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行談,為何說"千僧易得,一道難求"?

修行談,為何說"千僧易得,一道難求"?








點上方綠標收聽本文主播語音版

 





常常有佛友諮詢貧道,原本皈依過佛教,但在佛門多年,也許不得明師,不得其法,感覺修行上進展緩慢,能否來我道門,修我中華道教之法門。




我說當然可以,修行為何要有這種宗教上的分別心?難道你學了中文,就不準學外語了,學了外語就成了背叛祖國和民族的罪人了?




不要忘記了,語言只是一門工具而已只是我們身為中國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根在中華,不要忘記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就行了同理,學道也好,修佛也好,佛道皆為度人之舟筏佛陀。



道祖都是有大慈悲的聖人,他們傳下來的佛法或道法,最終的目的都是幫我們證道,幫我們脫離輪迴苦海,到達彼岸對於一個真正有志於實修的人,不應該存有門戶之見,而應以證道為目的去尋明師如果在佛門即使皈依多年,但卻未有機緣尋到明師。



































































































































































































































孫思邈歷覽前代醫籍,以方書浩博,簡冊繁重,難於尋檢。他根據自己在醫藥學上的研究和實踐,刪繁就簡,編為《千金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之濟,德踰於此」。(《千金要方序》)是書簡易實用,可以救急,故曰《備急千金要方》。這部書包括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衛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對婦科、兒科疾病的治療,所以把婦人方、少兒方列於全書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經驗總結起來,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為《千金要方》的補充,書中收載了當時所用藥物八百餘種,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採集、炮製等不僅作了詳細的記述,並且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孫思邈認為食物對養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別列出《食治》一門,詳細介紹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療病的作用。並注重飲食衛生,如主張「食慾數而少」(《千金要方?養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陳腐的東西,食畢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數百步」(《攝養枕中方》),等等。他認為作醫生的應當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千金要方?食治》)他說:「葯、食兩攻,則病勿逃矣。」(《千金翼方?養性》)還主張把藥物與針灸結合起來治病,所謂「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針灸》),這是醫學上提倡綜合治療法的先聲。當然還應指出這些書里還夾雜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這正是作為道教徒的孫思邈的宗教世界觀的局限性。




明正統《道藏》中所收醫藥類書籍自《黃帝內經素問》、《八十一難經》以及上述之《肘後方》、《千金方》等約二十部,但還有一些道教醫籍如張三丰《仙傳方》、趙宜真《濟急仙方》、邵真人《青囊雜纂》、臞仙《壽域神方》等都未收入。總之,道教是重視醫藥的,雖然其出發點是為了宗教上的求仙長生,但其內容包含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應該引起重視,加以發掘整理。




















一、道教與醫藥




道教為了達到成仙長生的目的,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壽。所以,醫藥成為仙道修鍊的重要方術之一,凡是學道求仙的人必須懂得醫藥,醫藥成為有知識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課。道教徒把葯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死。《抱朴子?對俗篇》說:「知上藥之延命,故服其葯以求仙。」中品葯可以養生延年,下品葯才用來治病。上藥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葯,葛洪說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雲:「九轉之丹,服之一日得仙。」還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這種金丹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歷史上許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葯,不僅沒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詩上說:「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歷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諸帝,如憲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藥中毒死的。①五代時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沖等煉金石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臨死時給他的兒子齊王李璟說:「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南唐書?烈祖本紀》)自宋以後煉外丹服食術求仙之風才日漸衰微。隋唐以前由於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藥,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長生不死的「上藥」,這種「上藥」事實上是沒有的,上藥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尋可以延年益壽、治病養生的中、下藥。為了服食,必須懂得醫藥,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




