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勝利後中國為何沒向日本派遣佔領軍?

抗戰勝利後中國為何沒向日本派遣佔領軍?

原標題:抗戰勝利後中國為何沒向日本派遣佔領軍?


   不讓蘇聯派駐佔領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後,美、蘇、中、英等11個同盟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決定由美國作為代表,全權辦理對日軍事佔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同時也決定,各在對日作戰中做出巨大貢獻的國家,可以派出軍隊參與對日本進行軍事佔領。


但是,美國對於蘇聯出兵參與對日本的佔領持堅決反對態度。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曾說:「不容俄國控制日本的任何部分。」早在8月11日,美國就斷然拒絕了蘇聯提出的由美蘇派出高級軍官分任日本佔領區總司令的要求。8月13日,美國宣布由太平洋盟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擔任佔領日本的盟軍總司令。隨後由中、美、英、蘇四國成立管制委員會,對日本實行管制。蘇聯雖然是管制委員會的四大國之一,但實際上只有個名義而已,美國根本不讓蘇聯對日本佔領有任何染指。


儘管蘇聯於8月9日出兵中國東北,在日本最後崩潰前履行了在同盟國中對日作戰的義務。但此時的日本已經虛弱不堪,蘇聯出兵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卻得到了一大杯羹的豐厚回報:外蒙古的現狀得到維持;1904年日俄戰爭中所有失去的帝俄舊有權利得到恢復;千島群島割讓給蘇聯……由於雅爾塔協議簽訂時的1945年2月,正是美國在太平洋戰場最為艱苦的時候,估計對日作戰還要持續一年半,所以美國為了換取蘇聯出兵,開出的價碼相當誘人,何況交易是中國的權益,美國自身並沒有多少損失。

但變化總比計劃快,誰也沒想到,短短半年間,由於美軍對日本的戰略轟炸和海上封鎖,迅速而徹底地摧毀了日本的戰爭機器。到1945年8月初,日本的失敗已經指日可待,蘇聯出不出兵已經不重要了。這個時候,美國反倒希望蘇聯不要出兵,那麼就不需要給蘇聯如此之大的利益了。可是冥頑不化的日本死扛到底,就是不投降,終於捱到了蘇聯出兵,這才讓蘇聯幾乎是白撿了一個大便宜。所以美國在對日佔領的問題上,對蘇聯態度相當強硬,絕不讓蘇聯再有絲毫染指的機會。而蘇聯既然已經撈到這麼多好處,也就見好就收,在對日本佔領的問題上沒有再堅持。


從8月30日起,46萬美軍便陸續進駐日本,造成了美國一家單獨佔領日本的既成事實。

1946年3月駐日美軍舉行閱兵


榮譽第2師


在對日佔領管制的四大國中,英國接連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國力急劇下滑,對於亞洲事務實在有心無力,而且英國是美國的鐵杆盟友,自然也不會對美國有什麼威脅。所以美國對英國參與對日佔領沒有什麼意見,英國最後也只派出3000人的部隊做象徵性的佔領。


中國從1931年開始,經過了六年局部抗戰和八年全面抗戰,軍民傷亡3500萬,直接財產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超過5000億美元,抗擊了上百萬日軍。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參與對日佔領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國民政府很快就派出以朱世明中將為團長的中國軍事代表團前往日本了解、熟悉情況,同時與美國進行相關事務的溝通。


10月,美國以公文形式通知中國政府,約請中國派出一支5萬人的軍隊參與對日本的軍事佔領。12月,美國照會中國政府,希望中國能儘快派部隊參加對日佔領。因此蔣介石指示軍令部長徐永昌迅速制定相關計劃,徐永昌擬出兩個方案:甲案是抽調一個師配以必要政務人員及特種兵約1.5萬人;乙案是以步兵兩個團為基幹,配以政務人員及特種兵混合編組為一個支隊,約1萬人。蔣介石最初批示選擇乙案,但後來又改以甲案實行。不過,他又對美國提出了中國的實際困難,無法承擔運送及海外駐兵的經費,也沒有合適的能代表中國執行佔領任務的部隊,表露出他對參與佔領日本並不太積極。


