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北大教授戴錦華:當代中國,能和男性平起平坐的女性,都是花木蘭

北大教授戴錦華:當代中國,能和男性平起平坐的女性,都是花木蘭

 導 讀

  











「我對小鮮肉的攻擊有認同感,但不是因為『娘炮』。」




「大女主作品,只是更換了角色性別,卻沒有改變故事權力邏輯。」




「把女性問題,當做一個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尺,會犯錯的。」




「我真的經常認為兩個個體之間的差異,遠大於性別差異。」


——戴錦華










戴錦華老師接受造就的獨家專訪




戴錦華


北京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

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造就:

在您看來,「小鮮肉」為什麼會成為當下的娛樂潮流?




戴錦華: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廣義的,在社會多重層面的變化之下形成的潮流,而不單純是一個娛樂層面的問題。



一方面,今天這種青春偶像,所謂「小鮮肉」的興起,跟全球流行文化工業的走向有關,追根溯源其實是日本文化逆襲的結果,對吧?




從日本動漫,到日本人對於櫻花、對於青春、對於生命、美、愛和死亡之間的那種,不好意思,我要說很

病態

的糾結,這樣的一種東西返銷歐美,再經過歐美影響到全世界,造成了全球青春偶像越來越年輕化的現象。



年輕就意味著某一種美,某一種可觀賞性,但通常它不單只指男性,也包括了女性。




而與腐文化相關的,以性徵不鮮明或者「中性」(這裡的「中性」是需要加個引號的)為特點的這樣一種稚嫩的美、嬌嫩的美,只是青春偶像中的一小部分,並不是全部。




另一方面來自整個全球勞動力結構的改變。




當下,全球的勞動力市場正在向第三世界外移,所謂的發達國家,包括中國今天的大城市,很多人都是非物質生產的勞動者,都是數碼勞工,就業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開始改變,勞動力年齡結構總體的下降。




所以,

當下人們的青春崇拜中,還包含了某種對衰老和被淘汰的恐懼。




造就:您如何解讀小鮮肉「娘化」引起的爭議?




戴錦華:


「小鮮肉」並不等同於「娘炮」。





所謂的「娘炮」,這個詞更為人所熟悉的說法,叫「娘娘腔」,廣義上,人們經常把陽剛氣質不那麼顯著的男性稱為「娘娘腔」(我認為這是一種對男性的壓迫);此外,「娘炮」這個詞里還包含了對氣質陰柔的男同性戀者的歧視。




攻擊這種文化和消費這種文化的人,完全不是同一個群體。

他們的階級結構,生存方式,文化立場幾乎完全不同,攻擊者本身可能具有道德保守主義,所以我覺得很難把他們真的放在一起來討論。




這個問題的背後也並不單純是關於進步/倒退,解放/壓抑的爭議,而是有更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因素在裡面。




很多網劇的編劇跟我講,網劇一度有兩種定型化的角色是必須存在的——剩女和娘炮。

剩女作為

邪惡

變態

的角色,娘炮作為

可愛

穿針引線

的角色。

這樣的設置幾乎是硬性規定,如果不這樣,他們的劇本就不會被採用。所以說,這個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和清晰。




從另一個角度上說,我其實對於人們對小鮮肉的攻擊也有認同。




我認同是因為,我覺得這樣的一種所謂「顏即正義」、「萌即真理」的文化現象的流行,幾乎抽空內容,粉絲對偶像的要求,

僅僅是他的臉

,僅僅是他在場,好像那就足夠了。







造就:「小鮮肉」消費文化的崛起,是否意味著當代女性地位的上升?




戴錦華:


大概不是這樣的層次。





毫無疑問,它象徵著女性在數碼時代的文化結構當中的地位上升,但是我要質疑的不是上升不上升,我要質疑的是「女性」。




這是哪些女性?




