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老美艦載機不尚花哨顯低調,一身藍裝秀遍太平洋

老美艦載機不尚花哨顯低調,一身藍裝秀遍太平洋

原標題:老美艦載機不尚花哨顯低調,一身藍裝秀遍太平洋



(本文約4000字,配圖46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二戰時期,美國海軍航空兵經歷了太平洋戰場的血火洗禮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航力量,到1945年時已經擁有20艘艦隊航母、8艘輕型航母和60餘艘護航航母的龐大規模,裝備各型作戰飛機多達58000餘架。在戰爭中,美國海軍還建立了完善的海航作戰體系,在艦載機的運用、配置和後勤保障方面頗有建樹,這其中也包括艦載機的塗裝體系。由於陸地背景複雜多變,陸基飛機多選擇色彩多樣的迷彩塗裝,而海洋環境色調相對單一,因此美國海軍艦載機的塗裝基本以藍色為基調,極少採用圖案複雜的迷彩,並依據戰場環境、實戰經驗及後勤方面的考慮做出改進,本文就對二戰美軍艦載機的塗裝變遷進行梳理介紹。


■ 太平洋戰爭中美軍航母甲板上的艦載機群,機身塗有三色塗裝。


戰前的塗裝規範


在二戰爆發前,美國海軍飛機的塗裝更多考慮在海空中便於識別發現,利於飛行安全,因此採用非常鮮艷華麗的塗裝風格,其基本規範是主翼的上表面(雙翼機只塗繪上翼上表面)採用醒目的桔黃色,這種顏色被認為在海洋中最容易辨別,飛機的其他部分塗以銀灰色,國籍標誌塗繪在主翼兩端的上下表面處。



■ 塗有戰前塗裝的F4F戰鬥機,主翼上表面為黃色,機身為銀灰色,注意機首和機身上的白色識別帶,表明為第2小隊一號機,綠色機尾表明該機屬於「突擊者」號航母。


在雙色基本塗裝之上,美國海軍還引入了部隊識別色系統,當時美國海軍一個飛行中隊轄18架飛機,編成六個小隊,每個小隊3架飛機,六個小隊分別以紅、白、藍、黑、綠、黃的順序作為小隊識別色。每個小隊的長機(小隊一號機)將引擎罩前端塗成小隊識別色,並在後部機身上塗繪識別色帶,有時也會在主翼上表面塗繪色帶,小隊僚機則將引擎罩前端的一半塗成識別色,二號機塗繪上半部、三號機塗繪下半部,但沒有機身識別色帶。



■ 戰前美軍F4B雙翼戰鬥機三機編隊進行訓練的照片,清晰展示了美國海軍的小隊識別色,近處的小隊長機將機首引擎罩全部塗紅並有機身識別色帶,而兩架僚機的引擎罩只塗了一半,並無機身色帶。


為了進一步明確部隊歸屬,美國海軍在1926年起採用中隊識別色,每個中隊都有指定的識別色,塗繪在飛機尾翼上。從1937年開始,中隊識別色改為所屬航母的識別色,各航母的識別色分別為:「列剋星敦」—檸檬黃;「薩拉托加」—白;「突擊者」號—綠;「約克城」—紅;「企業」—藍;「黃蜂」—黑。這種航母識別色一直使用到1942年2月底。


■ 戰前美軍TBD魚雷機的彩繪,從機身標識文字可知該機為VT-5魚雷機中隊第1小隊1號機,在機首和機身及主翼上有紅色識別帶,紅色機尾表明該機隸屬於「約克城」號航母。



■ VS-71偵察機中隊TBD魚雷機的側視圖,機首和機身的黃色識別帶表明該機為第6小隊長機(中隊的第16號機,注意機身識別文字),黑色機尾表明該機隸屬於「黃蜂」號航母。


除了上述識別色外,美國海軍飛機在後機身左右側面還塗繪三欄識別文字,第一欄為中隊番號,第二欄為機種字母代號(F-戰鬥機、B-轟炸機、T-魚雷機、S-偵察機),第三欄為飛機在中隊中的序號,各欄文字間以短破折號隔開。此外,飛機上還會塗繪中隊隊徽。


