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雞精出在雞身上純屬誤會

雞精出在雞身上純屬誤會

雞精出在雞身上純屬誤會

天然的鮮味物質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氨基酸,例如谷氨酸(味精)、丙氨酸、天冬氨酸等;一類是核苷酸,例如肌苷酸、鳥苷酸、黃苷酸、腺苷酸等。核苷酸你應該不陌生,因為DNA就是用它搭建起來的遺傳密碼。100多年前,日本科學家在研究鮮味的時候,首先在鰹魚中發現了具有鮮味的肌苷酸。另一組日本科學家又在蘑菇中發現具有鮮味的鳥苷酸,這些有鮮味的核苷酸就被稱為呈味核苷酸。

雞精出在雞身上純屬誤會

隨後的研究發現,許多食物中都有微量呈味核苷酸。例如肌苷酸大量存在於牛肉、雞肉、豬肉等肉類產品和魚類等海產品中,鳥苷酸大量存在於香菇、牛肝菌等菌菇中。因此,中式烹飪用雞肉調製高湯,歐美廚師用牛肉熬制鮮湯,中國人在熬雞湯的時候喜歡加幾個香菇,這些「民間智慧」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當然也有氨基酸的鮮味因素)。

提純的呈味核苷酸鮮味微弱,而且多加一點對鮮味提升的作用並不明顯。味精則不同,不夠鮮,可以再來一勺。於是,儘管呈味核苷酸和味精發現的年代差不多,但後者很快進入商業應用,而前者沉寂了幾十年。直到20世紀中葉,人們突然發現,呈味核苷酸的神奇之處並不是自己的鮮味,而是作為味精的「鮮味放大器」。

例如在味精中添加2%的肌苷酸和鳥苷酸混合物,鮮味立刻提升4倍左右,如果添加5%則可以提鮮6倍左右。目前常見的雞精中通常添加2%~4%的呈味核苷酸,因此達到同樣的鮮味時用量比味精更少。儘管呈味核苷酸的價格比較貴,但和單純用味精相比,成本仍下降了約40%。

文/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 鍾凱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點擊下方愛心,您的贊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北京協和「新八年制」初試,你怎麼看?
「周末推薦」酷暑喝水,喝不好會傷身,一定要跳開這4個誤區

TAG:健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