我覺得

這裡的「女性」是社會群體的概念,不是性別上的概念,

不能混為一談。




說白了,這裡的「女性」指的是有消費能力的女性,而沒有消費能力的女性——根本就不存在。




我老喜歡引用

司令馬科斯

的說法——

今天的世界地圖是經濟版圖,不買不賣的人就從地圖上掉下去了。

(副司令馬科斯:2006 年,戴錦華主持翻譯了墨西哥印第安原住民運動——薩帕塔運動的領袖「副司令馬科斯」(Subcomandante Marcos)的文集《蒙面騎士》,為國人認知世界帶來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副司令馬科斯」是個重疊身份極多的人,他用一個化名坦率反對全球化、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故而有「格瓦拉第二」之稱)





副司令馬科斯




因為今天的領頭科學是統計學嘛,你在統計學的意義上不存在,你在社會學的意義上就不存在,也就是所謂的

「棄民」

(棄民:結構意義上的絕對剩餘勞動力,資本主義經濟學、統計學意義上的多餘人)




所以我們在這兒說的女性,是有消費能力和消費慾望的女性,這個歧視可能是階級的,可能是地域的,可能是年齡的……




再退一步說,

在當下中國都市女性普遍就業的環境下,即使是有消費能力的女性,其實也只是商家眼中的

「上帝」。她們所具有的

「權力」

不過是通過消費實現的。




然後我們忽略了現實,在這兒說女性的消費能力如何,女性的主體位置如何,女性的慾望如何,我覺得很成問題,很有謊言效果。




造就:如何看待《延禧攻略》這類宮斗戲、大女主戲的流行?




戴錦華:


這類的作品我看得不夠多,所以不大有發言權。




如果你單純在女性形象意義上,問我對具體某一個大女主的看法,那我只能支持,對吧?因為這是一個正面的女性形象,強大的女性形象,區別於傳統的女性形象,區別於邪惡和柔弱女性形象。







但是我面對這些大女主作品的心情是複雜的。最關鍵的地方就在於

這些作品更換了角色的性別身份,但是絲毫沒有改變故事的權力邏輯。




在這種情況下,

這些女人面對的仍然是文化上的花木蘭式境遇。就是你要登場,

你就只能化妝成一個男人

這裡當然不是指外在的化妝,而是內在邏輯的置換,女性不再代表著另外一種邏輯,或者是邏輯之外的邏輯。




如果女性只是男性的另一個版本,而且是在邏輯上沒有差異的版本,那我覺得,它就不那麼新鮮,也不那麼有價值。




我一直寄希望於女性的生命經驗所累積的歷史,能夠成為另外一種資源,成為面對由男性主導的現代文明的一種完全不同的力量,以便給我們打開可能性。




我想提醒大家,

想像不必那麼單一,想像應該有更多的路徑和更多的打開空間。




造就:相對來說,您更傾向耽美文化對社會帶來的不同價值?




戴錦華:


很有意思的是,在我和所謂的腐女們,一些耽美的作者大神的交流和對話中,我發現,耽美雖然也包含在廣義的言情中,但是它比言情更特別的地方在於,它在嘗試為社會提供一種修復性力量。




這個修復性力量就是,在連接個體的基礎上重新建立一種個體與社會的連接,或者說個體對社會的承擔。




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亞文化,它在嘗試直面今天這個網路時代的宅男宅女們所面臨的

個人主義絕境。




我用「個人主義絕境」這樣一個詞,我覺得,「宅生存」真的為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個人自由。但是自由的人們前所未有地被束縛在全球性的經濟結構之中(簡單地說,包括全球物流系統,全球電商系統,全球的金融資本,岌岌可危的安全……),像極了吊在樹上的一個個小小的蜂巢; 而另外一方面呢,

絕對的個人主義生存,本身並沒有改變人類是高度社會化和組織化的事實

所以我把它稱之為

「個人主義絕境」




耽美文化艱難地試圖去建立起親密關係,進而由此來恢復社會性,在這樣的層面上,我覺得就很有趣,很有趣。




造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雄性衰落」一詞,認為當代男性正在衰落,男性面臨危機,您如何看待?




