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仁將,在外征戰五十八年,歷經大小戰鬥百餘次,卻不見一處傷口

一仁將,在外征戰五十八年,歷經大小戰鬥百餘次,卻不見一處傷口

導讀:古代兩軍交戰,將士們衝鋒陷陣,身體受傷,傷痕纍纍是在所難免。史書上有記載的,像唐淑寶,秦瀚等人,一生負傷數十次。然清朝時期就有這麼,一名猛將,歷經戰鬥百次,身體卻毫髮無傷的。他就是楊遇春。

說起楊遇春,可能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明朝的開國大將——常遇春。常遇春以驍勇善戰為人們熟知。楊遇春從知名度來說比不上常遇春,但是他的軍事才幹比起常遇春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楊遇春出生四川崇州,從小讀書習武,在乾隆四十四年,年僅十九歲的他便高中武舉人,開始投身軍營為國效力,一生整整打了五十八年仗,七十七歲時病逝。

據清史稿記載:楊遇春參軍後,歷經大小戰爭百場,每一場都衝鋒陷陣,卻沒有受到絲毫傷害。

鑒於楊遇春多次立下大功,嘉慶帝經常接見他,有一次就專門問他身上怎麼一點傷也沒有,笑稱他是福將。在殺人不見血的戰場上,在冷兵器交鋒中,楊遇春可以毫髮無傷的戰勝回來,是一個奇蹟。然而不能因為這樣就說他是那種在營帳中坐指揮,運籌帷幄的將領。他以武舉人的身份加入軍隊,完全憑藉超高的武藝,每一場仗的戰功,從底層的小兵一步步走到一等昭勇候的。

有很多關於楊遇春的經典戰例被記錄下來。嘉慶18年,天理教造反,楊遇春奉旨剿滅叛軍。一天他帶著八十來個親兵深入敵方偵查,結果途中碰上天理教上千人軍隊。面對敵眾我寡的境況,楊遇春絲毫沒有懼色,反而帶著僅有的八十多人殺向敵軍。

由於楊遇春的勇猛殺敵感染了其餘士兵,大家齊心協力對抗叛軍,當場就殺死叛軍二百多號人,天理教士兵只得看著楊遇春眾人殺出重圍阻止不了。楊遇春回去途中,發現少了兩個親兵。如果是別的將軍,打仗死人再平常不過了沒什麼好在乎的,但是對楊遇春來說這就不能容忍了,每個士兵他都當作家人兄弟,於是楊遇春不顧自身安全,掉頭殺入敵陣,把死去的兩個親信屍體找到,並搶了回來。

這就很好解答了前文的問題了:為什麼楊遇春身經百戰卻毫髮無損?從上面例子就可以得出,總結下來就八個字——「馭下有恩,得其死力。」首先,楊遇春在戰場上兇猛無比,但是他對待麾下將士卻有著一顆仁慈之心,關照愛護他們,讓每個士兵都願意親近他。

其次,楊遇春為將以來,正直廉潔,不貪污軍糧,遇到強大的敵軍,也不會躲在一邊發號施令,苟活性命,而是親赴一線,與士兵並肩作戰,共同殺敵。

最後一點,每當有士兵戰死的,楊遇春即使身為將領還是不顧生死去把戰友屍體搶回來。要知道,古人都很看重生死,死了連屍體都找不到的話,親人就更加悲痛欲絕了。麾下士兵們看到主帥如此厚愛他們,都知道知恩圖報,十分愛戴他。

主帥身為軍隊之首,本來就有士卒們保護,但若是主帥沒有仁義之心,士卒就不會拚死保護了。楊遇春身邊的親兵護衛,正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折服在他的高尚品行之下,才會在作戰時緊緊靠著他,楊遇春才能毫髮無損。

文/望夷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古文化 的精彩文章:

敵軍來勢兇猛,滿朝百官無一人敢前往,一書生主動請命,危機解除
異國大量務工中國人被殺,整整「七日」!皇帝:該死,咎由自取!

TAG:歷史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