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兩岸教育專家學術共商:「隔代教養」利弊與應對

兩岸教育專家學術共商:「隔代教養」利弊與應對

兩岸教育專家學術共商:「隔代教養」利弊與應對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岳坤發布「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狀況調查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鐘磬):父母要上班,孩子讓祖輩帶,養成了讓父母不喜歡的習慣;父母與祖輩在管教孩子上發生分歧和衝突,孩子無所適從——這類現象是否就發生在您的身邊?「祖輩參與」就算是「隔代教養」嗎?海峽兩岸家庭有否相似的困擾?如何科學理性地處理三代互動中的角色定位與衝突?9月15日至16日在青島舉行的「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上,來自海峽兩岸的教育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也提出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觀點。此次論壇由中國教育學會和台灣嘉義大學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青島市婦聯、青島市教育局承辦。

正視「祖輩參與」養育的現實

近年來,因傳統家庭觀念或年輕人工作繁忙等原因,很多家庭中老人幫兒女帶孩子,是一個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但是,這種祖輩參與卻是喜憂參半,一方面,祖輩有經驗、有餘力,幫年輕父母帶孩子,給年輕人減輕負擔;但另一方面,父輩們也擔心孩子會因此與父母變得「不親」,他們認為很多兒童行為問題是「祖輩參與」帶來的……那麼,「祖輩參與」家庭教育的現狀究竟如何呢?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為此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2017年在北京、廣州、成都等6個城市進行了「中國城市家庭教養中的祖輩參與」狀況調查,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該課題負責人岳坤介紹,從調查來看,目前針對兒童的「家庭教養模式」,按分工可分為四類:一是單一的父輩教養,祖輩基本不參與教養;二是父輩為主,祖輩為輔的聯合教養;三是祖輩為主,父輩為輔的聯合教養;四是單一的祖輩教養,父輩基本不參與教養。通過調查課題組發現:一是近八成城市家庭「祖輩參與」孩子的教養,有36.5%家庭有為照顧兒童而「老漂」的祖輩,甚至「漂」到海外;二是城市中「祖輩參與」的比例很高,但純粹「隔代教養」比例並不高,幼兒園入園前佔3.3%,小學階段下降到0.6%;三是祖輩參與生活照料比例很高,而在行為規範、心靈關懷和陪伴的參與率僅為中等;四是兩代人的育兒知識獲取渠道有較大差異,祖輩以家庭內部的經驗和傳遞為主,獲取新知的主動性也相對較弱;五是「單一祖輩教養,父輩基本不參與教養」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最差,「問題行為」也最多;六是「單一父輩教養」的兒童在學習自理方面表現最好,表明父輩可能比祖輩更積極重視對兒童學習習慣的培養。

岳坤介紹,通常說的「隔代教養」指的是「單一祖輩教養,父輩基本不參與」,也就是說,「祖輩參與」並不等於「隔代教養」。從調查結果來看,「隔代教養」的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最差,問題行為也最多;而「父輩為主、祖輩為輔的聯合教養方式」更有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但岳坤也強調,「祖輩參與」教養對兒童的影響,必須結合兩個方面看:第一,誰在教養孩子?以誰為主教養孩子?不僅要看教養過程中,祖輩都做了什麼,更要看父母都做了什麼;第二,如何教養孩子?也就是教養方式是怎樣的。調查發現,父輩比祖輩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如果教養的理念方法不對,即使是父輩全部承擔教養,也會給兒童心理健康和行為帶來負面影響。

兩岸教育專家學術共商:「隔代教養」利弊與應對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在研討會上發言

聯合教養,誰是「第一責任人」?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朱永新教授指出,「祖輩參與」存在著優勢:經驗優勢、精力優勢、情感優勢。同時也存在劣勢:觀念落後、方法陳舊、邊界不清。如何發揮優勢,減少劣勢?他建議以更新家庭教育理念為前提,釐清「祖輩參與」的邊界,以「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為抓手,構建家庭教育的共同體,發揮祖輩在家庭教育中更積極的作用。

「祖輩參與」的邊界在哪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指出:父母的主體責任沒有人可以代替,父母是「第一責任人」,祖輩只是「好幫手」。他通過身邊隔代撫養的真實案例,發出「父母失職可能導致三代人悲劇」的警示:一位著名兒童舞蹈家,從小是被公認的好學生,才華出眾,事業成功,為人和善。但40年後,她才向老師傾吐了童年時期一直被父母忽視、寄居在姥姥家,導致缺乏安全感、幸福感、缺少家庭觀念、婚姻失敗的痛苦。孫雲曉認為,父母應該成為撫養孩子的中心人物,親子關係的好壞決定家庭教育的成敗。對於祖輩而言,要給予理性的愛,以適當方式參與孫輩的撫養;對於父輩來說,要克服困難、積極主動履行撫養孩子的主體責任。

台灣嘉義大學原副校長、輔導與諮商系王以仁教授在研討會上分享說,在台灣,以「含飴弄孫」為老年人幸福指標的中華傳統,當前也遇到了高齡化、少子化以及社會快速變遷的挑戰。祖輩與年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發生矛盾怎麼辦?王以仁教授介紹了自己作為祖輩的經驗:多扮笑臉、姿態放低、好施小惠、勿持己見、設法配合。儘管他要接受女兒拒絕交給父親自己家鑰匙的現實,但他與女兒及外孫的關係非常融洽。另外,王以仁教授在研究中發現:「祖輩參與」教養的祖孫關係在「相互信任」上得分較高;而「開放式溝通」與祖孫關係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問題式溝通」則反之。因此,要鼓勵祖孫溝通多使用「開放式溝通」,對兒童的情緒處理更為有利。

養育方法衝突,誰的更對?

