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蟾蜍可以封在石頭裡活幾百年?你相信嗎?

蟾蜍可以封在石頭裡活幾百年?你相信嗎?

英國有一道傳統美食名叫「洞中的蛤」(toad-in-the-hole),其實就是麵糊烤香腸,因為這個黑暗料理界的名字成了網紅。在一百年前,還有另一種「洞中的蛤」,曾經成為英國甚至整個歐洲的熱門話題。

麵糊烤香腸。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01年,業餘的地質學愛好者查爾斯?道森(Charles Dawson)把一隻死蟾蜍送給了博斯自然博物館(Booth Museum)。蟾蜍本身無甚特別,但它呆在一塊已經劈開的,空心的燧石里。道森說,這隻蟾蜍是兩年前英國一個小縣城路易斯(Lewes)的採石場發現的,這裡的石頭歷史古老,可以追溯到白堊紀。

石頭裡發現活的動物,尤其是活的無尾目兩棲類,這種說法已在歐洲各國流傳了幾個世紀。但它們是從哪兒來的呢?比較古老的解釋是魔鬼的惡作劇,或者大洪水的遺留物。

道森捐贈的蟾蜍,仍然在博斯自然博物館展出。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古生物學興起之後,肯定也有不少人,把它們和史前怪物聯繫起來。1818年,地理學家愛德華?克拉克(Edward D. Clarke)宣稱,自己在一個80多米深的白堊礦里找到了三隻活的蠑螈,與現存任何蠑螈都不一樣,它們是已滅絕的古生物。1856年,倫敦新聞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登出消息,在法國的白堊紀岩石里,發現了一隻活的翼手龍(Pterodactylus sp.),簡直是19世紀的《侏羅紀公園》了。

道森的觀點比較實際。他認為,蟾蜍小的時候,通過縫隙溜進了空心的石頭,然後靠著偶然進入石頭的昆蟲活了下去。蟾蜍身體逐漸長大,最後被困在裡面,再也不能出來。聽起來像另一個版本的「溫水煮青蛙」故事。對於這些故事的真實性,科學家意見不一。

生物學名的創始人,卡爾·林奈相信,蟾蜍可以封在石頭裡活幾百年。順便一提,林奈還相信有海怪和人魚,並且給它們起了學名。

古生物學家的祖師爺理查德·歐文(Richard Owen),卻認為石頭裡的蟾蜍完全是一派胡言。1862年,英國倫敦舉行國際博覽會(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in London),地質學展區有一件展品是一隻活蟾蜍,號稱是從煤礦里挖出來的。歐文寫信抗議,說展出這種西貝貨,簡直是丟人現眼,敗壞展覽會的名聲。

國際博覽會上的巨大煤塊,裡面放著一隻活蟾蜍。圖片來源:Penny Illustrated Paper

神學家兼古生物學家威廉·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是個很有實踐精神的人,喜歡親身接觸各種各樣的動物,他在家裡養過鬣狗,還吃過各種動物,包括豹、豪豬和蒼蠅。巴克蘭決定做個實驗,看看無尾目兩棲類封在石頭裡能活多久。他用石灰岩和砂岩挖了一些空格子,把24隻蟾蜍關在裡面,然後埋在自家花園裡。一年後,1826年12月,在砂岩里的蟾蜍都掛掉了,但石灰岩中還有一些活著。因為石灰岩多孔,空氣可以透進去。

巴克蘭用封死的石頭再做了一遍實驗,這次所有的蛤都沒能續命。由此他得出結論,關在石頭裡,沒有空氣,蟾蜍是不可能活下來的。

1928年《紐約時報》刊登的新聞,在德州發現了一隻封在石頭中的角蜥(

Phrynosoma sp.),角蜥雖然英文叫做horned toad,但它實際上是蜥蜴。

1910年,《自然》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一個問題,雖然有許多地理學家在野外研究礦石,但他們從沒發現過石頭裡的蛤,所有石頭裡的動物,都是第二手,或者第三手的發現(採石工人挖到蛤,交給礦場主,礦場主再交給科學家)。一旦專家睜開眼睛,這些動物就躲起來了。

道森發現的蟾蜍,進入博斯自然博物館之後,因為脫水,它變得越來越小了。這說明它的「年紀」不會很大,在道森把它交給博物館的時候,這隻死蛤蟆里還有相當多的水分。

1912年,道森發表了另一樁古生物學的「大發現」——「皮爾當人」 (Piltdown man),在英國發現的「白人的祖先」。後來人們發現,「祖先」是由現代人和猿的骨頭混在一起拼成的。雖然我們已經無法詳細地知道,道森是怎麼造的假,但這可以讓我們稍微了解一下,道森的愛好和特長。

排版:Ruiying

題圖來源:pixabay

文章來源: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作者本人公眾號「瀨尿蝦的松鼠窩」,轉載請聯繫原賬號。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點個贊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松鼠會 的精彩文章:

熱熱熱!北極圈都32℃了,北極熊還好嗎?
沒有這項技術,青黴素只能在實驗室里沉睡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