戰時機身塗裝的變遷


1939年二戰爆發後,儘管美國最初保持中立,但也開始進行戰爭準備,對於美國海軍而言,修改機身塗裝是備戰的環節之一。顯而易見,在戰時狀態下,戰前那種艷麗的塗裝無異於自我暴露,非常不利於隱蔽,因此美國海軍從1940年12月底開始採用接近於大海顏色的啞光淺灰色塗裝,進而於1941年10月13日在太平洋艦隊航空兵部隊中推行全新的雙色機身塗裝。



■ 1941年初,VF-5戰鬥機中隊的F4F三機編隊,採用了淺灰色塗裝。


新塗裝為雙色搭配,機身上部及翼面上表面塗以啞光中藍灰,機腹及翼面下表面塗以啞光淺灰色,上下塗裝的分界線位置較低,基本在機腹與機身側面的交界處。採用這種塗裝的目的是增強飛機在海洋環境下的偽裝效果:從上方觀察,藍灰色塗裝易於融入海洋背景中;從下方觀察,淺灰色塗裝接近於偏白的天空背景。在採用新塗裝的同時,識別色帶被取消,但在戰爭初期將方向舵塗成類似國旗圖案的紅白條紋,這一做法破壞了偽裝效果,因此在1942年5月被取消。


■ 1941年底換裝雙色塗裝的F4F戰鬥機,仍採用紅圓心機徽,機尾方向舵塗成紅白條紋。


新的雙色塗裝在偽裝效果上比戰前塗裝好得多,因此被美國海軍及海軍陸戰隊航空兵沿用至1943年初,即使部署在岸基機場上,海軍飛機也很少採用陸航以綠色係為主的迷彩塗裝。不過,在實戰中美國海軍發現雙色塗裝存在缺陷:首先,在陽光強烈的海面上,光線會在飛機的機身曲面上形成反射,產生光暈,使其輪廓更加明亮,而機身下表面則顯得更加暗淡,兩相對比導致飛機從側面更容易被發現;其次,在太平洋廣闊的深海水域,海水的顏色是接近於黑色的藏藍色,而飛機上表面的藍灰色在深色背景下顯得很亮,從上方易於被發現。



■ 一架部隊歸屬不明的F4U戰鬥機早期型,採用標準的雙色塗裝,機徽已經去掉了紅色圓心,其上下塗裝的分界線做了模糊過渡處理。



■ 一架保存至今的SBD俯衝轟炸機,塗繪了戰爭前期標準的雙色塗裝,上下塗裝的分界線比較清晰。


針對上述缺陷,美國海軍對飛機塗裝進行了改良,並從1943年2月1日開始採用更有效的三色塗裝方案:機身上部為無光澤海藍色,主翼及水平尾翼上表面為啞光海藍色,機身側面為無光澤中海灰,機腹、主翼及水平尾翼的下表面為接近於白色的無光澤淺灰色。通過這樣的色彩搭配,在機身側面形成了由深至淺的漸變效果,加深了機身上部的色彩暗度,增強了機身下部的明亮度,從而減輕了光暈效應,同時讓機身上表面更容易與深海背景融合,從而提高了偽裝效果,可謂一箭雙鵰。三色塗裝在採用後受到前線部隊的歡迎,並且成為太平洋戰爭中期美國海軍及陸戰隊飛機的標準塗裝。