《神農本草經》是戰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這部書里就帶有明顯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葯一百二十種,久服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葯百二十種,可以抗禦疾病,補虛弱。下品葯百二十五種,可以除寒熱邪氣,破積聚。葛洪引《神農四經》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中藥養性(生),下藥除病」。(《抱朴子?仙藥》)可見上藥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這些藥物大都出戰國秦漢時方士所傳,其中對好些藥物都說:「不老神仙」,「長生不老」就是證明。在《漢書?藝文志》里就把「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四類書同列於方技略,正說明古代迷信與科學是互相雜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藥物中列於首位的就是歷代方士奉為仙丹妙藥的丹砂。葛洪說:「仙藥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藥》)「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煉丹中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丹砂(HgS)加熱離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反應,加熱升華,又生成丹砂。道士們不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把它看得很神秘,視為仙丹,結果許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時珍批判道:「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鍛煉,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熏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抱朴子》以為長生之葯。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條)




葛洪(283-363年)丹陽句容(江蘇句容縣)人。他「綜練醫術」,(《晉書》本傳)是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醫藥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黑髮酒方》一卷等。他感到醫藥的方書卷帙煩重,加以選輯整理,編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將方便經驗方編撰為《肘後要急方》,用以救急,便於攜帶,可以懸於肘後,故又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它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及獸醫等各方面。對各種病的起源、病狀、治療方法都有所敘述。如其中關於痘症(天花)流行和結核病的記述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記載。又提出用狂犬腦敷貼傷口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這也為後來科學證明狂犬腦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質。《肘後方》經陶弘景增補為《肘後百一方》,「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直齋書錄解題》)。以後金代楊用道又取唐慎微《證類本草》中所附藥方,加以增補,名為《附廣肘後備急方》,足見這部書為歷代醫學家所重視。




陶弘景(456-536年)丹陽秣陵(江蘇南京)人。弘景知識廣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學者。史稱其尤明「醫術本草」。(《梁書》本傳)他的醫藥學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補葛洪《肘後方》為《肘後百一方》,還有《葯總訣》、《效驗施用藥方》、《集金丹黃白要方》、《服草木雜葯法》、《靈方秘奧》等。




如上所述,由漢代結集的一部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載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為上中下三品,這一分類法受煉丹方士的影響,認為上品葯服之可以成仙,顯然是不科學的。《本草》經過漢魏晉以來的歷代傳抄,字義殘缺,品次錯雜,弄得很混亂。陶弘景是精通藥物學的,他在《本草》學上的貢獻是:(一)整理了《神農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變了把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的方法,他根據藥物種類的不同分為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這種分類法顯然比三品法更科學、更明確一些。以後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都是在這基礎上加以改進的。(二)根據漢魏晉以來幾個世紀許多名醫用藥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於《神農本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外,又增補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取名為《名醫別錄》,把《本草》中藥物發展成七百三十種。(三)對藥物的性能、形狀、特徵、產地都加以說明。對於一種藥物有多種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為本。中醫在用藥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別。但在《神農本草》中則以上品為君,中品為臣,下品為佐使,這種機械的劃分顯然是受了煉丹家方士的影響。陶弘景以藥物主治之病來確其性能,如治黃疸病的葯有茵陳、梔子等,祛風的用藥有防風、防己、獨活等。這是對《本草》學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四)在藥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葯為君,輔助的藥物為臣、佐使,又根據人的老少、男女、身體的虛實以及各地的生活習慣、環境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發展了《本草》學。




隋唐之際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年)。他隱於太白山,學道鍊氣,精於醫藥。著《備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若在道門能遇到真師的時候,也不要拘泥於或宗教,或門戶派別之見,因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要有古人那種對於修行有如救燃頭的緊迫感,在生死關頭,能上哪條船就先上去,哪怕沒有船過來,一根浮木都不可放過這時還躊躇於是選佛還是道,豈非愚人乎?




有的道友的大機緣在佛門,有的則在道家,大家修行何家之法,各憑機緣,莫要錯過才是關鍵何況,有不少大成就者,也都是佛道兼修古代有許多高僧,也有修道家法門,以長補短,而很多道門高人,也有不少精研佛理,其造詣甚至比起一般的僧人還要深想想現在所謂學道之人,幾人能精通道家的元虛奧秘?






