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日本戰敗投降的最終鬧劇

(揭秘)日本戰敗投降的最終鬧劇

原標題:(揭秘)日本戰敗投降的最終鬧劇


1945年8月15日,隨著日本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漫長的浩劫,終於畫下了休止符。曾經氣焰萬丈的日本帝國主義窮途末路,最終同意投降。關於日本投降的最終原因,坊間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令日本政府肝膽俱裂,不得不同意投降以免遭毀滅。


原子彈轟炸的確是日本投降的重要誘因,不過,僅僅依靠兩顆原子彈就擊敗了日本,這種簡單的分析,忽略了當時的大量客觀現實,也高估了原子彈的威力。而實際情況,遠沒有如此簡單。


那麼,在二戰中,蘇聯對日態度為何一直曖昧不清?日本代表怎會參加1945年4月在莫斯科舉行的慶祝衛國戰爭勝利閱兵?究竟是哪些因素迫使日本政府做出投降決定?日本投降過程中出現了哪些抗命不降的事件?日本本土又怎會上演基地司令被逼「瘋」的鬧劇?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日本戰敗投降的最終鬧劇


日本戰敗投降簽投降書


1945年日本政府決意投降,源於多方原因,原子彈轟炸只是其中之一。


二戰末期的日本統治局面陷入極端被動,深陷中國戰場的日軍力量薄弱,幾乎無力自保,日漸壯大的抗日力量迫使日偽部隊龜縮到大城市與主要交通線,許多淪陷區的日軍連吃飽肚子都成了難事,在華北還出現了鬼子兵拿自己的軍火與中國抗日武裝交換糧食的怪現象。戰爭初期不可一世的日軍此時最關心的事情就是活著回家,因此拱手讓出了戰略主動權。


在太平洋戰場,日軍更是灰頭土臉,沖繩丟失後,日本東方門戶已然洞開,一度橫掃太平洋的聯合艦隊折戟沉沙,日本當局只能望洋興嘆,制海權早已無從談起。此時能指望的只有日本的航空部隊。然而,當時日本所剩無幾的戰機與良莠不齊的飛行員,顯然難當守土大任。面對集結在近海虎視眈眈的龐大美軍艦隊,日本此時的局面堪稱絕望。


與此同時,日本本土同樣哀鴻遍野。大海不再是安全的屏障,一群群 「空中堡壘」轟炸機不分白天黑夜對日本帝國的心臟——東京——扔下炸彈。凄厲的空襲警報與起火燃燒的房屋成為日本人的「新日常」。無數工廠在美軍戰略轟炸中被摧毀或疏散,工業品產量一降再降,品質也是每況愈下。由於近海航線被美軍封鎖,日本的海上生命線被兇狠地掐斷,生活必需品從匱乏變為奇缺,饑荒的徵兆初現,此時維繫法西斯戰爭機器的原材料早已枯竭,工廠的工人儘是婦女和兒童,熟練度幾乎不值一提。無論怎麼看,日本面臨的情形都只有四個字:「末日臨頭」。



美軍的登陸作戰迫在眉睫,在勢不可擋的強敵面前,日本軍國主義統治者還在鼓吹「一億玉碎」,逼迫軍民誓死抵抗即將登陸本土的美國部隊,妄圖將日本本土的芸芸眾生變為軍國主義的殉葬品。


然而與公眾的普遍印象不同,這並不代表軍國主義分子真的打算把整個民族推向滅亡,日本的統治者其實絕對沒有以死相拼的勇氣。戰爭結束後,東京審判中,日本軍國主義者極少有人「自裁」殉國,而是各種裝瘋賣傻推卸罪責,活脫脫一幕昭和醜劇,根本看不出分毫承擔戰爭責任的勇氣,因此很難想像這群統治者下定決心與自己的國家民族共存亡。他們沒有瘋狂到打算戰鬥至最後一個人最後一顆子彈,他們鼓噪唇舌的奮戰口號不過是幌子,這些看似全無理性的好戰行為也絕非目的,而是手段。


