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比原生家庭更能影響孩子行為的因素,父母請不要忽視

比原生家庭更能影響孩子行為的因素,父母請不要忽視

01

每天晚上,女兒做完作業都想去湖邊公園散步,因為這裡可以遇到同齡的玩伴。

這次,我陪著女兒走一圈後,女兒照例去滑滑梯,我跟她約好30分鐘後來叫她。

等我過去時,她正蹲在滑梯上的角落裡。一見到我,她的同伴就告訴我:"阿姨,晴晴受傷了。"

女兒扶著扶手慢慢走了下來,她告訴我:"我剛才爬網時不小心踩空了,繩索划到我腿上的舊傷口,流了很多血水。"

女兒說:"剛才跟你說話的女孩是我們學校四年級的,叫圓圓。是她給我紙巾,幫我止了血。圓圓還說要叫她的親戚來幫我,我說不用了。從我受傷,她一直陪著我,沒再去玩了。"

我問女兒:"圓圓幫你做了這些,你是不是內心感到很溫暖?"

女兒說:"圓圓人很好,我們都很喜歡她。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像圓圓這樣做的!"

我聽了,心中很是欣慰。

擁有一個好同伴,是孩子的幸運。因為,同伴對孩子的影響遠遠勝過父母的說教。

比原生家庭更能影響孩子行為的因素,父母請不要忽視

02

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已廣泛得到了大家的認識。但很多人在重視原生家庭的教育之外,忽略了另一個對孩子行為更重要的影響因素。

這個因素就是同伴。

在孩子3歲以前,父母是他們最依賴的安全港灣,因為他們還不能完全獨立行動,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呵護來獲取安全感。

再大一點,他們開始擺脫自我中心,對交朋友和群體活動開始產生越來越大的興趣。

同伴開始在孩子心目中漸漸地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由於孩子更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可,他們害怕被同伴排斥,為了融入就會調整自己的行為與他們一致。

很多父母辛辛苦苦培養的好習慣,常常因為孩子換了一個環境就毀了。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比原生家庭更能影響孩子行為的因素,父母請不要忽視

我認識一位媽媽,從小培養女兒攢錢理財和健康消費的習慣就因為孩子三年級的時候隨遷轉學而毀。

由於女兒在新學校認識的群體中,同伴們花錢大手大腳,喜歡吃垃圾食品,女孩不到半年,她不僅再也存不了錢,把之前的積蓄全部花到了垃圾食品上。

美國西北大學的鄧肯教授曾以同宿舍室友為對象做了一次實驗。結果表明,室友之間幾乎沒有成績方面的影響,但是在行為方面的影響卻很大。

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飲酒。從高中就開始喝酒的學生,如果碰巧遇到室友也喝酒,那麼嗜酒的程度明顯會提高。

比原生家庭更能影響孩子行為的因素,父母請不要忽視

03

心理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同伴對孩子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父母。

這是因為,很多時候,大人與孩子的思維常常不在同一頻道上,節奏也常常不一致,大人的世界孩子不懂,孩子的世界大人無法理解,交流常常處於不對等的單向流動模式。

而孩子和同伴的交流模式就不同了。

他們的關係是建立在共同的興趣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權威之上的,他們之間有著更多的共同語言與融入感。


擁有許多共同的處境與困惑,讓他們相互理解,這樣的溝通交流是雙向的,所以更加輕鬆愉快;

他們在合作中地位平等,討論自由,可以無拘無束地碰撞想法,產生出新的見解,讓每個參與者都得到了學習和收穫;

面對一些挑戰時,同伴能夠通過競爭、合作等方式,幫助他們度過各種小挫折;

孩子和同齡人在一起,才有主人的感覺,心情也就格外的輕鬆愉快,一些不能跟家長說的悄悄話、小秘密,有同伴的分享和認同,情感需求得到了較好的滿足。

這些都讓他們感覺到,這才是他們自己的共同世界。

比原生家庭更能影響孩子行為的因素,父母請不要忽視

04

孩子越大,越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可。這是他們漸漸脫離父母的世界,走向社會化的成長需求。

在與同伴交往中,孩子的行為可以得到最直接和及時的反饋:

友好、合作、分享等良好行為受到同伴歡迎和親近,霸道、自私、獨佔等行為則會遭到同伴的排斥和疏遠。

這種的反饋有利於孩子克服自身缺點,發展良好的行為,漸漸形成穩定的交往技能。

與同伴長期穩定的交往,能使孩子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

在他們的世界裡,同齡人才是"我們",父母和其他大人,都是"他們"。

於是,當父母的想法與自己群體不一致時,孩子為了讓自己融入群體,他們有時寧可違背父母,甚至與父母作對。

因為孩子間的交往,也會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當孩子的行為與同齡群體中的大多數不一致時,他會跟著改變以求得融入。

如果周圍的朋友都愛學習,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愛學習。反之,如果掉進一個不愛學習的圈子裡,愛學習的孩子就會受到排斥。為了融入群體,只能選擇不學習,從此陷入一種抵制學習的惡性循環。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同伴對孩子行為影響的最好詮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