1946年3月,美國建議中國可以先選派少數先遣部隊赴日,再逐步擴大到成規模的部隊。麥克阿瑟特別提出最好是參加過印緬遠征作戰的由孫立人任軍長的新編第1軍,因為新1軍是在印度蘭姆伽最早接受美械的部隊,孫立人又是從美國弗吉尼亞軍校畢業,在印度和美軍顧問合作也相當愉快。但是新1軍雖然名為中央軍,但其骨幹部隊新編38師的前身是財政部稅警總團,是宋子文一手組建的部隊,孫立人也不是黃埔出身,新1軍很多師、團級幹部也都不是黃埔系,而是稅警系。所以新1軍算不上蔣介石真正的嫡系,而且新1軍親美色彩很濃厚,蔣介石也擔心孫立人和美國走得太近,自然沒有同意派新1軍去日本。

行軍中的新1軍


儘管當時中國軍隊總兵力有約400萬人,但是一方面要準備內戰,另一方面要在日本維持一個師的佔領軍兵力,對於剛剛經歷過戰爭還沒開始重建的中國來說,經濟上的壓力也是很現實的問題,所以中國答覆美國只準備派一個旅約5000人參與駐日佔領任務。可是美國認為中國只派5000人太少,一再要求中國至少要派一個師。最後,蔣介石決定派第榮譽第2師作為駐日佔領軍。


所謂榮譽師是指這個師的所有士兵都是在戰場上受過傷的榮譽軍人,當時中國總共只組建了兩個榮譽師。榮譽第2師於1943年春成立,其官兵都來自嫡系部隊,主要是第5軍,而且由於第5軍又是中國軍隊唯一的一支機械化部隊,所以有著非常濃厚的特種兵背景——當時的特種兵主要是指炮兵、工兵、裝甲兵等技術兵種,而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特種兵——自然也就集中了一大批特種兵的優秀人才。第5軍的首任軍長杜聿明深知領導這樣一支機械化部隊需要高素質的軍官隊伍,所以非常重視軍官隊伍建設,榮譽第2師的軍官可以說都是當時的軍中的精英,如師長戴堅是黃埔軍校7期和陸軍大學第13期畢業,又曾在德國步兵學校學習留學,素有「儒將」之稱。全師都是美式裝備,下轄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運輸團以及戰車營、工兵營、通信營和憲兵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編製完整,是嫡系部隊中的精銳。

榮譽第2師師長戴堅


當時榮譽第2師還在越南河內擔任接受日本投降的任務,於1946年2月接到準備進駐日本的命令後,立即海運至上海江灣,開始進行進駐日本的準備。全師進行了嚴格整訓,能去日本擔任佔領軍任務的軍人要求五官端正、身高1.70米以上、小學以上文化,不符合這一標準的老、弱、矮、丑官兵全部被淘汰,不足人數再從其他部隊中選調。整訓待命期間,部隊特別進行了軍容儀錶和國際交往禮節的教育,連以上軍官甚至還專門進行了西餐和跳交誼舞方面的禮儀培訓。很多官兵都主動開始學習英語、日語,為將來更好地執行佔領任務作準備。戴堅還寫了一首中國佔領軍軍歌:「國軍堂堂入東瀛,止戈揚武德。奠亞洲安定之基礎,為世界和平之干城。」以表達勝利者的驕傲和榮光。


1946年5月初,國防部派員前往榮譽第2師檢查出國前的準備工作時,給予了「確實是一支理想的出國部隊」的好評。隨後,蔣介石在南京召見了榮譽第2師師長戴堅和全師團以上軍官,勉勵他們要作好中國軍隊的代表,完成好駐日佔領任務。


中國駐日佔領軍先遣隊


1946年5月27日,中國駐日軍事代表團團長朱世明中將、軍令部第二廳處長李立柏少將、榮譽第2師師長戴堅少將、盧東閣海軍中校(計劃擔任名古屋港口司令)、軍令部第二廳第一處高級參謀林儒生上校、後勤主任王者師上校、外事組常家鎧以及三名翻譯和四名文職人員,總共14人組成的中國駐日佔領軍先遣隊,登上一架B-24「解放者」轟炸機,從上海江灣機場起飛,直飛日本神奈川縣的厚木機場。先遣隊抵達日本後,就開始和美軍協商中國佔領軍各項事務。


到達日本後,朱世明和李立柏等代表團成員前往東京,戴堅等佔領軍先遣隊官員則留在橫濱。戴堅先拜會了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艾克伯格中將。6月4日上午,戴堅到東京,由朱世明引見拜會了盟軍佔領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先遣隊到達日本約一個星期後,盟軍總部參謀處與中方人員舉行了第一次會談。商議了中國佔領軍的編製、裝備問題,美方通報了盟軍佔領日本的一些規定,主要是各國佔領軍所需費用、物資都要由本國負擔,不在日本取用一草一木。最後,美方要求中方提供中國佔領軍由上海到名古屋的船舶運輸計劃,主要是榮譽第2師海運日本總共需要多少噸位,以及此後部隊每月的運輸補給需要多少噸位。