戴錦華:


這種說法,描述了一種事實,但是可能也遮蔽了一種事實。




我覺得可能重要的不在於雄性衰落而在於我說新的生產結構、新的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

(雄性衰落: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的觀點,雄性正在衰落,男孩面臨危機。在高科技飛速發展的環境背景下,學業成績下降、社交技能匱乏、藥物濫用、沉迷遊戲和色情片等現象在男孩身上屢見不鮮)




曾經我們說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條狗,我認為現在是:在網上,沒有人在乎你是男人還是女人。




不是說網路沒有性別文化,其實網路有更赤裸,更直接的性歧視文化,但是在網路上,你是男人還是女人,僅僅取決於你自己的標註,沒有人會深究你究竟是不是。





在這個意義上,性別扮演就變為了一種基本事實,當你標註的時候,意味著一個自我設定的人設,一個關於你自己的人設。我覺得這是一個原因。







另一方面就是由於資本結構、勞動力結構、生產方式等等的變化,

傳統的勞動分工中對陽剛氣質的要求,不再是一個充分必要的東西

包括互聯網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這一切使得性別差異本身似乎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具體到中國的現實,我同意一些年輕學者的觀點,就是說,

持續兩代人的獨生子女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模糊了性別區隔。

直觀地說,就是通常的「望子成龍」的期盼,也會寄託到女性身上,甚至是望女成龍,不只是望女成鳳。




但是我說「雄性衰落」又沒有意義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我們這麼說的時候,我們把視野劃定在發達國家、發達地區、大城市。




當你放眼全球,那些在大田裡耕作,在流水線上生產,在礦山裡做奴工的人,完全沒有改變,勞動分工和壓迫結構當中的性別差異、性別分工完全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這個現實可能被忽略,但並非不存在。




所以每當人們說「世界上……」的時候,我總是很矯情地追問:


哪個世界?


哪種女性?


哪種男性?




真的應該問的。




我一直就認為,討論性別問題,一定不要用那種線性的、向量結構的角度去看進步還是倒退……有時候在社會總體進步的時候,性別議題在倒退,有時候在性別議題非常前衛的時候,整個社會陷於一種非常膠著,甚至倒退的狀態。




尤其是,

女性問題當做一個社會進步的一個標尺,是會犯錯的。




造就:為什麼說把女性問題當作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會犯錯的?




戴錦華:


你以為性別狀態非常好的地方,社會就是進步的嗎?人們整體就處於解放狀態嗎?然後當性別議題開始惡化的時候,社會就整體在惡化嗎?




有相關性,但並不永遠正相關。




簡單來說,從八九十年代起,中國社會開始進入新時期,社會整體處於進步狀態,如果我們把個人權利,把物質生活,把經濟發展都作為尺度的話,我覺得毫無疑問社會是處在一個進步的狀態之中的。




但你要看在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人,他們後來的狀態是什麼,他們的性別意識是什麼,他們性別的生存狀態是什麼。




如果我們真的去做細分的話,女性個體也同樣分享著這個進步,因為這時候,她有權利選擇做家庭主婦還是做職業婦女,她自由了,她真的自由了。




可是我經歷過那個時期,我看到很多選擇去做家庭主婦的女性,後來不外乎是兩種結果,兩個大的趨勢:一個是在幸福的無聊之後,重新回到職場;另外一種很悲慘,就是她們最終走向最古老的女性命運——成為

被遺棄者




那個自由是有代價的




做一個職業婦女,付出的是一種代價,我的母親一代經歷過,我經歷過,我的孩子們也在經歷著;但是,

做一個《傾城之戀》之中的白流蘇,要付出什麼代價,那是白流蘇們才知道的。




造就:當代女性發展是否出現了第三種邏輯?




戴錦華:


我給你的回答,大概不是振奮人心的。




女性那種別樣的力量,那種由她們自己的生命經驗,甚至是身體經驗產生的獨特資源,經常直到社會出現絕對危機和無助狀態的時候才得到發揮。




我常舉的一個例子,民選村官制度在農村普遍實行了以後,我自己做過很多實地觀察。




我負責任地說,我看到的現象是,只要那個地方還有一點可分配的資源存在,選出來的都是男村長;在那些完全沒有資源,村官只是一個絕對服務性、犧牲性的角色,同時需要極大地通過情感、鄰里社群的關係來連接村民的地方,選出來的都是女村長。




在世界範圍內,你會看到當一個國家的政治陷於危機的時候,女總統就出現了,女總理就當選了。






德國總理默克爾





很有意思。




就是說,

人們只有在主流邏輯陷於極度危機的時候,才會選擇女性角色。本質上其實是寄希望於她們那個不一樣的資源和力量。




那種正面的,整個社會認知到的,女性群體自覺的,這樣一種獨立的邏輯,到今天為止,我還沒有看到。




這讓我非常矛盾。因為我並不希望危機整體爆發,以便女性挺身而出來挽救危亡,我絲毫不希望。




造就:您如何定義女性主義?