到了1945年中旬,日本的統治階級對戰爭的關注點早已不是如何取勝,而是怎樣能輸得體面。到此時為止,主要反法西斯同盟國中只有蘇聯與日本處於非交戰狀態,這一微妙的平衡源於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當時蘇軍擊敗入侵的日本關東軍,停戰後蘇日雙方達成《蘇日中立條約》,之後蘇聯與日本由此維繫了多年表面的和平局面。由於條約的影響,蘇聯對抗日的態度也變得格外曖昧,漸漸中止了對華軍事援助,蘇聯在大方向上一直避免與日本的直接衝突。


此外,在二戰中,蘇聯一直不准許美軍在蘇聯建設機場用於轟炸日本,空襲過日軍目標後受傷迫降到蘇聯的美軍戰機則被蘇方直接扣留,機組成員也被羈押。斯大林贊同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卻並未簽字。這些舉動似乎為日本政府提供了一根救命稻草。在日本政府看來,蘇聯對日態度友好,如果日本與蘇聯達成共識,蘇聯方面可以在美英等反日盟國面前為日本爭取一個有利的停戰條件。


蘇聯退出《蘇日中立條約》


1945年4月5日,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照會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宣布蘇聯退出《蘇日中立條約》,而日本方面判斷對方是在追求一個對蘇聯更有利的新條約,因而日本官方進一步表示自己的友好姿態。日本代表居然在莫斯科參加了蘇聯的衛國戰爭勝利閱兵,見證自己曾經的鐵杆盟友納粹德國的徹底失敗。日本方面試圖以此加強日蘇之間的互信。


1945年6月7日,蘇聯駐日大使馬利克報告莫斯科,日本政府為簽訂日蘇新條約,表示可以將雙方爭議的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歸還蘇聯。此外日方還企圖用兩艘舊航空母艦交換蘇聯的數百架軍用飛機,可見日本政府對蘇聯仍抱有極大的幻想。


日本方面寄希望於蘇聯可以出面成為美日間的中介人,調低同盟國對日停戰條件,比如允許日本自行處理戰犯,維持天皇統治,保留日本軍隊等等。按照日方一廂情願的預想,此時面對傷亡數字焦頭爛額的美國政府很可能就坡下驢,同意放低停戰條件,從而使日本可以「體面」地退出戰爭,戰爭販子們逃脫審判制裁,自然皆大歡喜。


日本高層還有一種更大膽的幻想,美軍登陸之前,見到日本全民皆兵的景象,加上在佩里硫、硫磺島和沖繩的慘烈攻防戰中的心理陰影,會使美國政府心驚膽戰,從而希望可以與日本達成停戰。畢竟美軍在登陸之前,就預計攻佔整個日本要付出50萬人傷亡,軍方還為登陸日本趕製了數十萬枚授予死傷戰士的紫心勳章,這批勳章歷經多次戰爭到戰爭末期都沒發完。如果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日本政府當然雙手贊成。



然而事實是殘酷的,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凌晨,上百萬蘇軍機械化部隊怒潮一樣湧入中國東北,迅速攻入東北腹地。至此,日本寄予「蘇聯調停」的美夢破碎,日本寄予厚望的「盟友」變為了日本最可怕的敵人之一,將日本苦心經營多年的「偽滿洲國」殖民地打得七零八落。


1945年8月6日與8月9日分別在廣島長崎投下的原子彈也摧毀了軍國主義者的最後野心。他們終於意識到,即使美軍不登陸,通過這種「一枚摧毀一個城市」的超級炸彈也能把日本徹底抹平。日本方面不清楚美國當時總共只有3枚原子彈,1枚在新墨西哥州沙漠上進行了核試驗,其餘2枚已經在日本炸響,美軍手中已無原子彈可用。但即使如此,日軍也絕無戰勝美軍的可能,只要美軍繼續圍困日本列島,封鎖其海上運輸線,日本的崩潰無可避免。


無論如何,蘇聯參戰意味著日本體面停戰的最後幻夢徹底破滅,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軍國主義者鼓吹的一切榮耀、自豪、夢想都煙消雲散,失魂落魄的日本政府明白如果拖延戰爭,等待的只是自己或早或晚的滅亡下場,最終日本官方強壓軍方主戰派,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認罪伏法。

