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醫療機器人商用路在何方?解決這三大問題迎來曙光

醫療機器人商用路在何方?解決這三大問題迎來曙光

近年來,醫療機器人的出現為我國醫療問題的解決帶來了曙光,但受國內外差距影響,距離真正的商業化應用還有一定距離。未來只有解決了相關瓶頸問題,才能推動行業發展真正邁向成熟。

醫療作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其發展飽受人們關注。尤其近年來,一方面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日漸加速,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高水平醫療需求迎來釋放;另一方面我國老齡化現象日益加劇,傷殘病患人數不斷增多,國家醫療服務壓力持續加大。兩者共同將醫療的改革與發展推向了社會的風口浪尖之上。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醫療機器人的出現和應用,不僅緩解了由經濟發展水平、醫療服務成本、醫療基礎資源、醫療技術水平、醫療保障制度等因素帶來的醫療供給壓力,還通過幫助醫生進行醫療診斷和輔助治療,極大地推動了醫療行業朝信息化、智慧化、精準化方向的發展升級。

我國醫療機器人奮起直追

作為一個較大的產業市場,醫療機器人下面包括手術機器人、診療機器人、康復機器人、運送護理機器人等眾多子領域,憑藉著這些細分領域的不斷發力,目前醫療機器人已經以超過一半的比重,成為了服務機器人發展的主力軍。

在眾多重點關注的國家之中,歐美等發達國家處於遙遙領先地位。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歐洲和北美的醫療機器人市場分別佔據了全球總市場的52%和46%,幾乎壟斷了全球的醫療機器人市場。

其中,美國的行業發展水平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市場規模已發展至數十家企業,不僅擁有優秀的研發團隊、自主的核心技術,而且已經從早期研究過渡到了產品研發、市場推廣階段。

而我國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大多數醫療機器人仍處在研發或臨床試驗期,還未形成規模化產業,同時醫療機器人在各大醫院的普及率也相對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不過在一些如眼科手術等細分領域,也能勉強與國外發展做到基本同步。

近兩年,隨著醫療機器人市場逐漸接近百億美元規模,我國也開始加快了發展步伐。在市場上,涉足企業和融資情況不斷增多,細分領域拓展日漸深入;在政策上,國家相繼發布系列文件,對醫療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做出了明確的規劃與指導。可以說,在企業、政府和市場的三方助力下,我國醫療機器人發展正在奮起直追、加速前進。

三大問題阻礙商業化落地

但相比於國外成熟的發展來說,我國的商用基礎依然薄弱,除去對國外產品的依賴之外,國內產品的諸多問題是阻礙商業化應用的主要原因。

首當其衝的就是價格問題。受技術、材料等水平限制,我國醫療機器人自主研發能力較為欠缺,通過採購國外關鍵部件和材料或引進國外人才的辦法,自然而然面臨巨大成本壓力,相應的就會帶來產品價格高昂的問題。目前在價格上非但沒有形成本土市場該有的優勢,反而成為了制約我國行業發展的重要瓶頸。

其次是醫療隱私安全問題。但凡涉及到生命安全的都必須嚴謹對待,眼下醫療機器人因為與大數據、互聯網等相連,在應用過程中就涉及個人數據隱私問題,如何在精準化、個體化的醫療服務與數據隱私安全之間尋找平衡,成為行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最後是醫療責任問題。目前行業規範和法律法規方面都為提及,醫療機器人帶來醫療事故之後到底該誰負責?是企業生產方還是醫院使用方?是設備廠商還是使用設備的醫生負責?這些問題不解決,患者很難真正的接受醫療機器人!

未來產業發展應該怎麼走?

那麼,未來我國醫療機器人要想突破實驗室走向大規模的商業化道路,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上述三個問題的解決無疑是關鍵。在價格方面,企業應該加快自身技術和關鍵部件研發水平的提高,政府也應給予相應政策鼓勵和紅利支持,共同提升自主研發實力,減少對國外產品的依賴,形成本土價格優勢。此外,政府還可以將醫療機器人納入醫保當中,有效減少病患使用的價格負擔。

在醫療隱私安全方面,行業和醫院應該建立雙向共享的信息資料庫,在獲取和使用患者個人數據的同時,公開給該患者具體用途,通過信息的交流來減少泄露風險;在醫療責任劃分上,國家應該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出了問題要有溯源的依據。同時對病患利益來說,也應及早解決商業保險問題,其次才是追究後續責任。

未來醫療機器人的應用前景還很廣闊,商用價值也很重大,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才能推動行業真正走向成熟,才能將我國的醫療問題真正進行解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控中國 的精彩文章:

「群雄逐鹿」物流無人機 這一巨頭或佔據專利優勢
波音設立新研發中心:無人駕駛三大趨勢呼之欲出

TAG:工控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