戴錦華:


對於我來說,

女性主義就是

烏托邦




它最真切的意義就是解放。




我覺得

女性的徹底解放,一定是人的解放,同時是男性的解放。




我所說的烏托邦,是建立在一個很個人主義的前提之下,就是尊重差異。




從尊重男女兩性的差異——僅僅只是差異,而不是優劣——開始到更進一步,是尊重男性與男性之間的差異,女性與女性之間的差異。




我真的經常認為,

個體之間的差異,遠大於性別之間的差異。




造就:當代女性如何才能選擇真實?




戴錦華:


如果說真實的選擇,或者說選擇真實的話,我覺得這後面有個很大的哲學問題,就是認識你自己,就是

「我到底要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常常需要我們傾盡一生的時間,而當我們有了答案的時候,常常又太晚了




比如說,我最早聽到那個「寧肯坐在寶馬後面哭,不坐在自行車上面笑」的時候,我當時,真的有一個非常樸素的痛心。




幸福和微笑,永遠是人生的終極追求,有人居然以此為代價,去換取諸如財富這樣的東西?




但是對我更大的打擊還不是來自於這個新聞,來自於我的一個年輕同事的回應,她說:「坐在自行車後面,你笑得出來嗎?」




這個話真的讓我覺得

痛了!

讓我覺得

痛了!

我覺得這才是

至痛的洗腦!




你坐在愛人的自行車後面,即使經歷狂風,即使經歷沙塵暴,你就笑不出來嗎?




反正我是這樣笑著度過我的青春和愛情的,我知道那種甜蜜多麼歷久彌新。




但是如果就因為這樣,你就體驗不到幸福,你就笑不出來,那才是可怕。




所以,最大的問題在這兒——




什麼是真實?




我們有沒有願望和能力去認識真實?




我們有沒有願望和能力去承擔真實?




有一個特別樸素的詞,叫

仁得仁




當你坐在自行車後面笑的時候,你要接受的是「貧賤夫妻百事哀」,可是當你坐在寶馬後面哭的時候,你可能接受的是張愛玲所說的「批髮式的性工作者的命運」。





《傾城之戀》白流蘇劇照




你想好了嗎?




你選好了嗎?




這還只是在兩性、婚姻和家庭層面上的選擇。




而今天,我覺得

更大的問題,還在於選擇太多,以至於人們無從選擇。




所以,在我們還能夠選擇的時候選吧。




在你還年輕的時候選,在你還有機會犯錯的時候選。




我,即使在這個年齡,如果有需要,我也還是

會選的。







採訪後記:




小鮮肉「娘炮」爭議紛紛,大女主、宮斗戲的流行,性彆氣質與女性話題再度成為了社會熱點,在互聯網唇槍舌戰之中,理智分析往往被迫讓位於觀點立場,討論淪為旗幟鮮明的互相攻擊。




這次戴錦華老師的受訪,其觀點對於當下社會流行文化有著銳乎尋常的觀察與思考,她不局限於問題本身,也不急於定論,而是更願意為我們打開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性別問題背後所集結的資本、商業、社會結構多重因素糾結的真相。




而更難得可貴的是,在解析之中,她本身所自帶的人文情懷慈悲之心顯露其中。對當下社會性別與女性議題,無疑是給出了更深層次的追問與反思。






—THE END—




?

本文選自造就(ID:xingshu100)

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被「三小隻」感動,這才是藝人最棒的打開方式



??驚艷!限時10分鐘,這些清華老師的板書,看了簡直捨不得擦黑板!


??蘇州魏瓔珞,用針線綉出絢爛星空,拒絕賣給NASA:我想把它留在中國!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壓力一直相伴,大學教授的日子絕不是玫瑰花鋪就的


??這麼有文化的人間絕景,可惜你還不一定知道!遊客:把中國之美淋漓彰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景區再現遊客跳崖:我懂你的苦,所以更勸你熱氣騰騰地活
1589架無人機震撼表演,驚艷世界,這是為誰舉辦的視覺盛宴?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