「中美貿易摩擦的焦點就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勵民指出:「當前,很多大公司的人才分散出去創業,不僅大公司知識產權得不到保護,還招致了行業的價格戰。我們不能鼓勵短期的創新,知識產權不保護起來,最終都會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集成電路領域,最為基礎性的核心技術就是IP,晶元依據IP才能做出來。「IP保護很重要,否則沒有辦法繼續投入IP;沒有IP,意味著我們的人力成本沒有優勢,所以希望國家重視IP,美國、日本都是這樣過來的,以前沒有IP無法保護,但現在有了IP以後就要努力保護。」芯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戴偉民說道。

如果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公司花費精力培養的人才,可能帶走核心技術去創立新公司,反過來跟自己打價格戰。

國內與美國相比,「在美國沒有好的IP根本融不到錢,但在中國因為資金比較多,某些公司有『不幹凈』的IP甚至還有官司纏身,卻還能拿到融資,這是一個很奇葩的現象。」張帆表示,「投資方尋求的永遠是最快速的回報,上述亂象可能會導致今後沒有人去創新,投資機構在選擇投資對象時必須要看清真正的投資價值是什麼。」

因而,紫光集團聯席總裁刁石京建議,在專利層面,大家都有一些交叉,一定要按照規則來做,按照國際通行規範,尊重國際法律,保護商業秘密。刁石京也介紹說,在知識產權方面,紫光集團通過「自主創新+國際合作」的雙輪驅動戰略,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國際成熟的企業開展交叉授權。

刁石京還指出,我們要注重在基礎性的晶元層面實現突破。從日韓IC業發展的經驗來看,就是從基礎性晶元如存儲、CPU或手機晶元等不斷投入,實現整個產業躍升,構建產業基礎和生態。這是集產業大成而形成的,需要政府和企業共同努力,著力點仍是做好基礎研發,要不永遠會跟著別人走。

資本:投資熱是福也可能是禍

資本如何成催化劑?

半導體本來是一個非常安靜和寂寞的產業,近年來突然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明星」行業,外部的大量資金都湧入進來,原來做互聯網的資金、房地產資金等等全都湧入到半導體產業中來,整個半導體的投資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針對這種變化,集微網創始人老杳指出,在某種程度上,半導體受關注是件好事,半導體人才的工資待遇提升了,同時新一代的創業者獲得資金的成本更低,起點也更高。

同時,老杳也指出:「資本熱,對半導體是催化劑,也有可能是腐化劑。

面對投資熱,從企業層面來看,「企業一開始就拿到高額融資,對未來的發展並非是一件好事,因為IC設計並非短時間就能見效,後期的業績壓力可能會打亂企業發展的節奏,我們建議企業不要一味只追求融資金額的高低,而是要找到真正對企業戰略認同的投資者。」 張帆指出。

此同時, 「資本的過度炒作,並不利於產業發展,也不利於企業的技術轉移、技術積累、人才積累和品牌積累。」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指出。

對於當前的半導體投資熱,資本方也有相應的看法。半導體投資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投入時間長,且需要持續性地投入,見效慢,必須要堅持。現在有很多的企業因為受追捧,或者是資金太多沒有項目可投,把這個估值抬高,一旦財務支撐不了,下一步發展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問題。

中芯聚源總裁孫玉望指出:「現在互聯網的基金以及房地產資金、國字頭基金進來,有利有弊,放到2年後的環境來看的話就是弊大於利。我們一直堅持理性投資,不會跟風,不會湊熱鬧,也不會追明星企業,拒絕虛高估值。」

元禾華創投委會主席陳大同對此表示:「半導體投資不能跟風,不能跟著泡沫。風起來的快,下來的也快。風過去後,豬會掉下來,豬還是豬,肯定會摔死。

此外,從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投資環境來看,華登國際董事總經理黃慶表示:「最開始2000年的時候投資半導體是非常困難的,大部分創業家都沒有經驗,工程師非常少,中國半導體的應用場景也非常少。2000年左右我們開始投資了很多的山寨公司,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半導體投資是要做附加值更大的產品。」

那麼,半導體產業投資基金該與政府基金保持怎樣的合作方式?黃慶表示:「政府應該做政府該做的事,民間該做民間該做的事。一些初創企業,特別是市場化操作的行業,政府就不需要介入了,政府可以做一些支持,通過政府基金來做。整個產業最後一定要逐漸市場化,才會理性化,否則會很盲目。」