現在所謂的修佛之人,幾人真正精研過佛典,嚴守戒行?無論是心胸,見地,功行,比起過去的前輩們都差得太遠了 。




其實學佛學道不是關鍵問題,最難的是尋師。抱朴子曰:非積善陰德,不足以感神明,非誠心款契,不足以結師友非功勞,不足以論大試又,未遇明師而求要道,未可得也古人這句話說得很透徹,德行不足,誠心不夠,功勞不大,憑什麼讓你遇到真師?即使讓你遇到,也只能生生的錯過可現在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味的困在宗教觀念裡面出不來:哎呀,怎麼辦啊,我皈依了佛教,還能不能學其他法門啊?這算不算叛教啊,佛教的護法神會不會晚上來找我麻煩啊,我是不是成了不忠不義的弟子了啊。




對於這種人,真恨不得拿棍子敲他腦袋,醒醒吧,修行關鍵點不在這裡,關鍵在尋真師地獄門前僧道多,只是皈依宗教而不得其修行之法是沒用的你若是真修行人,無論是什麼護法神,見了你都要恭敬頂禮的。




歷史上不乏許多學佛不得門而入的前輩又去尋道,這樣苦苦追尋,只為尋一個真師,包括民國的仙學大師陳攖寧當年陳攖寧尋訪過佛教中有名的高僧,如九華山月霞法師寧波諦閑法師,天童山八指頭陀,常州冶開和尚等但這些高僧所教他的修養法都偏重心性,對於肉體仍無辦法,不能達到強身健體,去病延齡之目的。




他才又去尋訪道門高人可惜他在道門的機緣也不深,所去道觀大多是香火地方,道士們不懂得修養即使有少數做修養工夫的人,他們所曉得的方法,尚不及他,有許多問題不能回答唯獨在黃山腳下,陳攖寧曾經遇一個功行達到六脈俱停的道人陳攖寧趨前恭敬請教,道人寥寥數語就道破了捆擾他多時的重重疑團。






他請道人做個示範,道人並不推辭,而是痛痛快快地回盤膝趺坐陳攖寧拿起道人的手腕,伸出三個手指搭在道人的脈息上,竟然摸不到道人的脈息。陳攖寧不由大驚,他又裁了一條薄薄的宣紙舉在道人的鼻前,紙條紋絲不動。陳攖寧當即要求拜道人為師道人搖搖頭笑說:你是富貴中人,過十九再來黃山找我後來,陳攖寧去找過兩次,惜未得遇,成為他的終身遺憾。




(題外話:後來陳攖寧也成為一代道學大師,獨創仙學,被世人譽為當代的太上老君,可他的心裡,始終不忘黃山腳下見到的那個名不見經傳的道家異人。








































































































































































和諧是民眾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諧的社會裡,不僅人人心情愉快、處處溫暖融洽,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而協調。在中國各個朝代幾千年的歷史交替中,和諧不僅是先人們為人處世、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綿延幾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諧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主題,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都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個人也得不到幸福。




現在中國的發展處在一個黃金期,但也是矛盾突顯期。要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善於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環境。發展是硬道理,和諧則是硬道理後面的硬道理。構建和諧社會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最廣泛的社會動員,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廣納群言,廣謀良策,多方發動,多種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從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中,發掘「和"的文化內涵,古為今用。儒、道、釋是中國文化的三個支柱,它們都倡導和諧,然而各自和諧的內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視的是社會秩序,主張和而不同,以倡導「非寡"、「非亂"、「非同"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諧"為目標的理想和諧境界。佛教重視的是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強調奉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規則。而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關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諧發展,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人們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為事,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為柔弱不爭的環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貼近人、最具人性的。




可見道家高人多為山中隱士,不像佛教的大德高僧大多顯於世間,易於尋訪一說起哪個法王,哪個上師,哪個空行母,哪個法師,即使是普通信眾都知道去哪裡尋訪所以很多明星或達官貴人去尋道,多半都是尋到的佛教大德。




