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87年前今天,「九一八」事變爆發,西方媒體咋說,看後讓人心寒

87年前今天,「九一八」事變爆發,西方媒體咋說,看後讓人心寒

87年前的9月18日,日本軍隊以東北軍炸毀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為借口,悍然對中國瀋陽和東北軍發動突然襲擊,從而掀起了中國為期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今天,中國軍隊才保衛國家民族利益上的實力,空前強大,但同時西方媒體卻往往製造一些奇談怪論,渲染「威脅論」。所以我們有必要看一下在87年前的今天,西方媒體是如何報道「九一八」事變,這樣我們對西方媒體,對輿論戰才有一個更為清醒的認識。

關東軍俘虜的東北軍

首先我們得把日本這個當時自詡「西方文明」國家提出來,看看這位「侵略者」是怎麼為自己「辯護」的。事變後,日本廣播電台、主要報紙立即對事件進行報道,報紙還加印「號外」,歪曲事實。例如《東京日日新聞》報道:「暴戾的支那兵炸毀滿鐵線,襲擊我守備兵。因此,為守備隊不失時機地應戰,炮轟北大營的支那兵」,《朝日新聞》則報道:本日晚十點半,在北大營西北暴戾的支那兵炸毀滿鐵線,並襲擊我守備兵,我守備兵立即應戰,炮轟北大營支那兵,並佔領了北大營之一部分。

日本《滿洲日報》還公然刊登石原莞爾在9月19日的言論:我們不得不驅除群聚的蒼蠅,此點各國也已承認。現今觀之,因為是暴戾至極而又無知的支那兵,所以才有突然如此事態的形勢。但未曾料到竟會乘夜間破壞我方鐵路之鐵軌,且向欲加制止之我警備兵開槍,這是何等的暴戾行動!如果國民還要空喊口號,要求忍讓,日本即將滅亡。……對於瘋狂進攻正義者的暴戾進行膺懲,又有何忌憚之處!

除了日本,英美兩國媒體對九一八事變的報道,一開始也是以「袒護西方文明」為主。例如在事變初期,《紐約時報》認為日本對東北鐵路等相關地區的佔領,僅僅是受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對中國主權並不構成侵犯。這一時期《紐約時報》的報道,很少引用中國政府主要領導人的談話,而是大量採信日本政府官員的談話、聲明等。大量直接或間接地引述日方人士的說法,必然會強化對中國時局的消極看法和判斷。

該報駐日記者修·拜厄斯在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的報道中稱:「東京方面表示這是關東軍在遭受襲擊後的自衛行為,日本文職官員對此表示震驚並宣稱此次行動未經許可。內閣表示不會將瀋陽作為談判籌碼,而且會敦促軍隊撤軍。」拜厄斯的報道給美國民眾這樣的印象:日本關東軍在東北的行動更像是自衛行為,而且並未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這無疑會混淆是非,導致輿論普遍認為,「滿洲問題」的導火索就是中國不履行條約的行為,並把中國反日運動視為不穩定的「危險」因素來加以對待。

1931年9月22日的一則報道中,《紐約時報》就將中國學生的反日運動定義為「示威遊行」,用了「煽動性的」(inflammatory)和「歇斯底里的」(hysterical)等辭彙暗示了中國反日運動對正常秩序的挑戰和潛在的危險性,而且指出中國軍隊的挑釁行為也是導致日本採取行動的一大因素。相反,報道中認為由日本管理的東北地區不僅秩序井然,而且還頗具成效,報道的傾向性顯而易見。

英國著名的《泰晤士報》,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反應也極為迅速。九一八事變期間,《泰晤士報》在描述中日軍事衝突時,確認日軍對瀋陽的襲擊是一次有準備的軍事行動,但並不認為其行動具有侵略性,而且指出中國軍隊的挑釁行為也是導致日本採取行動的一大因素。而中國普通民眾———尤其是學生———組織的各種抗議活動以及在全社會範圍內掀起的排斥日貨、敵視日人的浪潮,在《泰晤士報》看來,完全是一群無秩序的民眾所進行的野蠻舉動,中國孕育著危險的排外情緒,並且同情日本人在中國的處境和遭遇。此外《泰晤士報》和《紐約時報》一樣,對日本在東北的殖民統治「秩序井然」,大加讚賞。

此外,法德兩國的輿論反應,也非常值得回味。法國輿論以《自由報》為左翼代表,對中國表示同情,而《巴黎回聲報》等右翼為代表,偏袒日本,甚至公然表示:日本為抵抗蘇俄侵犯之健將,法國以此原因,並為鎮壓殖民地之革命計,宜袒助日本。而德國輿論主流則始終對中國有所同情,例如《阿爾格邁報》社論稱「日本已征服東三省,而昭示世界戰事盡可進行,不必顧慮國聯」。9月20日德國《前進報》報道稱「日人之軍事行動及其對東省為分化動,較中國民眾排日運動,殆超過百倍」,可以說是同情中國言論的代表,和美英法等國形成鮮明對比。

日本媒體的「自我表演」,自不必細說。事實上英美法德等國媒體,雖然表面體現出偏袒日本或同情中國的態度,但實際上都是本國利益的體現。美英作為帝國主義強國,需要國際秩序的「穩定」,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日本就是東亞「穩定」的最佳供貨商,在日本不觸動英美利益的前提下,他們當然樂於日本來當亞洲警察。但是當日本在1937年從警察赤裸裸變成強盜,危及英美利益的時候,《紐約時報》等英美媒體馬上就換了一副嘴臉,開始攻擊日本。

至於法國,在一戰後遭到重創,全球殖民地體系面臨崩潰,因此對殖民地革命極為敏感,因此感同身受之下竟然支持日本在東北的殖民統治。而德國當時同情中國,主要原因在於一戰後德國遭受英法嚴厲限制,民族危機日益加深,魏瑪共和國搖搖欲墜。在這種民族國家空前危機的情況下,德國媒體對同樣遭受危機的中國,施以同情就很容易理解了。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一位美英中法當初就在一個「反法西斯戰壕」,就天然認為他們一定會在輿論上支持中國抗日。他們歸根結底的立足點,是自身的國家利益,而不是什麼國際公理和公平正義。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理解在中東、東亞等地區問題上,西方媒體是如何設置話題,對於弱小的敘利亞,為何要堅持宣傳「白頭盔」;對於浩瀚的南海,為何要堅持「自由航行」,其實答案都在歷史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諍聞軍事 的精彩文章:

內部人士爆料特朗普智商太low!為何「特沒譜」卻根本不在乎
2.5萬枚炮彈變成35萬枚!看奠邊府戰役法國如何被傲慢害死

TAG:諍聞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