在第二次會談中,中方提供了中國佔領軍所需的運輸噸位統計表,同時建議將榮譽第2師改編為機械化師,用汽車來代替騾馬。因為榮譽第2師本來編有大量騾馬擔任運輸,騾馬進入日本需要進行檢疫,可能要花費半年時間,而機械化就徹底解決了騾馬進入日本的檢疫問題。


榮譽第2師全師14500人,當時各國在日本的佔領軍的薪餉都是以美元支付,考慮到國內的實際情況,軍官薪餉基本只相當於美軍同級別軍官的60%左右,士兵則相當於美軍同級別士兵的80%左右。但即便這樣算下來,最低級的二等兵每月為20美元,而最高級的少將師長每月為480美元(美軍少將為800美元)。而且中國佔領軍的薪餉是包括了伙食費,美軍薪餉還不包括伙食費用。與國內軍隊相比,按當時美元和銀元的比價,二等兵的月新就相當於50塊大洋,在國內也是很高的薪酬了。根據這個標準,全師14500人的定額薪餉每月就要60多萬美元,再加上出勤費、教育費、交通運輸費、醫療衛生費、辦公費以及其它一些雜項支出,每月至少需要100萬美元。所以中方以外匯困難為由,要求美國支付佔領軍費用。盟軍總部經過研究決定,中國佔領軍的軍費美方可以墊付,將來再由美國政府與中國政府結算。另外,關於榮譽第2師改編機械化師所需的各種汽車,可以調撥美國的剩餘物資提供給中方,但原則上是作價調撥,也是將來再結算。


關於中國駐軍的地點,盟軍總部最初想安排在以新瀉縣為中心的日本北陸區。但中方認為,新瀉縣不是日本的重要地區,因此提出要以四國島為駐防區。四國雖不是工業區,但是一個完整的島嶼,如果中國軍隊在這裡駐防,不會與其他國家部隊接觸,管理控制相對也比較容易。但盟軍總部告知,四國島已劃定為英軍的駐防區。中方又提出駐防九州,理由是長崎離上海很近,對於後續補給、聯絡都很方便。盟軍總部再次否決,說九州的防務很重要,不是中國軍隊所能擔負的。最後盟軍總部提出,以愛知縣為駐地,必要時再擴大到靜岡縣和三重縣。愛知縣的首府名古屋市是日本的第三大工業城市,各方面條件都不錯,在日本國內也是屬於比較重要的地區,中方這才同意。


7月20日,中國駐日軍事代表團朱世明中將與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穆勒上將簽署了《中國駐日佔領軍備忘錄》,進一步明確了中國駐日佔領軍有關運輸、地位、任務、權益,以及與各國佔領軍之間的相互關係。到了這時,可以說中國向日本派駐佔領軍已經是萬事俱備,只等榮譽第2師——這時已經改稱第67師進駐日本了。

最初四大國分區佔領日本示意圖


與佔領日本擦肩而過


1946年6月初,國民黨政府國防部發布命令:佔領軍先遣部隊正式進駐日本。出國之日,國內各新聞機構都作了大量的報道,《大公報》、《新聞報》、《中華時報》、《自由中國》等都報道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揚眉吐氣的重大事件,有的報紙甚至將佔領軍人員名單全文刊載。這些內容在日本也同時見報,造成很大的政治影響。


6月中旬,先遣部隊由中國駐日軍事代表團團長朱世明率領,從上海龍華機場空運到日本羽田機場,而後由陸路轉赴名古屋。日本政府對先遣部隊的到來態度是非常恭謹的,全力配合。為了給即將來日本的67師主力作準備,先遣部隊在名古屋全面接收了所需的營房、倉庫、港口、車場以及遊樂場所等設施。


7月1日,先遣部隊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就等主力部隊進駐日本。但接下來原本應該調給駐日佔領軍的後勤物資仍然沒有到位,這令朱世明等人焦急萬分。7月中旬,先遣部隊接到駐日代表團的電話,要他們前往東京,佔領軍任務已經取消了。

原來,早在6月18日,蔣介石就命令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調集部隊進攻宣化店地區的中共李先念部隊,國共內戰就此爆發。已經在上海完成整訓,正待命準備開赴日本的67師也隨即被調往蘇中,參加與中共部隊的作戰。


