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工匠精神融入基礎教育路徑探尋

工匠精神融入基礎教育路徑探尋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中特別指出,應「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礎教育」,並用專門的篇幅論述這一舉措的具體方式和路徑。為進一步闡釋文件,理清思路,筆者將工匠精神融入基礎教育的主要路徑分為校內衍生模式、校外拓展模式和綜合學校模式三個維度。

校內衍生模式

校內衍生模式主要以中小學內部的課程為切入點。因為課程是教育過程的核心要素,同樣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載體。

《意見》指出,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加強學校勞動教育,鼓勵有條件的普通中學開設職業類選修課程。在此,可解釋為三種方式。

一為普通學科課程滲透。以語文、數學等核心課程的知識點為基礎,將動手實踐、職業體驗活動融入中小學常規課程的教學中,通過角色扮演、主體參與、動手操作,一方面強化對基礎知識、課程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觸摸職業的魅力,體驗勞動的過程。例如,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姥姥的剪紙》一文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親自操刀剪紙,感受「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的勞動過程,體會民間藝人的酸甜苦辣。

二為開好職業技術課程。職業技術課程不同於常規學科課程,直指職業技術領域,體現知識、技能與職業領域的連接性,在初中和小學有勞動技術課程,在高中有通用技術課程。勞動技術課程可藉助校內空曠場地開闢「開心農場」等區角,通過動手實踐體會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內涵,養成尊重別人勞動成果的意識;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可結合學生未來生涯發展需要和高考專業志願填報需求,靈活地開展「技術與生活」「技術與工程」「技術與職業」等課程模塊,指導學生生涯規劃。

三為拓展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旨在通過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製作、職業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和創意物化的能力。可以通過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聘請勞動模範和高技能人才為學生兼職授課,讓學生感受工匠之美、工匠之魂;也可以讓學生扮演「小小科學家」「小小植物家」,通過觀察記錄周邊動植物的生長發展規律,增強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意識。

校外拓展模式

校外資源的拓展是對校內課程和活動實踐的補充、豐富與支撐,以便讓學生從更加直觀的視角觸摸職業,了解職業,增強職業的認同感。

《意見》中指出,應開展生產實踐體驗,鼓勵職業學校實訓基地向普通中學開放。由此可見,校外拓展模式可以依託職業學校、企事業單位和校外教育基地三種資源加以實施。

一是借力職業學校資源。相較於普通中小學,強有力的專業實訓基地是職業學校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很多示範性、骨幹性職業院校,擁有建築科技館、3D列印室、列車模擬駕駛室等優越的實訓基地資源,因此應鼓勵這些學校利用職業活動周、職業技能大賽、寒暑假等機會向中小學開放,並在可能的情況下為中小學量身定做「面點製作」「趣味電子」「模擬企業家」等系列項目或者特需課程,通過邀請中小學生到實訓基地動手操作、模擬演練等方式,拓展學生對職業領域的認知和職業情境的感知。

二是深入企業(職業)實踐。如果說職業學校是為進入職業進行提前演練的話,那麼企事業單位則是直接與職業崗位發生觸碰的載體,以此為契機進行的職業體驗將更加真實。以勞動技術、通用技術、綜合實踐活動項目為依託,鄉村小學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鄉鎮企業、綠色農場,通過初步的動手實踐讓其感受工人、農民職業的高貴,體驗工匠精神之偉大;城鄉接合部初中可以組織學生到周邊產業園區、建築工地參與職業實踐,從中感受技術的奧秘,體認職業的價值;市裡高中可以組織學生到市政中心、高校、醫院,體認腦力勞動者同樣具有偉大的工匠精神。

三是充分利用社會教育基地資源。2017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國首批218個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包括博物館、科技館、農業館、風景區以及綜合教育實踐基地等形式,這些豐富的社會資源也是踐行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場所。廣大中小學可以藉助這些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學軍、學工、學農等主題體驗營活動,讓學生通過開展多元活動感受各行各業所具有的工匠精神,通過磨鍊意志養成珍惜生活、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綜合學校模式

綜合學校是一種同時為學生提供升學準備、就業準備和通識教育服務的多功能學校類型,主要體現為綜合高中的形式。

《意見》指出,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大型企業、產業園區周邊試點建設普職融通的綜合高中。

筆者認為,有條件建設綜合高中的區域並不在於經濟有多發達,也不在於人口有多大規模。適合建立綜合高中的地方一般位於城市郊區或城鄉接合部,並至少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穩定的生源基礎。一般是外來務工人員聚集地,他們的子女對未來的規劃往往徘徊在升學與就業之間。二是有較為成熟的產業環境。

之所以在大型企業、產業園區周邊建設綜合高中,就在於這些成熟的產業環境可以為綜合高中的生產實踐、實習實訓提供資源平台。綜合高中不僅僅指向升學,還為未來升學無望又有就業需求的學生提供一定的職業課程和生產實踐實習的機會,而各產業園區、大型企業就是可利用的教育資源。

可以把升入普通高中學生比例較低的初中或者招生面臨困境的中職學校改建為綜合高中,這種做法的好處在於充分利用現有的師資、實訓資源,節約辦學成本。如果周邊沒有這樣的學校,也可以考慮建立新的綜合高中。

對於綜合高中的具體運作方式,可以在高一的時候實行統班編製,對所有學生實行普通高中通識教育,從高二開始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涯訴求,通過選課的方式漸進式分流,滿足學生升學與就業的雙重需求。

撇開就業目標,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礎教育還有哪些實質性的價值呢?

其一,促進職業認知,指導職業生涯規劃。將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礎教育可以視為實施職業啟蒙教育的核心路徑之一。小學和初中的職業啟蒙教育不在於過早地給學生敲定一個職業方向,而在於多給學生打開一扇窗,靜靜地等待著一個可能性的發展方向。高中的職業生涯教育可以圍繞學生的興趣特長和職業偏好,通過職業課程選修、職業體驗逐漸引導學生選擇適合的職業發展方向。

其二,養成勞動習慣,培育良善的職業倫理。基礎教育階段的「動手實踐」相關課程和活動,並不在於介紹具體的勞動過程、生產工具和職業材料,而是通過勞動過程培養科學的勞動方法、嚴謹的勞動習慣和持久的勞動熱情等良好的勞動習慣。

(作者系江蘇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生源有效供給視角下普職教育銜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18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教育頭條:推動育人模式轉型的「江蘇樣本」
陝西師大12年毛筆手寫錄取通知書:十位教授一周將書寫4500份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