據說連李連杰都得到密宗大圓滿的法乳,也不知真假,但有誰能得到道家的隱秘傳承呢?就像陳攖寧一樣,當時把全國大陸的佛教高僧都拜訪了一遍,唯獨遇不到一個真正的道家高人黃山腳下這位道家異人,也是路上偶遇,完全是憑的機緣道家高人就是這樣,神龍見首不見尾,他不會坐在某某山,某某道觀裡面等你,若緣分不到,你永遠也訪不到陳攖寧這輩子也就只有一次機緣遇到,而且人家看出他非煙霞中人,還有富貴在等著他,不願意度他,把他拒之門外,可想道家的門檻有多高了。




以陳攖寧的訪道精神,如果他去西藏求法,像李連杰那樣求一個大圓滿估計不難,據說連唱大花轎的歌手火風同學都在四川白玉寺當上仁波切了,以陳攖寧的資質和名氣,搞不好還能和陳建民一樣,當上一個上師)




歷史上還有很多由佛轉入道門的例子,比如南宋時,孤雲大師曾苦勸白玉蟾祖師入佛門,白玉蟾不以為然,說自己也得到過修禪之法一番點評後,反而是孤雲大師如夢初醒,和白玉蟾學道去了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白玉蟾祖師的這段點評,不愧是祖師級別的高人,站的高度不一樣,看問題不一樣,說的話也不一樣。






對於白玉蟾祖師這樣得了道門真傳的高人,不是什麼法門他都能看得上眼的

 好了,不說那麼多了,下面這個故事,也是一個佛學大師轉而學道,終成南宗祖師,他就是道教南五祖中第三代傳人薛道光,也就是翠虛真人陳楠的師父,白玉蟾的師爺下面大家看看這段故事 :




薛道光先曾出家為僧,法號紫賢,又號毗陵禪師後雲遊長安,在開福寺修禪法,頓悟無上圓明真實法要據陝西通志載: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冬,遇石泰真人,得授口訣真要後至京師,棄佛入道以金丹導養術著稱,成為道教南五祖中第三代傳人。




曾為僧人在雲遊中開悟

據傳,薛道光當年還是僧人的時候雲遊到長安,留居開福寺,參長老修岩,又參高僧如環,因觀桔槔開悟,呈頌曰:軋軋相從響發時,不從他得豁然知,槔說盡無生曲,井裡泥蛇舞柘枝,長老頗為讚賞,自此頓悟無上圓明真實法要,機鋒敏捷,宗說兼通




遇高道石泰後棄僧,從道繼承其真傳

六祖慧能開悟之後,還要再求黃梅傳法,薛道光思悟金丹修命之本必有秘傳,絕非個人智慧所能測度,於是儘力尋訪。





在宋徽宗崇寧五年(106)冬天,薛道光住在眉縣青鎮(即今陝西省眉縣),在佛寺聽講,遇到從扶風縣來的道人石泰,當時已是八十有五的高齡,黑髮紅顏,神宇非凡,夜裡還做針線活計,薛道光知道不是一般人物,就在談話之中,故意引用張伯端的詩句。






石泰有些驚奇,

問:你怎麼知道張紫陽?他正是我的老師。薛道光還不太相信,就舉出(悟真篇)中的句子向他請教,石泰看他很誠心,就簡略地為其講解大要,薛道光聽後大悟,平日埋藏在腹中的各種疑團,一下打破,如同桶之脫底一般。





於是才信石泰是張紫陽的真傳弟子,進而叩拜要求收在門下,石泰笑言:你不怕有叛教的嫌疑嗎?薛道光堅定地回答:生死大事,如果拘於門戶,難道不是自己耽誤自己嗎?










































































































關於行氣的要領,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吸氣曰納,出氣曰吐。「吐故納新」即吐出碳氣,吸納新鮮氧氣。納時深吸至於丹田,然後徐徐吐出廢氣。吐氣有吹、呼、唏、呵、噓、呬六種方法。《養性延命錄》雲:「凡行氣以鼻內(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呼吸之法要細、長、深、勻。吸氣時要細微徐緩,不可聞聲,葛洪所謂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深者謂吸氣深入達於臍下丹田。勻謂呼吸要勻稱。細微、徐緩、深長、勻稱,此即道家所謂「綿綿若存」。




