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亂世,東西對峙多西勝東,南北對峙多北勝南,這是地域原因嗎?

中國古代亂世,東西對峙多西勝東,南北對峙多北勝南,這是地域原因嗎?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朕聽

(zhentingwx),

給皇上講一個特別的人物故事









福澤諭吉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明治時期傑出的教育家,在日本備受尊崇,被印在面值最大的一萬元紙幣上。但中國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被日本人捧上神壇的福澤諭吉可以稱得上是日本第一位軍國主義理論家,是日本侵華的元兇之一。他不僅大肆鼓吹侵華,還提出了具體戰略。在研究中國歷史後,福澤諭吉發現,中國陷於分裂之時若東西對峙,一般西可勝東;若南北對峙,一般北可勝南。發現這一規律後,福澤諭吉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立即提出了先佔據中國西北再征服中國的戰略構想。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軍兵分兩路:一路有平津南下河北,一路則向西進攻山西,意圖攻取陝西佔據中國大西北,實現福澤諭吉的戰略構想。但八年抗戰,在國共將士的拚死奮戰下,日軍連黃河都沒有渡過去。直到戰敗投降之日,日軍都在望河興嘆,福澤諭吉在書中發現的戰略構想也僅存書中了。退一萬步講,即使中國軍人沒能守住黃河,日軍佔了陝西,他們就能征服中國嗎?一樣的異想天開,所謂西勝東、南勝北只是表面現象,真正決定戰爭走向的是人。抗日戰爭時期是如此,古代中國也是如此。




西晉衣冠南渡以前,中國南方地區未得到開發,一統天下之戰多在北方展開,多東西之戰,江南完全是在打醬油。比如秦滅六國、楚漢之爭、劉秀統一天下都是北方在大亂斗,江南毫無存在感。




三國之時,孫氏雖據守江東,立國五十餘年。但孫吳當時有價值的國土只集中在狹長的沿江一線,國力比曹魏差的太遠。後世偏安江南政權大多以淮河為界,有些甚至可以北伐收復洛陽、長安、開封,把邊界前推至黃河一線。而孫吳連合肥都拿不下,邊界線幾乎是貼著長江,足以說明孫吳國力之弱。要不是有天府之國的蜀漢分散壓力,孫吳根本無法與曹魏相抗衡。所以中國歷史大致可以以衣冠南渡為分界點,衣冠南渡之前,統一之戰為東西之爭,衣冠南渡之後,統一之戰為南北之爭。



在中國北方,東部經濟優於西部,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在古代,東部地區廣闊的大河平原比多山的西部更利於農業發展。而且東部地區離比方游牧民族更遠,可以安心的發展生產。若以經濟實力而言,東部地區勝於西部。但從另一方面看,中國地勢西高東低,且西部有山塞之險,如函谷關、太行山等,十分不利於東部向西仰攻。因此東西對峙時,自然因素影響不大。











戰國末期,西秦東齊兩強並立,秦昭襄王想想稱帝都要拉上齊湣王一起。但到秦王政時,秦國只用十年就陸續滅掉六國。而齊王建對此無動於衷,坐看秦國吞併他國,最後輪到自己了就不戰而降,沒有一點大國、強國的模樣。到國滅之時,齊國經濟實力都不弱於秦,齊國之敗不是敗在國家實力上,而是人不行。



秦國強盛離不開商鞅變法,甚至可以說秦國的國力就是商鞅變法變出來的。而齊國的強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不僅有肥沃良田,更有魚鹽之利,商業十分繁榮。然而與秦國將全部國力傾注於開疆拓土不同,齊國的財富更多的用在了個人揮霍上。衣服比秦國的華麗、房子比秦國的高大、飯食也比秦國的豐盛,可唯獨在戰力上沒有秦國強大。不是齊國人長的不強壯,而是骨子裡沒有血性,已經完全被富庶的生活腐蝕了。秦為虎狼、齊為綿羊,怎能不敗?




楚漢之爭時,劉邦、項羽在成皋、滎陽一帶對峙長達四年之久,最終劉邦一統天下,再一次西勝東。但劉邦是勝在用人上,而非佔據了有利的地理位置。無論在知人善任,還是統籌全局,劉邦都完勝項羽。更何況項羽恢復分封,逆歷史潮流而動,失敗已是必然。




新朝末年,劉秀崛起於河北,西進討平關中赤眉軍、隴右隗囂。東漢末年,曹操擊敗袁紹以後西進關隴擊敗馬超、韓遂。這兩次都是東勝西,也都是人的問題。



北魏末年,西魏宇文泰和東魏高歡以潼關為界,再次東西對戰。對戰初期,東魏軍力、國力數倍於西魏。宇文泰依託關隴漢人實行漢化政策,建立了以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首的府兵制,逆轉了東強西弱的不利局勢。到宇文泰之子、北周武帝宇文邕時,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沒收寺院大量地產,強迫大量僧尼還俗,使國家控制的土地和人口猛增,國力甩開北齊幾條街。而高歡手下都是鮮卑胡人,治國也是用胡人野蠻落後的管理方式,胡漢矛盾極其嚴重。廣大漢人臣民猶如胡人畜生,被胡人隨意的搶掠屠殺,這樣的國家怎麼能得到百姓擁護?又怎能長久?高歡之子高洋稱帝建北齊時,北齊佛教勢力侵吞大量地產和人口,嚴重程度絲毫不弱於北周。但高洋及之後的北齊皇帝都沒有採取相應措施,坐看國家崩毀。北周勝北齊是十足的人為因素,跟東、西地域沒什麼太大關係。