因此,原子彈的攻擊對日本的投降,更多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原子彈投放早幾個月,日本未必會投降:如果晚上幾個月,則很可能在投放之前日本就已經先投降。到1945年8月,日本政府早已在內外交困之下不堪重負,蘇聯出兵、航線封鎖、核彈轟炸等諸多因素的集合徹底擊垮了日本政府的抵抗意志,才導致這個法西斯政權的最終投降。


然而,日軍投降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從緬甸的群山到太平洋的島嶼,有五百多萬日軍昨天還在和盟軍殊死作戰,今天便要他們放下武器,有很多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並不肯輕易就範。



日本投降後,駐紮廣東番禺的日軍130師團師團長近藤新八拒絕投降。日本政府派出使者前往勸降,近藤的立場十分頑固,堅持不降。10月17日,他的部隊在大良被中國的六十四軍包圍,雙方對峙良久。到10月下旬,由於中下層官兵已經無心戀戰,該師團才不得不放下武器,部隊到順德繳械。


有人認為,真正抗拒時間最久的日軍部隊是關東軍的獨立混成第132旅團,他們在旅團長鬼武五一少將指揮下和進攻的蘇軍一直交戰到8月30日,才在東寧聖閎山要塞放下武器。但130師團拒絕投降的時間顯然更長,這可能是日軍成建制向盟軍投降的最後一支師團級部隊。


儘管接受了投降的命運,但近藤依然在軍中煽動反抗。1946年3月24日,國民黨廣州行轅軍事法庭派出憲兵逮捕了近藤新八,經盟國第70號戰犯審理法庭審判判處死刑。1947年10月21日,近藤新八在廣州流水橋刑場被處決。


即便是日本老兵中,對於近藤新八最後的頑抗也頗有微詞,認為他所謂的「武士道精神」不過是表象,真正原因在於畏罪——近藤曾長期擔任日軍在奉天和新京的憲兵隊長,大肆搜捕所謂「政治犯」、「思想犯」、「嫌疑犯」,勾結關東軍司令部炮製出《勞動者緊急就勞規則》,任意抓捕中國貧民為勞工。在他手中大批中國人被折磨致死,可謂罪行累累;後來他又作為三十七師團參謀長轉到太行山區和八路軍作戰,是三光政策最徹底的貫徹者之一,殘酷屠殺非戰鬥人員;在廣東駐防期間,他在和中國第七戰區部隊作戰中多次實施慘無人道的掃蕩作戰,僅在潮汕地區便活埋中國人達五千之多。有如此滔天罪行,近藤怎麼敢投降?



日本陸軍中將、戰犯近藤新八


小磯國昭內閣的情報局顧問西村秀治回憶,8月15日那天他在首相官邸值班,親眼目睹了一批不肯奉詔的日軍狂熱官兵夜間來襲。在東京,妄圖繼續打下去的日軍官兵殺死了反對叛亂的近衛師團長森糾。這些反叛雖然被鎮壓下去,但情況之混亂可見一斑。

像130師團這樣的日軍部隊遠在中國大陸,降與戰對日本投降的整體局面並沒有多少影響。不過,有些日軍部隊的頑固卻很可能造成局勢的失控。例如,駐紮在厚木基地的日本海軍第302航空隊司令官小園安名大佐堅決拒絕執行投降命令,而且通電關東地區的日軍部隊,號召「決起」,頑抗到底。


駐紮在厚木的302航空隊,是日軍專門負責迎戰盟軍戰略轟炸的防空部隊,屬日本海軍航空兵精銳,曾多次擊落美軍的B-29重型轟炸機,因此氣焰十分囂張。小園安名是日本海軍兵學校51期畢業生,是日本海軍宿將,曾指揮並親自參加對中國武漢的空襲作戰,也是日本自殺飛機作戰的積極推動者,第一名日本神風敢死隊隊員關行男大尉出擊前,便是他下達的訓詞。此人有兩大特點,第一是抗命成性,戰前便曾參與試圖政變的五一五事件;第二是每飲必醉,每醉必做「雞舞」——這是日本一種類似老鷹捉小雞的民間舞蹈。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投降,小園立即召集部下,狂呼投降的命令是假的,號召國民「自由抗戰」,繼續和盟軍打下去,宣布「302航空隊不投降,此後脫離指揮」,並派出飛機前往關東各地,散布頑抗到底的傳單。