(2)行氣宜在早上林間,空氣清新的地方鍛煉。古人稱:「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司馬承禎謂:「凡導引當以丑後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導引論》




(3)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乾浴、按摩與氣功,內外結合起來。《導引經》說清旦起來,叩齒、閉目握固、調息、導引正是講的內外功的結合。




(4)行氣要節食,不宜過飽。《養性延命錄》雲:「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




(5)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動,要把調息練氣與練心(思想、意念)結合起來。意念活動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①《老君存思圖》雲: 「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雲笈七籤》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則氣住,練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關,在道書中又稱「守一」。《抱朴子?地真》雲:「思一至飢,一與之糧。」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諸神等說,其實就是使精神專一,凝神聚氣。道家以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意動形搖則傷氣;目動心搖則傷神;邪思精搖則傷精。故《莊子》雲:「勿搖汝精,乃可長生」。(《在宥》)意念專一則耳不聞,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氣;目不視,可以保神。心靜守一則氣平,氣平則息勻,息勻則氣聚,氣聚則凝神,神氣合一,性命歸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雜念,閉目內視,所謂「智靜神凝,除欲中凈」。(《老君存思圖》)《神仙絕穀食氣經》說:「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忿怒愁憂,則氣亂;氣亂則逆。思一,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理。如法為,長生久壽。」(《雲笈七籤》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氣功要精神上輕鬆愉快,心情安靜,排除一切煩惱和雜念,常保心氣和平,這樣練功持之以恆,自可健康長壽。《清靜經》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慾則心平氣和,心靜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專一,是行氣功的前提條件。




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導引行氣就是現在的氣功、保健按摩、柔軟體操、武術鍛煉等結合起來的一套保健強身之術。導引行氣如能長期堅持鍛煉,無疑能夠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可以卻老延年。但道教認為可以長生不死,顯然是妄誕的。漢代的王充就批判過道家以為導氣養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虛妄。(見《論衡?道虛》)葛洪認為行氣導引「可令內疾不起,風濕不犯」,「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極言》)行氣重視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是心理衛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與生理密切結合起來,說明古人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上已有較深的理解。




(四)房中 房中本是古代醫學中講男女性生理和性醫學的知識。《漢書?藝文志》方技略雲:「房中者,性情之極,至道之際。是以聖王制外樂以禁內情,而為之節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百事也。"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這一段概述了古代房中術的要旨,說明男女結合是性情之極至,其要在「樂而有節」。如果沒有節制,沉迷荒淫就會傷生短命。道教汲取了它。在道書中把房中亦稱為「合氣」或「男女合氣」。早期道教的經典《太平經》中就有「興國廣嗣之術」。天師道的教徒們都是有妻室子女的,因之道教認為房中是保精、養生、卻病的一種修鍊方法。所以《黃庭經》說:「長生至慎房中急,棄捐淫慾專守精」。道教的理論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陰陽配合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天地之道就是陰陽和諧,陰陽合而萬物生。所以《玄女經》說: 「一陰一陽相須」。《抱朴子》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微旨》)。又說:「陰陽不交,則坐致壅閼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任情肆意,又損年命」(《釋滯》)。《養性延命錄》謂:「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若孤獨而思交接者,損人壽,生百病」。這說明男女合氣的真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陽不交及縱慾過度都會產生疾病。所以葛洪說:「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坐致疾患。若乃縱情恣欲,不能節宣,則伐年命」(《抱朴子?微旨》)。房中術的要點是:(1)注意節慾而不能縱慾,葛洪所謂「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抱朴子?釋滯》);(2)禁忌醉飽以後或勞累過度的性生活。《素問?厥論篇》說:「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王冰注云:「醉飽入房,內亡精氣,中虛熱入,由是腎衰」。《養性延命錄》亦云:「醉飽、遠行歸還,太疲倦,並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房中術的功用,據葛洪說:「夫陰陽之術,高可以治小疾,次可以免虛耗而已」。(《抱朴子?微旨》)至於道教認為房中之法可以「采陰益陽」,「還精補腦」,「增年益壽」,能醫治百病(見《抱朴子?釋滯》),這顯然做了不適當的誇張。