記者在研討會舉辦期間隨機採訪了幾位到幼兒園陪孫輩參加活動的祖輩。問及如何處理教養方式的分歧,有的祖輩表示會聽孩子父母的,做一些調整;也有的祖輩表示,儘管知道自己「慣著」孫輩,但一般不會採納父母的意見。一位6歲兒童的奶奶表示,孩子現在已經適應了:在父母面前能夠獨立做事;在祖輩面前則可以「慣著」,也沒產生太大衝突,家裡挺融洽。

「祖輩參與」教養對兒童的利與弊,是以當下的家庭融洽為指標?還是以孩子未來的發展為衡量?如何避免成年後才發現童年教養不當而帶來的缺失?台灣新北市家庭教育協會理事長吳澄波認為:要界定某種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影響「好」或「不好」,很難。這取決於從什麼角度去看?什麼時間去看?「當下」的痛苦或可轉化為「未來」的快樂;「當下」的快樂也可能變為「未來」的痛苦。吳澄波指出,教養孩子是父母責無旁貸的「天職」,是「鐵律」,兩代一定要達成共識。如果祖輩不尊重這一「鐵律」,介入其中,管教不一致,帶給兒童的傷害更大!以前面6歲兒童的奶奶為例,孩子在父母面前一個樣,在奶奶面前又另一樣,孩子就分不清對錯、是非,孩子學到的不是規則、界線,而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察言觀色」,成長後接受規則的可能性就非常低。到尤其了青春期,要形成穩定的核心價值觀就相當困難!若無穩定的價值觀,在未來的社會交往中,也很難贏得別人的信任。可見,「當下」祖輩和父輩之間的「和睦」,很可能造成孩子「未來」的極大隱患。

在中國廣大農村,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隔代教養」更為普遍。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吳重涵在他與戚務念合作的《留守兒童隔代撫養中的親代在位》研究分析中,反向提出了「隔代教養」中的「父輩參與」:父母可以「缺場」,但「不能缺位」,父母雖不在身邊,但保持緊密的情感聯繫。對於「隔代教養」的留守兒童,父母如果能以有效溝通建立情感維繫紐帶,讓兒童感到「家庭」這個框架,父母在關心著自己,就會成為兒童的精神家園和支柱,這是留守兒童成長最重要的動力來源。這一規律的揭示,也為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提供了重要思路。

兩岸教育專家學術共商:「隔代教養」利弊與應對

台灣新北市家庭教育協會理事長吳澄波在研討會上發言

從理念到行動,如何讓千家萬戶受惠?

不過,生活中有很多祖輩像接受採訪的那位奶奶一樣,明知自己的教養方式不合適,但卻並不打算改變:「你說的都對,可我就是不聽!」可見教育理念從傳遞、認知,到對理念的認同、踐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幫助困境中的家庭提升理念,落實行動呢?

青島市婦聯主席劉青華介紹了青島市的實踐,包括以社區、廣播、報紙、網路為載體打造社區的「父母學堂」,尋找「最美」、「最優」等家庭教育典型,建立青島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提供家庭關係建設和心理干預疏導服務,編寫家庭教育培訓教材等。

台灣新北市家庭教育協會理事長吳澄波指出,若沒有「自我覺察」,人是很難改變的。如何幫助祖輩、父輩「自我覺察」?他們成立了家庭教育協會,設計了精緻、專業的「教養廚房」,通過遊戲,體驗父母與子女角色互動、互換的感受,並在小組內分享,彼此從多視角中獲得一定的「自我覺察」。實驗證明,這比宣講的單一傳遞方式更有效。

經過對「隔代教養」等問題的深入探討,兩岸教育專家在研討會上呼籲,家庭的成長不僅僅圍繞孩子,並以此為指標來衡量。家庭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家庭成員的位序,將影響家庭的成長,從而影響到社會的發展。未來兩岸可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攜手合作,培養專業人才,構建專業體系,通過制度性的規範,針對家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將個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落實到社區甚至個體家庭,讓科學的家庭教育服務惠及千萬民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伊洛瓦底江—湄南河—湄公河三河流域經濟合作戰略」第八屆峰會舉行 五國領導人探討加強互聯互通
坤音四子《非常靜距離》講述成名背後的艱苦訓練生涯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