以光伏太陽能為案例,因為地方政府的大量介入,造成這個行業最後變成非盈利行業,因為政府對盈利也沒有明確的訴求。對此,廈門半導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匯聯指出:「政府投資介入半導體產業,要控制這個節奏,政府可以促進這個行業,但如果行業變成非盈利行業,將會很慘。」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當前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但是整個產業中最缺的是行業巨頭,等中國的半導體公司都變成了國際性公司,並提供核心配套服務,這才是中國半導體最後的主戰場,才是真正值得投資的半導體廠商。

突破:融入全球產業鏈

從國產化替代突破

對於中興事件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也有不同的解讀維度。「從長期來看,肯定是利好;短期來看,是國際環境導致併購的惡化。」陳大同指出,「一方面,我們需要更加開放,融入到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不能自己玩。另一方面是形成國產替代的潮流,許多系統終端廠商對用國產晶元是有抵觸情緒的,現在會主動要來用國產晶元。

盈富泰克總經理周寧也認為,半導體是國際性產業鏈,觀察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逐漸融入國際半導體產業鏈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很快把短板補齊,短板方面還是要靠國際合作或者其他的方式補齊。

在全球化產業鏈中,國內應用市場的繁榮使得國產化替代成為必由之路。 「我們最大的優勢就在於應用市場在中國,大部分晶元靠進口,仍有大量代替進口的空間。接下來,中國半導體公司一定要持續加大投入,提升高端技術水平,並聯合建立完善的生態,從實現部分產品的國產化替代開始突破。」戴偉民表示。

在大力推進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上,王匯聯建議說:「一是發展集成電路產業需要國家的支持,特別是地方政府要尊重市場和產業發展規律,拔苗助長不能長久。要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二是要加速培育自己的主體和龍頭企業,在合理框架內,參照美國的CFIUS審查機制,保護本土市場。」

在地方政府對產業的支撐上,當前地方政府也在積極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並且更加理性和成熟,以實現差異化定位,發揮自身特色優勢,與其他地區形成產業鏈上的協同。

例如,廈門在推進集成電路產業中,重點打造化合物半導體研發、產業化基地,構建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改善我國晶元製造產能大規模擴張後的後道產能不足、產業鏈不完善等問題,提升我國封裝載板工藝技術、研發、管理運營、國際市場開拓等能力和水平。

在IC業發展一路高歌猛進的合肥,開始向打造生態進軍。「合肥以前提到的是『鏈條』概念,現在開始探討『生態』,為企業構建小生態,為產業構建大生態。」 合肥高新區半導體投資服務副局長苗寧寧指出。

在半導體材料層面,馬鞍山經信委信息辦副主任李國勇指出:「馬鞍山政府重點以半導體材料為突破口,為南京、合肥等地做配套產業。」 銅陵副市長黃化鋒則告訴記者:「銅陵則基於銅基新材料,特別是與稀貴金屬有關的超級線材、精細化學品等,形成幾十家50億元規模的配套產業的企業小集聚,為合肥、南京、武漢的晶元廠進行產業配套。」

除了地方政府的發力,在未來市場機遇方面,業界人士普遍認同5G與AI是集成電路新興的驅動市場,對產業的拉動將非常巨大,將促進半導體和移動網路的發展。

在5G方面,王匯聯表示,5G與半導體產業生態高度吻合,也為中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發展機遇。但與此同時,近來包括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等國開始針對華為5G進行限制。王匯聯表示,在這一點上華為和中國不能做妥協,這種妥協會損害未來的通訊領域。在AI方面,王匯聯表示,實現AI的三個因素:演算法、算力、數據。從演算法和數據上來講,中國現有的能力不比任何一個國家差。

中國今後一定會誕生出千億級的半導體企業。只要不怕坐冷板凳,持續技術投入,一定會成為某一些細分市場的老大,這成為諸多中國半導體企業的發展目標。

陳大同表示,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逐漸與國際接軌,填補空缺,未來10年到20年將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展望中國半導體未來的發展,張帆信心滿滿:「半導體領域不需要擔心未來沒有機會,我們堅信未來一定會有千億級的中國IC設計公司出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導體投資聯盟 的精彩文章:

搭載寒武紀二代NPU?華為麒麟980處理器或8月31日德國IFA展發布
史無前例的高通AI芯驍龍720?或加入NPU神經網路計算單元

TAG:半導體投資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