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由這一件事情看來,我們每一個人修道,都應該結緣

由這一件事情看來,我們每一個人修道,都應該結緣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7

講到這個地方,我又想起來一個公案。念佛,應該給眾生來迴向,不為自己來念佛,要為大眾念佛。我念一聲佛,就迴向這個功德給一切眾生,這個功德更大,更是圓融無礙。為什麼這樣講呢?

因為以前釋迦牟尼佛,帶著一班徒弟到了一個國家去化緣,沒有人布施,任何人都不供養佛,也不供養佛的弟子。當時目犍連尊者沒有跟著佛一起去,等到摩訶目犍連尊者最後來了,你說怎麼樣啊?

這城裡所有的人,國王、大臣、老百姓恭恭敬敬地向摩訶目犍連尊者來叩頭歡迎,又問他:「您用什麼,我都供養您;您所需要的什麼東西,我都給您!」一般佛的弟子就不明白這件事,請問佛說:「以佛這麼樣大的德行,到這個城裡邊,沒有人來供養;摩訶目犍連尊者是佛的弟子,反而這麼多人恭敬他。這是什麼道理呢?」

佛向弟子就說了:「為什麼我來,這些個國王、大臣、老百姓不供養我呢?因為我和他們在過去生中沒有種下善緣,和他們都是什麼緣也沒有的。那麼,摩訶目犍連同他們有什麼緣呢?

在往昔無量劫以前,摩訶目犍連尊者那時候做一個砍柴的樵夫,到山上去砍木頭(firewood)回來燒火。有一次,在砍柴的時候,他碰到一窩蜂子要來螫他,他當時就念佛,又發願說:『南無佛啊!你們這一班蜂子不要螫我,等我將來得道的時候,我先度你們成佛去!你們不要有這種噁心來害人!』他發了這種願,所以這一班蜂子也就不螫他了。

後來這隻蜂王就做這一個國家的國王,這一班蜂子就做國王的大臣或者老百姓,繁殖很多人民在這個地方。現在目犍連尊者出家做了比丘,到這個城裡來,就因為宿世他發願度這一班的眾生成佛,所以今天他來了,這一窩蜂子都向他叩頭頂禮,這樣地歡迎他。」

由這一件事情看來,我們每一個人修道,都應該結緣,應該要對任何人都好,發願令每一個人都成佛;不但令每一個人成佛,所有的眾生都度他們成佛。你發這個願,無形中你看不見,但是人與眾生心裡邊,都有一個無線電通著的──你看不見,但是你對他好,他默默中一定會知道的。

你應該對一切眾生都存一種度脫他成佛的心,我們每一個人若存這種心,到任何地方都有緣。說:「我到某一個地方去,沒有人招呼我,也沒有人理我。」為什麼?就因為宿世同這個地方的人沒有緣。所以這個「緣」是最要緊的,我們每一個人修道,必須要與一切眾生結緣。所謂「未結菩提果,先結眾生緣」,沒有到成佛以前,必須要先和眾生結緣。

與眾生結緣,怎麼樣結法呢?就是要對所有的眾生都好,以好心對待一切眾生,以好事來待一切眾生;力量能做到的事情,就應該盡量去做好事。這都是大乘菩薩的發心,不要做小乘那個羅漢、自了漢,只顧自己、不顧他人。

「欲結菩提果,廣結眾生緣」,就是對眾生要結緣。為什麼?眾生就是佛,你對眾生好,就是對佛好;你若對眾生不好,那也就是對佛不好。所以你若能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眾生見到你也是佛;你若見眾生都是魔王,眾生看見你也是魔王。這就像什麼呢?你戴著綠眼鏡,看見人都是綠的;那人來反看你呢?也是綠的。你戴紅眼鏡呢?看人都是紅色的。你眼睛看人家是什麼樣子,人家也就看你是什麼樣子。