■ 1943年底,海軍陸戰隊VMF-214戰鬥機中隊中隊長博因頓的883號F4U戰鬥機側視圖,可見該機採用了三色塗裝。


■ 一架塗繪了三色塗裝的SB2C俯衝轟炸機,從機尾的識別標誌可知該機屬於「漢考克」號航空母艦(詳見下文及文末圖例)。



■ 這幅彩繪描繪了美軍TBF魚雷機冒著炮火投射魚雷的場面,飛機採用了三色塗裝。


三色塗裝雖然實戰效果優良,卻從機務及後勤部門那裡收穫了不少怨言,因為三色塗裝塗繪起來要比原有的雙色塗裝更麻煩,更加耗時耗力,而在海上高鹽高濕環境中,飛機塗裝極易損壞剝落,需要經常進行補塗,而多色塗裝顯然會增加地勤人員的工作強度。此外,包括塗繪機徽和機身編號的白色在內,新塗裝至少要使用四種塗料才能完成,而大量的塗料不僅佔用了航母有限的艙室空間,還增加了後勤部門的壓力。



■ 1945年5月「本寧頓」號航母甲板上的F6F戰鬥機,採用了暗海藍單色塗裝。



■ 在這幅F4U戰鬥機飛越金門大橋的畫作中,近處的兩架F4U後期型都採用了戰爭後期的單色塗裝,而第三架則是戰爭初期的雙色塗裝。



■ 一架保存到戰後的F6F戰鬥機在進行飛行表演,該機採用了戰爭後期的單色塗裝。

基於上述原因,美國海軍於1944年3月又推出一款簡化版塗裝,將飛機通體塗以有光澤暗海藍色,這種單色塗裝相比三色塗裝,除了保持上表面的偽裝效果外,其他角度的偽裝效果都明顯降低,但只需一種基色塗料就可以完成,極大簡化了塗裝工序,減輕了後勤壓力。美國海軍敢於選擇偽裝效果降低的單色塗裝,關鍵在於太平洋戰爭後期,美國海航已經牢牢掌握了戰場制空權,在戰機性能、指揮水平和飛行員素質各方面相比日本海航都佔有明顯優勢,在交戰中對於偽裝的要求明顯降低。不過,出於安全考慮,單色塗裝於3月22日首先在戰鬥機上採用,而機動性較差的俯衝轟炸機和魚雷轟炸機繼續使用偽裝效果更好的三色塗裝,直到10月7日才全面更換塗裝。這種單色塗裝被美國海軍一直使用到戰爭結束。


國籍標誌的變遷


塗繪在機身和機翼上的國籍標誌是軍用飛機進行身份識別的重要標誌。戰前及戰爭初期,美國海航與陸航的飛機均採用相同的圓形機徽作為國籍標誌,其圖案為深藍色圓底加白色五角星,在五角星中央為紅色圓心。這款機徽的設計顯然借鑒了歐洲國家空軍採用國旗色和同心圓構型的機徽風格,引入了星條旗的色彩和要素,紅白藍相間,對比強烈,易於辨識。機徽的塗繪位置在主翼兩端上下表面和機身兩側,有時也會塗繪在機首兩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海軍擔心機徽的紅色圓心容易與日軍飛機的日之丸標誌混淆,於1942年5月16日取消了紅色圓心,以藍底白五星機徽作為國籍標誌,並一直使用到1943年夏季。



■ 一架嶄新的TBF魚雷機,攝於1942年初,採用雙色塗裝、紅圓心機徽及紅白條紋方向舵。



■ 從這幅SBD俯衝轟炸機編隊飛行的彩照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機身側面顯眼的藍底白五星機徽。



■ 這幅表現F4F戰鬥機攻擊日軍一式陸攻的畫作中,F4F採用了雙色塗裝和藍底白五星機徽。


1943年6月30日,美國海軍啟用了新的國籍標誌,在原有的藍底白五星標誌兩側各增加一道白杠,並在整個標誌外緣塗以紅色邊框,塗繪位置依然在主翼兩端上下表面及機身兩側,而在戰爭中後期,美軍艦載機多在左側翼端上表面和右側翼端的下表面塗繪機徽,而左側翼端的上表面用於塗繪航母識別標誌(下述)。由於新機徽的紅色邊框與藍色調的機身塗裝對比明顯,削弱了偽裝效果,因此從8月15日起將紅邊框改為與圓底顏色相同的深藍色邊框。1944年3月,美國海軍飛機開始使用深藍單色塗裝後,由於機徽的圓底和邊框顏色與機身塗裝相近,因此美軍地勤在塗繪機徽時直接省略了圓底和邊框,只塗上白色五星和白杠,顯得更加簡潔,也節約時間,同時並不影響識別效果。這種簡化版機徽一直使用到1947年1月14日。