表面上看,是由於要發動內戰才使對日佔領功虧一簣。但即便是內戰全面開打,要抽出一個師來擔任駐日佔領軍,也不是太困難的,背後還有著更為深刻的原因。首先,美國已經明確表示,要把中國駐日佔領軍置於代表盟國的美國控制之下,蔣介石認為中國充其量只是在美國統領下的小跟班,勢必受制於人,沒有什麼實際的利益。而令蔣介石最終放棄派遣駐日佔領軍,最根本的原因是對現代國際法缺乏認識,他不清楚在戰敗國派駐佔領軍,在政治上是極其重要的,和戰爭賠償一樣,都是勝利的體現。而在駐日佔領軍這件事上,儘管經濟上需要投入,但這些投入在政治和外交層面,卻是極為值得的。而蔣介石顯然缺乏足夠的遠見,只看到駐日佔領軍要在美國的領導下,要付出不菲的經費,而看不到派遣駐日佔領軍背後隱藏的巨大利益,最終錯過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


所以1946年11月5日,國民政府正式向美國提出終止執行派遣駐日佔領軍計劃,至此,中國參加對日佔領一事最終胎死腹中。


日本是個非常奇特的國家,在戰場上可以高喊著萬歲進行自殺式衝鋒,而一旦宣布投降,就立即變得極為馴服順從,在1945年8月投降到1951年9月《舊金山和約》簽署,美國宣布結束對日佔領的六年時間裡,就沒有發生過一起武裝反抗佔領的事件,這也是二戰結束後各被佔領國中絕無僅有的。日本是個崇尚實力的國家,勝了,就耀武揚威作威作福;敗了,便低聲下氣俯首稱臣。因此,中國作為戰勝國最重要體現的佔領行動沒能實行,失去了弘揚國威、洗刷恥辱的極好機會,這就使中國對日本的管制缺乏威懾力和強制力,也使得後來中國試圖限制日本並要求其徹底反思戰爭罪行的願望無法實現,而美國對日本軍國主義體制的改造也並不徹底,這些都給今天亞洲的形勢帶來了很大的遺患。

戴堅在日本和美軍軍官在一起


67師的最後結局


67師沒有去日本,隨即就被投入了內戰的戰場。有不少資料稱1946年7月67師在蘇中戰役中被殲滅,這一說法顯然是不準確的。


67師於1947年3月進行整編,改稱整編第44旅,隸屬於整編第83師。由原67師副師長劉聲鶴擔任旅長,全旅總兵力約9000人。此後參加了華東戰場上的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蘇北戰役、豫東戰役等,多次和解放軍交手,但一直都沒有遭到過比較大的損失。


1948年9月,國民黨軍取消整編師和整編旅,恢復軍和師的番號,整編第83師改稱第100軍,整編第44旅改稱第44師,旅長劉聲鶴任師長。100軍最初隸屬於第九綏靖區。11月,劃歸黃百韜的第七兵團。

此時淮海戰役揭開了序幕。面對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大舉南下,第七兵團被迫向徐州撤退。由於100軍不是兵團司令黃百韜的嫡系,又是從最東面的海州一路撤來,所以很自然地成為整個兵團的後衛。11月9日,解放軍已經銜尾追來,和100軍的殿後部隊開始接火,44師才渡過了1個團和師部直屬部隊,運河大橋就被驚慌失措的工兵炸毀了。導致44師兩個多團被阻隔在河東,隨即被追上來的解放軍消滅。


這樣,44師只剩下一個團和師部直屬隊,師長劉聲鶴認為部隊損失太大,因此請求直接撤回徐州。在得到100軍軍長周志道批准後,殘部一路向西,於10日下午到達曹八集。曹八集位於徐州以東40多公里,又有原來國民黨第十三兵團修築的大量工事。劉聲鶴見天色已晚,部隊已經相當疲憊,此地又有工事,便下令在曹八集過夜休息。此時,解放軍13縱已經趕到曹八集,隨即展開攻擊。至11日,解放軍攻入曹八集,44師只得向曹八集東南突圍,隨後在野外被解放軍全部殲滅,師長劉聲鶴自殺。


曹八集之戰可以說是淮海戰役的第一戰,解放軍切斷了隴海路,為華野主力爾後圍殲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創造了條件。同時,曾經的赴日佔領軍榮譽第2師(後來的67師、44師)也在這裡湮滅在了內戰的烽火中。


作者:周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Uber停止研發自動駕駛貨車:專註於乘用車,醞釀重啟路測
泰森的巔峰時期,在中國有人可以擊敗他嗎?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