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離婚後,我再也不想結婚了

離婚後,我再也不想結婚了

作者:錢某某

有一回,和一個剛離婚的好友打車,去另一個地方吃飯。

在車上,我們聊到她剛剛離婚的事情。

問:

「感覺離婚怎麼樣?適應么?」

「沒啥感覺呢,一樣過日子,一樣工作,一樣照顧孩子。我覺得大家把離婚這事兒妖魔化了,其實很平常。」

她剛剛經歷一場還算和平的分手。

男方賭博,欠了一身債,要她賣房子去抵債,她不同意,男方認為,「患難見真情,我這麼困難,你不幫我,還算什麼老婆」,於是提出離婚。

閨蜜自然求之不得。

於是,果斷去了民政局,拿了離婚證。

說到這裡,司機轉過頭來,說:「我也剛離婚。」

他大概30出頭,年紀不長,看樣子,也是很有一番想法要說。

於是,一場閨蜜交心之旅,變成了三個人的離婚交流大會。

司機說:

「結過婚的人就知道,婚姻沒啥意思。我身邊好多人都離婚了,也沒有勁頭再結,感覺將就結婚也就是圖老人安心,其實真的很累……」

閨蜜附和:

「是啊,我這輩子是不會再結婚了……」

至此,我才明白,離婚率高,絕非虛擬,也絕非口號,它已經成了你我身邊硬梆梆、明晃晃的事實。

民政局官網公布的離婚大數據分析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有558萬對夫婦登記結婚,比去年下降7.5%;

依法辦理離婚登記185.6萬對,比去年同期上升10.3%。

離婚率最高的是北、上、深、廣。經濟繁榮的地方,人果然越自由。

而在這四個城市中,以最繁華的北京離婚率最高,達39%。

39%是什麼概念?39%意味著北京每5個人中,就有2個已經離婚。

這個數據是驚人的。

不僅如此,數據還沒有緩和跡象。

全國的離婚率還在持續走高,結婚率還在持續下降,婚齡在推遲,丁克家族和不婚者的數量在不斷攀升。

於是,坊間有了一句笑語:

當年,人與人見面,皆問:「你吃了嗎?」

如今,人們問的是:「你離了嗎?」

《非誠勿擾》中的離婚典禮

這種超高的離婚率,一度會讓人恐慌,覺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保守些的人甚至會以為,廟堂之上,江湖之遠,都應該合力制止這種現象。

比如,民間應大力呼籲「保護婚姻,人人有責」,而國家應該出台政策,「離婚的人得交稅,單身的人福利少」,以控制這種現象。

我曾問過一個50多歲的男人:「某長,你覺得離婚率高,是好事,還是壞事?」

他果斷說:「當然是壞事。國家應該管一管……」

我繼續說:「那麼,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很痛苦,怎麼辦?」

他說:「那就自己出去找一個情人。婚是不能離的。」

也就是說,在他看來,解決婚姻困境的答案,不是改善,不是分手,而是各自出軌。

年輕人可能覺得這很荒誕。

但是,這種看法,卻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社會保守力量的價值傾向。

即,婚外情可原諒,婚姻卻不可解體。

在他們看來,婚外情也就玩玩而已,無非出點荷爾蒙、錢和時間,無傷大雅也無需較真。

但如果離婚,經濟、倫理、責任、前途、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可能因此受影響,未免得不償失。

這也是一些男性以「外面彩旗飄飄,家裡紅旗不倒」作為男性成功標誌的原因之一。

然而,以上的價值主張,都忽略了一種人的利益和感情:婚姻中的女性。

已婚男性的性自由,必會為妻子帶來傷害。

已婚男性的不負責,必會令妻子權益受損。

婚姻不再生產快樂,而是製造了大量的厭倦、摩擦和痛苦。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不離婚,妻子就將經歷更漫長的折磨,直到在折磨中麻木、扭曲、習以為常,也成為這種價值觀的代言人。

這是更先進的文明么?

顯然不是。

基於以上原因,李銀河一直認為,離婚率上漲,其實是社會正在進步的標誌。

她說:

婚姻正在趨於女性主體化。

隨著女性在職場和公共事務中扮演越來越重的角色,經濟上逐漸自由,獨立意志也在覺醒,女性的婚姻地位,必然也由被動變得主動。她們更有信心擺脫一段不愉快的婚姻,重新開始生活。

與此同時,社會形態已從鄉土社會,過渡到都市社會。

都市社會的實質,就是陌生人社會,少了人情綁架,也有更多的自由、法律、保障體系,來包容她們的婚姻選擇。

離婚就相對簡單,壓力會小很多。

阿肯色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凱塞林,曾做過調查實驗。

他的團隊調查了112740名婦女的財政狀況和婚姻狀況。

結果發現,妻子的收入每增加10000鎊,離婚的機會就增加1%。

這也就意味著,女人越富有,離婚的機率就越高。

「財政獨立明顯使女人更易做出離婚的決定。此外,女性的經濟成就似乎真的會導致家庭內的摩擦。」凱塞林說。

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1、經濟能力意味著家庭權力的提升。

權力提升,意味著婦女承擔大部分家務重擔的可能性降低。

而男性的意識沒有跟進,停留在「女人當然得以家庭為重」的認知層面。

於是,矛盾發生,爭執的機會增加。

2、離婚不會對女性經濟構成壓力。

她們有錢打理好離婚後的生活,也有錢聘請好律師打官司。

她們的聲音是:

我可以一人之力買房買車;也可以一人之力免於孤獨寂寞。

那麼,當你視我如保姆,待我如寡婦,令我煩惱不已,我當然會果斷離開。

一個人口專家說,經濟與婚姻狀況息息相關。隨著經濟提高,離婚率還會上升。直到達到某一個闕值,才會漸漸趨於穩定。

所以,在未來幾年,我們還將看到接二連三的朋友,走到我們面前,說:「嗨,我也離婚了,你什麼時候?」

但你我無須恐慌。

離婚率高也好,結婚率低也罷。大家都不必為此困擾。它所動搖的,只是原本就根基不穩、將就湊合、問題重重的婚姻。

真正幸福的夫妻,會享受婚姻,並因彼此的存在而深感幸福。

比如楊絳錢鍾書。

比如傅雷朱梅馥。

比如那誰,那誰,和那誰誰誰……(不好意思,實在是舉不出來了)

所以,相愛的,並有信心過好餘生的,且繼續帶著戒指,披上白紗,在親友的祝福中,走上紅地毯。同床共枕,生兒育女。

不愛的,也沒有信心改善相處模式的,那就帶著自由,友好分手。花開兩朵,後會無期。

這對於親密關係選擇來說,是一樁大好事。

每個人,都可以在最大的包容與最小的壓力中,找到最佳選項——想牽手的牽手,想分手的分手,想不婚的可以不婚,同性戀的可以同性戀……人人各得其所,人人安身立命。

多好。

觀念正在鬆綁,自由正在到來。

這才是真正的文明。

李銀河說得好,婚姻制度還會繼續存在,但是,再也不會人人結婚,人人生子,一個親密人際關係的多元選擇時代正在到來。

這個時代里,無論你是誰,你想和誰在一起,你都可以最大程度地從心所欲,成為你自己。

潘幸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潘幸知 的精彩文章:

親密關係的真相:世間完美的感情,從來不是命中注定
為什麼越追求幸福,離幸福越遠?

TAG:潘幸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