房中、服食、導引行氣等都是道教修鍊養生之術。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說這些淺見之人,總是強調自己知道的一點,認為就可以成仙,其實乃是片面之論。精、氣、神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鍊貴在愛精、保氣、全神。房中的目的在愛精,導引行氣在保氣,服食藥餌是綜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氣、全神。《抱朴子?雜應》說:「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認為人的身體是個有機體,各方面密切聯繫著,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如像治理國家,必須「文武禮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廢。如像音樂一樣,必須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調。養生也是這樣,應該把服食藥餌、導引行氣、房中之術等結合起來,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強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養生方面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寶貴經驗和知識。如青牛道士封君達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飢餓——引者)。去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日養形,四日導引,五日言語,六曰飲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並《養性延命錄》引)袁了凡講聚精養生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攝生三要》)這些都是養生經驗的總結,是頗有價值的。道教的長生成仙之說,當然是虛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著許多醫藥和食療保健的知識,導引行氣是氣功、保健功與按摩相結合的強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醫學的知識,這裡面都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珍視這分文化遺產,剔除其虛妄迷信的東西,發揚其科學的內容。




石泰聽後連連點頭,並言自從紫陽先師授道以來,將近30年了,今日才遇到可以繼承的人,於是傳授口訣真要,並告誡他疾往通都大邑,依靠有力者供養修道,自己即退隱於世。




從此薛道光棄僧從道,幅巾縫掖,混俗和光,以了性命大事,光宗紹熙二年(1191)道成,享年114歲,留有頌云:鐵馬奔入海,泥蛇飛上天,蓬萊三島路,原不在西邊。





點擊查看精選道學文章

道教

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結緣《道德真經》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不可錯過!


結緣《太上感應篇》抄經本,抄經有十大功德!不可錯過!


結緣《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抄經本!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福利!免費贈送20G約2000本道學秘籍!(內含道學、丹道、玄術等資料)


重酬原創作者,道教媒體平台徵稿啟事,百萬讀者等你來約


吃了這顆「黑仙丹」,想腎虛衰老都難,別怪我


⑦我們被科學主義洗腦得多徹底,連拿三柱香都覺得愚昧!


⑧道教的創世紀,道生天地萬物!


⑨《修行人的二十種病氣》你至少佔十條!


⑩「中醫認為,所有的疫苗都是有害的」,這個鍋中醫不背!


?看清一個人的人品,只需跟他經歷這件事情!


?教師節獻禮!《師道》全文,難得一見!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回復以下數字查看更多內容


查看以下內容需先關注道教微信,點本文標題下方藍字"

道 教

"一鍵關注,或微信搜索微信號: 

daoismcn




回復"1"查看:道教入門知識一百八十問


回復"2"查看:道教規矩和禮儀


回復"3"查看:道教戒律


回復"4"查看:道教上香禮儀禁忌


回復"5"查看:道教經文典籍


回復"6"查看:道教齋醮科儀


回復"7"查看:道教道袍法器


回復"8"查看:道教符咒法術


回復"9"查看:道教陰陽術數


回復"10"查看:道教宮觀流派


回復"11"查看:如何加入道教


回復"12"查看:道教拜師注意事項


回復"13"查看:道教誦經常識


回復"14"查看:道教請諸供品須知


回復"15"查看:道教宮觀廟宇參香禁忌


回復"16"查看:在家之人如何修道


修行交流



微信號:

daojiaoh

(青陽道人)

騰訊QQ號:10916989

點右下方"寫留言"發表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傳承傳統文化,李光富道長與道文化漫畫作品《一人之下》作者米二交流!
悟性的高低決定修行進展的快慢,那麼如何提高悟性呢?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