■ 1943年中期的F6F戰鬥機雙機編隊,採用三色塗裝和帶有紅邊框的新機徽。



■ 戰爭後期的F4F戰鬥機編隊,採用藍邊框機徽。



■ 這幅畫作表現了美國海軍頭號王牌飛行員麥坎貝爾駕機與日軍空戰的場面,他的F6F採用了單色塗裝和簡化版白色機徽。


識別標誌的變遷


如前文所述,戰前美國海軍飛機採用識別色帶和三欄識別文字表明部隊歸屬。太平洋戰爭前夕更換雙色塗裝後,識別色帶被取消,三欄識別文字也被簡化,通常省略第一欄的中隊番號,只繪以機種代號和飛機序號,到1942年時機種代號也被取消,只塗繪飛機序號,通常以白色或黑色油漆塗繪在機身中部兩側,機徽前方的位置,有時也會塗在機首兩側或垂直尾翼兩側。



■ 這幅畫作展示了1942年初美軍F4F攔截日軍轟炸機的場面,圖中的F4F機身側面的識別文字省略了中隊番號。


■ 這幅畫作表現了1942年中期海軍陸戰隊的F4F在瓜島上空與日軍展開空戰的場面,注意機身側面僅保留了飛機序號。


戰前,美國海軍還採用了航母識別色以辨明艦載機的歸屬,這個方法於1942年2月被取消。在戰爭初期,美軍在一場海戰中同時出動的航母數量通常為2~3艘,因此航母歸屬識別問題並不困難。然而,從1943年開始,隨著新型的埃塞克斯級航母批量服役,美軍航母特混艦隊的規模持續擴大,到1944年夏季馬里亞納海戰時,美軍航母特混艦隊已經達到7艘大型航母、8艘輕型航母,同時升空的艦載機往往達到數百架之多,且新服役的航母均為同級艦,外形相同,容易誤認,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海軍決定採用新的航母識別標誌,以便於迅速辨別艦載機所屬的航母,有助於編隊組織和作戰指揮。



■ 1944年底,美軍航母特混艦隊的雄壯陣容。隨著參戰航母數量的增多,艦載機的部隊歸屬識別問題日益凸顯。


1944年10月7日,美軍太平洋艦隊開始採用新的航母識別標誌,每艘航母都會被指定一個幾何圖案作為本艦的識別標誌,用白色油漆塗繪在該艦所屬艦載機的右側翼端上表面、左側翼端下表面和垂直尾翼兩側,這種新的標識系統被稱為G記號,其正式採用的官方文件遲至1945年1月26日發布。G記號最初應用於航母特混艦隊的大型航母和輕型航母搭載的艦載機,從1945年6月1日開始,太平洋艦隊的護航航母也開始使用G記號。除了各航母所屬艦載機外,美國海軍也為不屬於航母的飛機設計了識別標誌,但很少使用。



■ 這幅彩繪表現了飛翔在硫磺島上空的F4U戰鬥機,垂直尾翼和右側主翼上的白色箭頭表明該機屬於「邦克山」號航空母艦。在1945年初,「邦克山」號的艦載機曾短時間將機首塗黃,但不久即取消了。



■ 一架得到妥善保存的SB2C在戰後做飛行展示,採用了戰時的三色塗裝,機尾的識別標誌為「富蘭克林」號航母。


■ 這幅彩繪中的SB2C採用了三色塗裝,垂尾和右翼翼端繪有航母識別標誌,表明該機屬於「埃塞克斯」號航母。


G記號系統有效解決了航母艦載機的識別問題,但是一支特混艦隊所屬航母多達十餘艘,每艘航母的標識圖案都不同,這對飛行員的記憶力可是個考驗,而且有些圖案比較相近,容易混淆。擔任TF 38特混艦隊司令的約翰·麥凱恩海軍中將認為G記號不便於記憶,於1945年7月27日下令取消G記號,為各航母指定單個或兩個字母作為識別標誌,用白漆塗在艦載機的垂直尾翼兩側、右側翼端上表面和左側翼端下表面,這套新標識系統被稱為ID記號。不過,此時戰爭臨近結束,ID記號沒有來得及全面推行,因此在戰爭最後階段,美國海軍艦載機實際上混用了兩種不同的標識方法。



