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30萬大軍被小國2萬人擊潰,這窩囊事發生在87年前今天

中國30萬大軍被小國2萬人擊潰,這窩囊事發生在87年前今天

按:

今天是「九一八事變」87周年紀念日,本公眾號臨時「跑題」發布這篇紀念文章。歷史總是不斷重演,晚清時期的甲午戰爭,日本陸軍從東北殺過來;民國建立才3年,鬼子又從東北殺進來。不要以為第三次絕無可能——如果咱們忘了「九一八」國恥日……

如果你手裡有16.5萬大軍,對面之敵只有2萬,敢幹不?

神馬,8個打1個還嫌人手不夠?

好吧,再給你10萬人馬,13個打1個,現在敢打了不?

很多人肯定會說,這都不敢,還是爺們兒嗎?

你還別說,真有人不敢,這就是「九一八事變」的背景。東北的中國軍隊16.5萬人,關內還有10萬人做後盾,面對2萬日軍,幾乎不戰而退,三省很快淪陷。

小張下令不抵抗的時候,有沒有擔心過他老子張作霖的棺材板摁不住?

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左邊那位正是少帥


1、攻擊東北,日本舉國沸騰

「如果國民空喊口號,要求忍讓,我國即將滅亡……」(《滿洲日報》號外,1931年9月19日)

乍一看,你肯定以為這是中國愛國知識分子在大聲呼籲。

錯,而且大錯特錯。

說這話的不是中國人,而是日本人,而且是軍界要人——「九一八事變」策劃者石原莞爾,號稱「日本第一兵家」。日本人不要臉又添一鐵證:明明在欺負中國,竟說不侵略中國日本就會滅亡。

日本年輕人受「亡國危機」鼓噪,紛紛要求到東北「保衛祖國」,如果沒去成就痛哭流涕,甚至自殺以示抗議。據當時的日媒報道,「第8師團有兩名士兵,沒有能夠被派到滿洲而失望地自殺。大阪的一名24歲青年也因所在部隊未得到『出征滿洲』的命令,憤而從新世界通天閣跳下。」(日本歷史學會《太平洋戰爭史》第一卷,東洋經濟新報社,1956年,第333頁)

晚清,日本為了打敗北洋海軍,從天皇到官員,從草民到妓女,從老人到小孩,紛紛節衣縮食,捐款給國庫發展軍事。到了民國,日本為了侵吞中國,全民捐款一幕再次上演。軍方收到的捐款之多就不說了,連報社也成為捐款的中轉站。日本大小報紙紛紛開設「國防捐款」專欄,每天對捐款情況進行詳細公布,包括捐款者姓名、職業、捐款數量,尤其突出那些捐出零花錢的小孩和獻出養老金的老人。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老百姓支持軍隊在東北「懲罰」中國,有一個非常典型又十分極端的例子——「井上千代子自殺事件 」。井上千代子是一個21歲的日本年輕女子,剛剛結婚,老公井上清一是大阪步兵第37聯隊的中尉軍官,即將開赴東北作戰。她見丈夫十分留戀自己,擔心其上了戰場有後顧之憂不肯拚命,居然在丈夫出發前夜,悄悄在丈夫身邊抹了脖子。她還留下長長的遺書,表示「唯一的願望是保佑大家平安,為國效力。」(日本歷史學會《太平洋戰爭史》第一卷,東洋經濟新報社,1956年,第330頁)

井上千代子上了報紙

井上千代子死後,馬上成為日本全國的「紅人」和「偶像」。很多日本女人在鼓勵之下走得更遠,不滿足於在後方提供後勤支援,而要求直接上前線。比如,兩個在公交車上賣票的女人給日軍將領寫信:「一定要讓我們去前線作戰地護士。」(《東京日日新聞》,1931年9月26日)

想必大家很想知道這個井上清一的結局如何?抗戰勝利後,他藏在日本宮城縣,被發現時拒捕,自殺而亡。

日本老百姓如此狂喜狂熱,與其主流媒體的不實宣傳有直接關係。《朝日新聞》等大報都眾口一詞歪曲報道「九一八事變」,稱中國軍隊乘夜偷偷炸毀南滿鐵路,嚴重侵犯日本海外利益,所以要「懲戒」中國人,維護本國利益。從《朝日新聞》的新聞標題,就能看出其報道傾向:「奉軍炸毀南滿鐵線,日支兩軍挑戰端」。

6年後,日軍攻陷中國首都南京,日本老百姓再次沸騰和狂歡……


2、國恥當頭,輿情異常冷靜

很多人以為,「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違背民意,對日本侵略採取隱忍政策。其實,這是個誤會,至少事變初期,民意並不主張強硬反擊日本。

先別噴,看完證據再說。

《申報》作為一份公信力和影響力雙強的報紙,對「九一八事變」的應對建議是這樣的:「持以鎮靜,勿輕舉妄動……不放棄原有之剿匪救災等工作,拯生恤死,一面安內,一面對外。」(《申報》,1931年9月20日)

申報

《大公報》更出名,又是怎麼說的呢?

「此次事變,我國軍隊,服從命令,橫逆之來,不加抵抗,其心至苦,其情極憤,退卻各軍,景況極堪憫惻,宜籌慰撫以獎忠誠……今政府將根據外交軌道,慎重應付,則民間自不宜與政府方針相扣,免令政府為難。」(《大公報》,1931年9月22日)

這還是被讚譽有加的《大公報》嗎?

感覺完全是國民黨官媒的口吻。

出了「九一八事變」這種國恥,最容易激進的群體是學生。事變初期,國民黨當局使出一個妙招,十分有效地控制了學生們的情緒和行動。

啥妙招?

