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六五:如何評價張松,一句俗語足以概括

三國謀士系列之二六五:如何評價張松,一句俗語足以概括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王夫之曾經在《讀通鑒論》中這樣評價張松:

然則張松、法正其賢乎?而愈非也。璋初迎昭烈,二子者遽欲於會襲之,忍矣哉!君子於此,勸璋以州授先主而保全之,則得矣,其他皆不忠不智之徒也。

在王夫之的眼裡,張松屬於「不忠不智之徒」。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只是說對了一半。前面已經提到:所謂的「不忠」,其實是一種識時務的表現,古人亦云:「良臣擇主而事」,這種情況在後漢三國時期非常普遍,並沒有什麼值得指責的,如果按照王夫之的觀點,那劉備創業初期數易其主的行為,比之張松而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要說「不忠」,更應該指責劉備。劉備取益州是早有預謀,張松也僅僅是為劉備提前提供了一個借口。

至於王夫之所說的「不智」,筆者倒是比較贊同。作為益州主要某臣之一的張松,雖然「自負其才」,但是對於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還是顯得有些不夠成熟。鼓動劉備在涪縣暗算劉璋,不合時宜,「不智」一也;致信劉備提出疑問,非智者所為,「不智」二也。看來其才的確有限啊。

張松,在紛亂的後漢三國時期,雖然被舊主重用,但是卻察覺到以劉璋暗弱的性格,根本不能保證自己所代表的部分益州勢力的利益,同時也不能確保益州的平安,勢必很快就會被其他割據勢力所吞併。因此,他連同法正等部分當地勢力,做出了一個比較明智的決定——投靠正日益壯大的劉備集團,並將決定付諸行動最後獲得了成功。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說明張松還是具備一定的政治頭腦和實力的。但是由於自己才智上的不足,不但向劉備提出錯誤的建議,最後還因為沒有看穿劉備撤軍把戲的實質,疏忽大意,終於被自己的親哥哥出賣,這也說明張松計謀策略能力的不足,因此,最後只能落得個壯志未酬、死於非命的結局。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張松可算一例。

參考書籍:《三國志》、《讀通鑒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三國猛將如雲,被譽為勇冠三軍者僅有四人,卻都沒有好下場
此人說出一成語, 當即被劉備提拔為封疆大吏, 協助諸葛亮平定南中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