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秋時期的小國國君是少康的後裔,兩千年後被另一個小國滅掉,後代懷念故國,以國名為姓氏
春秋時期,在齊魯兩國的交界之地,夾著一個極為弱小的國家——鄫國。鄫國國君的祖先是夏朝的帝王姒少康。
姒少康可是個不簡單的帝王,他的父親姒相在位末年,諸侯夷羿、寒浞[zhuó]叛亂遭到脅迫而自殺,少康的母親逃到娘家,後來生下姒相的遺腹子——姒少康。
姒少康長大後,以五百人起家,逐漸興兵攻滅寒浞,奪回了王位,恢復了夏朝的統治,此後延續了千餘年,史書稱「少康中興」。姒少康把鄫地(今屬山東臨沂蘭陵縣)封給了次子——曲烈。
曲烈為鄫國第一代國君,後裔歷經夏、商、周三朝,立國近兩千餘年。
這個國家很小,因此,史書上關於鄫國的記載很少,只有一些零星記載,散見於《春秋左氏傳》等史籍。
公元前640年夏六月,齊桓公去世之後,中原地區出現權力真空。宋襄公謀求中原的霸主地位,就效仿齊桓公搞諸侯聯盟。
宋襄公聯合邾、曹、滕、鄫等諸侯會盟期間,他先給諸侯來個下馬威,令邾文公將鄫國國君抓捕起來,以用來祭神的名義殺掉。
公元前591年秋七月,邾國派兵攻打鄫國,殺掉了鄫國國君,繼位的太子巫無奈之下,向魯國示好,尋求庇護。
魯國國君魯宣公派兵駐紮在向邑(向城)、次室(蘭陵)等地,阻止了邾國的侵犯,此後,鄫國淪為魯國的附庸。
魯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春天,莒國和邾國結成同盟,聯合反對鄫國臣屬魯國。
魯國為了取得霸主晉國的支持,魯襄公和大夫孟獻子專程去了一趟晉國,請求晉悼公承認鄫國臣屬魯國的合法地位。
魯襄公解釋說,鄫國沒有向晉國朝貢,魯國地域狹小,向晉國朝貢的貢賦數量有限,如果承認了鄫國臣屬魯國,那麼,魯國向晉國交納的貢賦就會大大增加。
晉悼公認為很有道理,於是口頭表示同意。
當年秋十月,莒、邾兩國自東西兩面夾擊鄫國,魯國派大夫臧孫紇率兵馳援鄫國,卻被聯軍打敗了。
魯襄公五年(公元前568年)夏天,鄫太子巫與魯大夫叔孫豹出使晉國,晉悼公正式批准,與魯國達成書面的秘密協議,承認鄫國臣屬魯國。
同年九月,東部諸侯在戚地(河南濮陽)會盟,鄫國在魯國的保護下,以獨立身份參加了盟會,但必須聽命於魯國。
當年冬天,魯國正卿季文子去世,沒有葬在魯國國都以及自己的封地,而是葬在了本來就狹小的鄫國。
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秋天,莒國派兵攻入鄫國,鄫國疏於防範,結果國都被攻破,國君鄫子被殺,莒國滅掉了鄫國。
此後六年多時間,鄫國故城被爭來奪取,衝突不斷,後來在晉國的干涉之下,莒、邾兩國將鄫國故城交給了魯國。
鄫國滅亡後,其後世子孫為了紀念祖先,以國名「鄫」去掉「邑旁」為姓氏,這就是曾姓的主要來源之一。


※三國墓中女子神奇復活 已在棺中數十年
※滅宋的那個漢人 其下場如何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