8月16日,日本海軍大臣米內光政向小園發出命令,令其放下武器投降,遭到拒絕。日本政府再次派皇族高松宮宣仁親王兩次與其通電話,試圖以天皇的名義壓服小園,但小園依然拒絕奉命,並宣布:「有飛機敢於接近厚木基地,哪怕是自己人也會被擊落。」


這期間還發生了日本洽降使者飛機遭到小園部隊襲擊的事件。負責改裝這架「綠十字飛機」的橫山一郎海軍少將回憶,在該機進行試驗飛行的時候,被厚木302航空隊的戰鬥機發現並遭到攻擊,綠十字機多處中彈,這直接導致飛往馬尼拉的日本洽降代表團不得不繞路避開厚木基地周邊的危險地區。


而一些頑固的日本陸海軍軍人對小園的行動頗為贊同,甚至稱他為「昭和的西鄉隆盛」——西鄉隆盛是日本明治維新中的英雄,後因和官軍交鋒而死被視為叛逆,但日本有不少人崇拜他。



「厚木航空隊事件」的責任人小園安名大佐


8月17日,盟軍總部通知日方,以麥克阿瑟為首的佔領軍部隊計劃將在厚木落地,開始對日本的進駐行動。如果麥克阿瑟降落的時候叛軍還在那裡,日本政府如何解釋呢?於是解決厚木叛軍成為日本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嚴重問題。米內光政下令給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小澤治三郎大將,嚴令迅速鎮壓小園的頑抗。


不過,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厚木是日軍本土防空的支撐點,其糧彈足以支撐兩年,而且日軍已經投降,小澤能控制的部隊十分有限,強行攻擊沒有把握。最麻煩的是軍國主義長期在日軍中灌輸的愚忠觀念,使厚木的日軍普通官佐機械地服從於司令官小園,想繞過他說服普通官兵十分困難,而如果試圖逮捕小園,他下令抵抗,雙方難免交火,事態可能更加擴大。

雙方的對峙一直到8月21日,問題始終無法解決,而美軍進駐的時間已經迫在眉睫。關鍵時刻,第三艦隊司令官寺岡謹平中將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認為無需動用武力便可以解決問題。



寺岡謹平


8月21日,寺岡親自帶少量憲兵部隊,輕裝趕到厚木。面對這樣一位彷彿是來視察,並無敵意的中將,守衛人員下意識地做出了放行的舉動,小園大佐見他沒有帶多少部隊來,不似前來交戰,也想聽聽這位頂頭上司想來說什麼,只是下令在司令部外多設衛兵,隨時應變。


結果見面之後,寺岡的隨從忽然衝出,按住了小園。在小園的呼叫中衛兵緊急衝進來,卻發現寺岡的隨從脫掉外衣,露出了白大褂,而寺岡則一本正經地拿出了一則命令公布——並不是逮捕小園的命令,而是小園患了「精神錯亂和霍亂,在高燒和興奮狀態下已經陷入半狂亂狀態」,所以,這位司令官要被送去住院了。


衝進來的日軍官佐們傻眼了。如果逮捕他們的司令官,這些愚忠的武士道徒可能上來反抗,但現在的問題是司令官瘋了,而且有醫生證明,這證明還是一位中將來宣布的……


於是,習慣服從的日軍便恭敬地協助送司令官去醫院了,寺岡輕易接管了指揮,很快將該基地的官兵調出,解除武裝。東京旁邊最大的定時炸彈解除了。


1945年10月,小園被日本最後的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1960年在鹿兒島死於腦溢血。


就這樣,日本投降才算順利進行。


薩蘇 夏塔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涵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日本所謂「無條件投降」,都提出了哪些條件?
(揭秘)解放前,資歷最老卻沒錢跑路的「西北三馬」之一——馬鴻賓

TAG:李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