衣冠南渡後,大量北方人南遷,南方經濟實力迅速發展,南北對峙開始取代東西對峙。司馬睿建立東晉時,北方五胡亂戰,是北伐的有利時機,以祖逖為首的北方流民希望打回家鄉去。但司馬睿只象徵性的撥予千人糧餉、三千匹布帛。即使如此,祖逖也收復了黃河以南地區。但祖逖死後,後趙石勒統一北方大部,東晉又不支持北伐,黃河以南大片地區再次失陷。



東晉是門閥政治,門閥世族與底層人民嚴重脫節。南渡的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北方世族與義興周氏、吳郡顧氏等江東世族妥協之後平分江南之地。這些人一安家江南就樂不思蜀了,根本沒有北伐的意願。但底層流民不一樣,他們沒有那麼大的家族勢力,渡江之後難以立足。更為重要的是門閥世族們不讓他們渡江,怕大量湧入的流民會造成動亂,威脅到他們的利益。所以大量流民被阻滯在江北,這些流民沒辦法就推舉有勇力、有威望的人做統帥,聚眾自守,並希望朝廷支持他們北伐。但門閥世族不但不支持北伐,對流民武裝還打壓防範,蘇峻、祖約(祖逖之弟)之亂就是門閥世族與流民武裝矛盾激化的結果。謝安任相後,一改之前打壓江北流民的政策,將流民武裝編練為北府軍,這才緩和了矛盾。




東晉末年,北府軍出身的劉裕趁前秦滅亡、北方再次大亂之機大舉北伐,一度收復長安。但劉裕的北伐只是為篡位刷功績,當留守建康的心腹劉穆之去世後,劉裕擔心有變,火速回師南下,僅留1萬人留守關中,很快又被大夏赫連勃勃奪取。劉裕稱帝後,曾準備再次北伐,然天不假時日,未及發兵,劉裕就病故了。宋文帝即位後,繼承父志,三次北伐。但此時北魏已經統一北方,南北實力不相上下,誰也滅不了誰。宋文帝本人又軍事水平捉急,草草北伐,落得慘敗結局。




北魏末年,東西魏分裂,本是天賜南朝的北伐良機。可梁武帝晚節不保,大力崇佛,耗空了國力,又招來侯景之亂。結果不但北伐不成,還被北周奪去了巴蜀和荊州。陳朝建立後,南朝在荊州和揚州兩個方面受到北朝夾擊,難以北伐。不過北朝要想平定江南也沒那麼容易,是陳後主荒政誤國,才給了隋文帝統一天下的機會。




隋滅南陳以後,北方滅南方之事不斷重演,宋滅南唐、蒙古滅南宋、清滅南明。對此有人將其解釋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方兵戰力不如北方。在某些歷史時期內,南方人確實不如北方人,不過不是在戰力上,而是在精神上。南方經濟繁榮,文娛風行,與富足安定的蜀地一樣,是偏安的好地方。這種社會環境之下,死於安樂是大概率事件。











南宋岳飛之死,讓無數後人為之憤怒、痛惜。過去的史家為尊者諱,讓秦檜替宋高宗背了黑鍋。現在人多認為是宋高宗指使秦檜害死了岳飛,但這還不是真相。真相是宋高宗替千千萬萬的南宋百姓背了黑鍋。如果當時南宋上上下下同仇敵愾要北伐中原,就算是借宋高宗一萬個膽,他也不敢叫停北伐、殺害岳飛。皇帝高高在上不假,但不是為所欲為的,一旦失去民心,他什麼都不是。若是當時朝堂上有一半的朝臣站出來主戰,宋高宗都要做出妥協,更不要說秦檜。他敢殺岳飛,就是因為安居南方的宋人都不願意北伐,不願意為北伐出錢出力。力主北伐的岳飛、韓世忠等人都是北方人,岳家軍的主力也是北方抗金義軍。殺死岳飛的是秦檜、是宋高宗、更是千千萬萬一心偏安南宋臣民。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江左士人依舊宴遊於秦淮河畔。清軍入關後,這些人平日里高談闊論,慷慨激昂。可一轉身就投靠了清朝,吳梅村、龔鼎孳、錢謙益並稱江左三大家,為江左士人領袖,全部投靠了清朝。錢謙益想跳水殉國,卻鬧出水太涼的笑話,還不如弱女子柳如是剛烈。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所謂北勝南還是人的問題,不是地域問題。當南方人雄壯之時,一樣可以戰勝北方。明滅元朝就是一個例子。近代以來「無湘不成軍」、「無川不成軍」更是舉國公認的事實,國民革命軍北伐也是一個南勝北的例子。總之,無論東西南北,地域環境對戰爭有一定影響,但決定因素還是人。




回到開頭,福澤諭吉所看到表面現象就以為看穿了一切,這樣的人再日本並不少,學習表面,忽視內涵幾乎是日本的痼疾。大化革新時,日本人把長安城都照搬了過去,但卻沒有學到儒家文化的內涵,一直未能擺脫野蠻。明治維新時,日本建立第一所海軍學校江田島海軍兵學校時,連建築用的紅磚都是漂洋過海從英國買來。但英國的君主立憲、議會政治,這些最根本的東西日本都沒有學到。最終軍國主義上台,狂妄的發動戰爭,把日本帶進了墳墓。




作者:

漢唐歸來,魚羊秘史特邀作者。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密史 的精彩文章:

奴隸翻身做大官!古羅馬有類「特殊人群」,他們在,貴族在;他們反,貴族慌
先別急著吃螃蟹,看看2000多年前祖先怎麼說

TAG:魚羊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