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吃什麼決定了你想什麼

吃什麼決定了你想什麼

飲食會改變思維嗎?不用說,當然能。比如一個人飲食里長期缺鐵就會貧血,使人頭暈,考慮起問題來就會糊裡糊塗。不過這裡我們所說的「飲食改變思維」並不是這個意思。我們要探討的是:在保證人體必需的營養條件下,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會不會隨著飲食結構的不同而改變?

看來回答是否定的。比方說在歷史上,我們亞洲人和歐洲人的飲食結構很不相同,長得也差別很大,但作為人,大家的思維卻並沒有多少不同。舉個例來說,像現代科學起源於歐洲,但東方人接受起來也毫不困難。

的確,歐洲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有很多地方跟我們迥異,但人們多半把這類差異歸結為文化習俗的差異。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一個自小在歐美長大的華人,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就更接近於歐美人,而不是我們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吃什麼決定了蜜蜂「勞心」還是「勞力」

那麼,飲食真的不會對動物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產生影響嗎?對人,我們目前還不好回答,因為即使有,也已經跟文化習俗的影響混在一起,難分彼此了(或者說不定文化習俗的不同一部分恰恰就來自飲食結構的差異)。但對於某些動物,比如說蜜蜂,飲食的不同確實能改變蜜蜂的行為方式。而且科學家已經找到了這種影響產生的生理學基礎。

蜜蜂是營社會性生活的昆蟲。在蜂群里,蜜蜂有著嚴格的社會分工,除了雄蜂,還有工蜂和蜂后。雄蜂且不去說它了,因為它們是由未受精卵發育而來的,跟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工蜂和蜂后天生「血統」就不一樣。工蜂和蜂后卻都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它們身上帶著整套完全相同的基因。

但為什麼「血統」相同的它們出生以後命運會相差如此懸殊呢?你看,工蜂整天忙忙碌碌,除采粉、釀蜜外,還要築巢、飼餵幼蟲、清潔環境、保衛蜂群。它們甚至被剝奪了繁衍後代的權利。工蜂是蜂群里不折不扣的「勞苦大眾」,我們小時候兒歌里唱的「小蜜蜂,整天忙,採花蜜,釀蜜糖」,歌頌的就是它們。而蜂后則是養尊處優的統治者,整天除了吃喝、交配、生子,其它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會。同樣的基因,卻生出兩類行為方式截然不同的族群,這不是很奇怪嗎?這豈不要讓蜜蜂里的「陳勝」們憤憤不平地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現在可以肯定的是,工蜂和蜂后生活方式的差異來自它們後天的飲食。工蜂生下來吃的是花粉,而蜂后被喂的是蜂王漿。蜂王漿是青年工蜂咽頭腺的分泌物,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這種飲食上的區別,不僅造成工蜂和蜂后體形上的差異—工蜂短小精悍,行動靈活,而蜂后體形龐大,大腹便便—,而且也造成了它們生活和行為上的差異。至於蜜蜂的思想嘛,我可不知道。但大概蜂后也抱著儒家「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人者食人,治於人者食於人」的那套統治者思想吧,否則它怎麼會如此心安呢?

飲食影響了基因的開閉

為什麼具有相同基因的個體,單飲食不同,就會造成行為方式上那麼大的差異呢?最近,科學家又為我們進一步揭示了其中的奧秘。科學家發現,吃花粉的工蜂和吃蜂王漿的蜂后在大腦中的DNA表觀上大概有550處不同,也許正是這些不同導致了它們行為上的差異。

我們已經說過,工蜂和蜂后擁有整套完全相同的DNA。基因是DNA上的一些控制生物個體性狀的片段,它們用來控制和合成特定的蛋白。但是,並不是任何基因在任何環境下都能順利合成蛋白的。事實上,有一種叫「甲基」的化學物質對基因表達起到「開關」的作用,如果甲基沾到某個基因上,就會關閉該基因,使其失去作用。至於是什麼決定基因開關的開閉的呢?是周圍的環境,其中也包括日常飲食。具體到蜜蜂,正是工蜂和蜂后飲食結構的差異,造成它們大腦中550個基因開關狀態的不同,而這樣一來又進一步導致了它們行為方式上的差異。

這項研究在解決關於動物的行為是先天還是後天的這一爭議跨出了巨大的一步。因為它證明了外部世界是如何通過日常飲食和DNA聯繫起來的,以及環境是如何暫時地改變我們的基因的。可惜類似的研究目前還不可能拿人的大腦來做實驗,否則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肯定想知道,東西方人思維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是否也有類似的生理學基礎了。

小小蜜蜂或許為人們了解各民族文化差異的起源開啟了一扇大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燕子短翅誰裁出?
甜味劑危害多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