■ TF 38特混艦隊司令約翰·麥凱恩海軍中將。



■ 1945年時VB-12轟炸機中隊SB2C的側視圖,採用單色塗裝,垂尾為「倫道夫」號航母的識別標誌。



■ 1945年時VF-85戰鬥機中隊F6F的側視圖,採用單色塗裝,垂尾上的字母Z為「香格里拉」號航母的識別標誌,這是ID記號的範例。


其他機身標誌

除了基本塗裝、國籍標誌和識別標誌外,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艦載機還會塗繪其他標誌,比如中隊隊徽、戰果標誌和個人標誌,不過相對於陸航飛機題材豐富、艷麗花哨、個性張揚的機身圖案,海航飛機顯得低調很多,很少會在機身上塗繪大面積的卡通圖案或其他個性標誌,部隊徽標和個人標誌的尺寸也相對較小。美軍艦載機上最常見的戰果標誌是軍艦旗,表示在空戰中擊落敵機的數量,在戰鬥機上比較常見,也有使用太陽旗標誌的。轟炸機上較少塗繪戰果標誌,但個別中隊或機組會用炸彈或魚雷的圖形表示執行轟炸或雷擊任務的次數。



■ 這幅畫作表現了1943年底海軍陸戰隊頭號王牌博因頓駕駛白色86號F4U翱翔所羅門戰場的情景,畫中F4U塗繪了三色塗裝和紅邊框機徽,在座艙側面繪有20個擊落戰果標誌和博因頓的個人標誌。



■ 在二戰中美國海軍飛機較少塗繪大面積的機身圖案,不過「普林斯頓」號航母搭載的VF-27戰鬥機中隊是個特例,該中隊的F6F在機首塗繪了血口獠牙和圓睜怒目。



■ 1944年10月,美國海軍頭號王牌飛行員麥坎貝爾在座機座艙內的留影,清晰地展示了機身側面的30面軍艦旗,表明他已經擊落了30架日軍飛機。



■ 1944年初,陸戰隊VMSB-231中隊的一架SBD側視圖,機身側面塗繪了多組白色炸彈圖標,表明該機執行轟炸任務的次數。



■ 1944年8月時VT-2中隊的白色95號TBF側視圖,機身側面描繪了出擊標誌,白色豎條為轟炸任務,白色橫條為雷擊任務。












《戰艦》旋風夜襲:1942年1月巴厘巴板海戰始末記


《戰艦》勝地烽火:1942年2月巴厘島海戰的背景和交戰態勢


《戰艦》子夜怒潮:1942年2月巴厘島海戰的交戰過程與評析


《戰艦》一箭三雕:1942年9月伊-19潛艇擊沉「黃蜂」號航母之戰


《戰艦》晨霧殺機:1940年7月英意斯帕達角海戰始末


《戰艦》海妖之死:1943年10月22日英德七島海戰始末


《戰艦》冬日悲歌:1943年12月28日英德比斯開灣海戰始末


《戰艦》鯊海血災:美國海軍「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的不歸路


《戰艦》首戰鐵底灣:美軍「帕特森」號驅逐艦的薩沃島海戰記


《戰艦》雷驅之王的末路:日本海軍「島風」號驅逐艦之太平洋戰記


《戰艦》被蹂躪的「蹂躪者」:中途島海戰中美軍VT-8魚雷機中隊的悲壯犧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崎峻軍史 的精彩文章:

《戰史文庫》鐵棺:塢內邂逅大和艦

TAG:崎峻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