在學校組織「青年義勇軍」。

一方面,學生通過參加青年義勇軍,愛國情緒得到釋放;另一方面,當局也藉此實現了對學生言行的管控。官方頒布了《義勇軍教育綱領》,措辭十分討巧:「援助政府,服從指揮,終身不用日貨,不得罷課,但在不妨礙課程之時間,可組織宣傳隊,努力干喚起民眾之工作。」

中國人被洋人欺負,慣常反應是四個字——抵制洋貨。「九一八事變」後,這一招也用了,但十分逗逼。這麼嚴肅的愛國行動,用「逗逼」來形容是不是過分了?也許並不過分。抵制日貨針對的只是「中國商人」而不是「日本商人」。有關資料是這樣記載的:「日商無論如何作商業上之交易,既未與之為難,亦未加以騷擾。且從未有人勒令日商店歇業,或阻止大眾進入日店……並不直接使日本人民受損失。」


3、元首表態,我願北上救國

「九一八事變」之初,輿論和民意本來很理解和支持政府,政府對民意的控制也比較得體,雙方挺和諧。不過,這種和諧只撐了3個月——當年年底發生了一件事情,導致輿情逆轉,政府失去了對民意的控制,反而被民意裹挾。

什麼事情改變了這一切?

北大示威團南下請願和串聯。

這個示威團厲害,看出當局在控制民意,義勇軍不過是 「緩和民氣,敷衍學生。」(《大學生的「軍事訓練」》,北京大學示威運動專刊,1931年12月10日)。1931年12月10日,北大示威團抵達首都南京,先是衝擊外交部,隨後又包圍中央黨部。當局為了解圍,請出北大老校長蔡元培。但學生對蔡並不買賬,還把蔡痛打了一頓。北大示威團激進的愛國行動,進一步激勵了全國其他高校。

其實,北大示威團只是引爆民意,在其採取激進行動之前,全國民意就已經由「冷靜隱忍」轉為「堅決抵抗」。根據1931年11月上旬的一次民意調查問卷,在「最好的抗日辦法」選項下,43.7萬人選擇了「對日作戰」,所佔比例高達95.3%!

北大示威團到南京後第三天(1931年11月12日),國民黨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蔣介石在會上表示:「對於國家外侮要本黨負起來,而且由國民政府主席親自北上去救國……到北方去盡我的責任,就是死也願意的。」

老蔣這麼說,是否僅僅是擺擺姿態,忽悠民意呢,否則如何解釋他最後沒去北方,帶頭保衛祖國?

日本史料中的《滿洲時局圖》

這中間有故事,值得玩味。

「九一八事變」當晚,蔣介石在哪兒呢?

不在首都南京,而在一條船上,這條船的目的地是南昌。蔣介石到南昌幹嘛呢?指揮「剿共」。第二天,他才得知東北出了大事,9月21日趕回南京。

平心而論,蔣介石在全國人大這樣的場合說出那句話,並非戲言。會後,他確實做了去北方的準備:第一,他打算駐節石家莊,與坐鎮北平的張學良一起,把東北的事情搞定。為此,蔣介石專門於1931年11月23日發電報給張學良,要求其派部隊到石家莊做警衛;第二,蔣介石打算找人接替自己國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長的位子,好放心北去。

既如此,蔣介石最後為什麼又沒去呢?

兩個原因。

第一,蔣介石北上在高層並未達成共識。著名外交家顧維鈞就明確反對,理由是:國際輿論本來同情中國,如果中國最高領導人北上石家莊,輿論可能轉向。

第二,蔣介石內心不願北上。他之所以說那個話,應該比較糾結。一方面,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他當然不想看到自己的家被日本人闖進來,想禦侮是正常心理;另一方面,他很清楚,就算自己親自北上也沒用。

1931年12月15日,蔣介石乾脆通過「下野」這樣的方式來緩解巨大壓力。隨後,他回到浙江奉化老家「休息」,並發表演講,承認自己之前說要北上,主要是迫於民意壓力,他本人並不願意對日本開戰。

蔣介石的原話是這樣講的:「國民方面雖然激於愛國之熱誠,時時對政府加以督促,同時又以判斷力之薄弱,對於督促政府之行為,事實上乃無異於掣肘政府……愛國適以誤國,寧不痛乎!」(《蔣主席辭職後在奉化故里演講: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中華民國抗戰時期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續編一》,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第317頁)


4、最好的紀念,強國才是硬道理

每次到了「九一八事變」紀念日,很多人糾纏責任問題——「不抵抗」究竟是張學良還是蔣介石的意思?其實,扯那些毛用沒用。道理很簡單,國力太弱,抵抗又有何用?徒增新恥而已。抵抗和不抵抗,實際上區別不是太大。

「九一八事變」之前,蔣介石其實已經清醒認識到日本的威脅,每天寫日記之前都先寫上兩個字——「雪恥」(早在1928年「濟南慘案」之後,蔣介石就把這兩個字寫了幾十年)。勾踐卧薪嘗膽,滅了吳雪了恨,可惜蔣介石只是「日記強國」。

國恥九一八

什麼才是對「九一八事變」最好的紀念?

每年到了9月18日這一天「比一比」:縱比,咱們的國力比上一年更強;橫比,咱們與強國差距進一步縮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美軍 的精彩文章:

第五代戰鬥機隱身效果那麼好,美軍為啥愛不起來?這篇文章說透了
美國海軍陸戰隊既然受總統鍾愛,為何還被稱為「四等人」

TAG:這才是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