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行間穴:清泄肝火,疏肝理氣,熄風潛陽

行間穴:清泄肝火,疏肝理氣,熄風潛陽

行間為經穴名。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行間是足厥陰肝經的滎穴,五行屬火。行即行走,間即中間,此穴在第一、二趾縫端,經氣行走其間,故名行間。

【腧穴釋義】

行間。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順傳而上。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濕重水氣,至本穴後吸熱並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肝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水濕冷降而成為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肝經滎穴。

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大部分滯重水濕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只有小部分水濕吸熱脹散而上行,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附註:肝經滎穴。

特異性:五輸穴之一,本經滎穴,五行屬水。

【取穴位置】

仰卧或者正坐,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穴位解剖】

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趾背側動、靜脈;腓神經的跖背側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

【功能主治】

功能:清泄肝火,疏肝理氣,熄風潛陽。

主治:主治頭目,肝腎前因,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雀目內障,目赤紅腫,迎風流淚,疝氣,莖中痛,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症瘕積聚,遺精白濁,遺尿,癃閉,厥證,善驚,癲癇,中風,急慢驚風,厥心痛,咳逆,嘔吐,胸脅痛,少腹腫,手足拘急,四肢厥冷,口眼歪斜等。

【穴位配伍】

配睛明,太陽,有清肝涼血、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腫痛;

配合百會,風池,率谷,有祛風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配氣海,地機,三陰交,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經。

【刺灸法】

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壯, 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原發性高血壓病、青光眼、肋間神經痛、神經衰弱、神經分裂症、小兒驚風、失眠、牙痛、齒齦炎、扁桃體炎、心悸、腸疝痛、足跟痛、腹膜炎、便秘、消化不良,功能性子宮出血、陰莖痛、睾丸炎、糖尿病、紅斑性狼瘡等。

另外實驗研究顯示,針刺行間穴,可使不同代償功能的原發性青光眼的眼壓在短時間內下降;若與人中,後溪配伍,針治因血鈣降低而引起的手足抽搐症,可使血鈣增高,癥狀消失。

⊙版權聲明:內容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療健康生活常識 的精彩文章:

百病生於氣,情深人不壽
足竅陰穴:疏肝解郁,通經活絡

TAG:醫療健康生活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