所以我方才說,一切眾生的心裡,都有無線電互相通著的。你不要以為我這兒動一個惡念,他不知道。不錯,他不知道,但是他那個自性上有一種感覺,會知道的!所以人對人,你若對人好,這就屬陽;對人不好,這就屬陰的。

那麼第四門「義理深淺」,義,就是經上所有的意義;理,就是道理。這一部《楞嚴經》的義理,究竟是深、是淺呢?它這個理是深的,就好像大海那麼深。你知道大海有多深?有的人測量說是多深;但你測量這個地方是這樣深,那個地方或者又淺一點、或者又深一點,所以測量不出來究竟有多深。

《楞嚴經》這個道理,亦復如是,也就是你不容易窮盡這個道理。你們每個人,這個人在《楞嚴經》上得到這個好處,那一個人又得到他的好處,各人所得的不同;但是這種的智慧,都是在這一部《楞嚴經》裡邊所得的。因為經典深,我們得的智慧也就會大,得的定力也就堅固,所以叫「一切事究竟堅固」,也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這個深而又堅固的定力,我們每一個人研究這部經典都會各有所得。但是對這部經的義理,你也得到了,他也得到了,是不是這個經上就少了一點?不是的。這個理也就像大海的海水,你取去了一些,這大海里的水還是這麼多;他取去這海里的水,又有他的用途,海里的水還是這麼多,它無窮無盡的。

這經上的道理也是不能窮盡的,你開悟了嘛,這個經上的道理還是這麼多;你沒有開悟嘛,它也是這麼多。你就取出去多少的智慧,這個經裡頭還是包藏這麼多智慧,也沒有增、也沒有減,所以這個經的義理,就比如大海那樣地深,無窮無盡的。

【編按】以下錄自一九八七年四月六日「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

現在我們研究經典,誰都不一定講得正確,所以誰講得不正確的,都必須把他糾正一下,不要以訛傳訛,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把他糾正,到外面一說,彷彿是對的,就會鬧笑話。

法雖然是圓融無礙的,可是它也有它本來的面目、本身的這個樣子,不能雷同,一概而論。不能隨隨便便的,理是圓融無礙的,但事上有很多不同的。好像這個「義理淺深」,就是說這部《楞嚴經》的本身是深、是淺,不是說旁的,不是說小乘怎麼樣、大乘又怎麼樣;它是說這部經的本身。就如這個人究竟是長得多高多矮?是肥是瘦?那個淺的就像瘦的,深的就像肥的;淺也可以說是矮的,深也可以說是高的。

這部經有多深?不錯,它是開智慧的,還有修定。開智慧須修定,要修定你要有戒,有戒來幫助這個定,有定才能幫助這個慧,所以這樣到極點是深。而且《楞嚴經》上也講到〈四種清凈明誨〉,那是由淺入深的地方,這個很簡單的,很容易認識它;所以說〈四種清凈明誨〉是《楞嚴經》的基本。也可以這麼說,這部經是開悟成佛的,這是一個深的地方。

經典的道理,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大人看就是大人的道理,小孩看就是小孩的道理──就像知貞所說的,她的看法是對的,從一個沒有學過佛法的人來說,是很有邏輯的。

為什麼佛說這部《楞嚴經》?是為了開悟成佛,開大智慧的!所以這部經是究竟堅固,是最究竟、最深、最奧妙的,它這種的道理是不可思議的。雖然有人說是通教,它通前通後,它能通於前邊的藏教,和通於後邊的別教,但是那不是正題,是附帶的意義。

所以,看法要看得圓融無礙,然後認識、了解它。好像我們認識人一樣,看這個人是高矮胖瘦、黑白紅,知道什麼是外表,什麼是內在。如果我們拿一部經當一個人看,內外都認識了,然後才能了解經義,就不會差到哪裡,沒有旁的要訣。每個人有一部經,他這部經是義理淺深、是藏乘所攝的,這都有的。所以看法你要把它看得活動的,可是雖然活動又不可亂講,必須要有條不紊。

──「主觀智能推動力」講座至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修福羅漢偈
怎樣才叫「凈念相繼」?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