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他這樣的人在,全世界就不敢輕視中國
124年前的今天,中國處於近代國運之最重要轉折點 :
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戰爭開戰近兩個月,這一天,民族英雄
鄧世昌
率「致遠號」戰艦全體官兵以身殉國。睡一覺,明天起床,就是9月18日。
1931年9月18日發生了什麼,菠菜們都應該記得,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正是有了無數像鄧世昌這樣的中國人,我們才能結束近代史以來的屈辱。
鄧世昌生於1849年,嗯,就在鴉片戰爭過後沒幾年。
那時候的中國已經被迫開放了幾個通商口岸。鄧世昌小時候有一次跟著父親從家鄉廣州到上海做生意,看到黃浦江上的外國商船來來往往,很憂慮地說:
中國和西方通商這麼久,外國人把我們的地理條件、軍事布防都摸清楚了,如果我們不用西方兵法來訓練海軍,一旦和他們開戰,這仗沒法打啊。
小小年紀就憂國憂民,還這麼有,這樣的人才,註定是要干一番事業的。
17歲的時候,機會來了。清朝有個負責建設軍艦的船政大臣,叫
沈葆楨
,為了培養海事人才,他新成立了幾家教育機構,專門學海事。
這沈葆楨可不是普通人,近代史上那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你可能對他不熟,可他的岳父大人你一定耳熟能詳——那就是林則徐。
沈葆楨的學堂開在福州,要在廣東招十個學生,要求是必須學過英語。
巧了,鄧世昌之前就學過英語。
因為他們家是開茶葉店的,和外國人有很多生意往來,鄧爸爸很有眼光,要求鄧世昌必須把英語學好,時間一長,鄧世昌英語說得溜得很。
總之鄧世昌符合要求,就考上了。
學堂里都學些什麼科目呢?
造船、修船、開船,這是不用說了。
英語,也是要過級的,所以那些叫嚷高考取消英語考試大學取消四六級的,清朝人都學,你不學?
天文、地理,得學到這樣的程度:白天看太陽,晚上看星星,就知道辨認東南西北,指得出船正在地圖的哪個點上;大海有時候一望無際,就不能像沒頭蒼蠅似的亂闖,有時候暗礁密布,就得閉著眼睛都能把船開過去。
還有算術、幾何、代數、三角、平面和球面……等等,方方面面的數學。
對了,思想政治也不能放鬆,中國古代流行的《聖諭廣訓》、《孝經》和八股還是要學的。
總之就是打造中西合璧、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新時代複合型人才。
當民族英雄,光有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
學霸鄧世昌應付學習那是綽綽有餘,在實習時也表現出色,面對颱風毫無懼色,鎮定自若,手腳照樣那麼麻利。
換作波叔,就算硬撐著露出硬漢的笑容,也免不了會暈船。
沈葆楨太喜歡這個學生了。給鄧世昌報了好幾次軍功,相當於現在榮獲三等功二等功這樣的,還給他升職,級別升到了千總啊都司啊這樣的中級職稱,職務當上了大副。
那時候,鄧世昌也就二十四五歲,在海軍系統就嶄露頭角了。
到三十歲之後,鄧世昌進入北洋水師,領導換成了另一位比沈葆楨還要著名的大人物——李鴻章。
老闆換了,但鄧世昌仍然受到賞識和重用。
日本打朝鮮,他被派去支援,台灣叛亂,他也被派去平定,都圓滿完成了任務。
最長臉的一次行動,是在1881年。
清朝政府向英國訂購了兩艘軍艦,一艘叫「超勇號」,一艘叫「揚威號」,在英國本土造好了,準備交接給北洋水師。
向外國買軍火,這事不是第一次,以前買的軍艦都是跟英國海軍雇一批人,由他們把船開到中國。
這一回,不知道李鴻章受了什麼刺激,突然覺得明明是我們大清的軍艦,可從英國開到中國千里迢迢,一路掛的都是大英帝國的米字旗,面子上不好看。
不行,要掛我們自己的旗,由我們自己人開回來!
這個任務就交給了鄧世昌的頂頭上司丁汝昌。
這麼重要的任務,鄧世昌必須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他充當丁汝昌的副手,率領兩百多名官兵,浩浩蕩蕩開往倫敦,等驗收了「超勇號」和「揚威號」,就撤下米字旗,升起了清朝的國旗——龍旗。
那時候擔任駐英大使的是曾紀澤——這又是一個拼爹名人,你猜他爹是誰?曾國藩。
七月初九,曾紀澤親自升起龍旗,歡送兩艘軍艦回國。艦隊經過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新加坡、南海,用了兩個多月,九月二十六到達天津大沽。
這是一次成功的航程。
首先,依靠清朝自己培養的海軍官兵,軍艦安全順利地開回來了,這本身就體現了一支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
其次,通過這次行動,北洋水師得到了很好的鍛煉,萬里遠航,途中各種狀況都得到妥善解決,對實戰是一次難得的模擬機會。
第三,用現在的套話說,展現了我們的風采,宣示了我們的國力,擴大了我們的影響。沒有這次行動,外國人都不知道中國還有海軍呢。
難怪李鴻章得意地說:
實為中國前所未有之事。
鄧世昌當然也升職了,還賞戴花翎,得到了獎賞。
但是對他來說,這次旅程最重要的,是讓他真切地體會到清朝全方位的落後。他在英國參觀了港口、海軍基地、工廠,見識到了最強盛的資本主義國家、最強大的海軍力量、最成熟的軍事制度是什麼樣的。
差距,都是差距啊。
知恥而後勇。鄧世昌之可貴,就在於他率先開眼看世界,認識到中國的落後,不再以天朝上國自居,而虛心向先進的生產力和制度學習。
可惜,僅僅依靠獨立個體的覺醒,是延緩不了整個帝國的衰落的。
1887年,清朝又派丁汝昌和鄧世昌他們去英國接受新買的四艘軍艦,分別是「致遠」、「靖遠」、「經遠」、「來遠」。
是的,鄧世昌終於遇見了他生命中的那艘船——致遠號。
?試航中的致遠號
他親自駕駛,把致遠號迎接回中國。從那時候起,他的生命就和致遠號緊緊聯繫在一起。
船在人在,船亡人亡。這是每個海軍將領的使命和歸宿。
只是他應該沒有想到那一天會來得那麼快——就在七年後。
1894年,日本侵略朝鮮。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清朝必須出手援助。包括致遠號在內的北洋艦隊護送五艘運兵船到鴨綠江口,順利完成任務,準備返航。
9月17日上午11點多,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的12艘軍艦遭遇。一場震驚世界的海戰打響了,這就是黃海海戰。
菠菜們在中學歷史課本上都學過了黃海海戰的經過。波叔只想強調一點:北洋水師從上到下都是士氣高昂,所有軍艦一接到準備戰鬥的號令,就
把救生用的舢板全部解開放走。
為什麼?這就是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打勝仗,就可以活下來,打敗了,軍艦被擊沉了,那就和軍艦一起沉沒,絕不棄艦偷生。
但戰場上起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實力,而非士氣。
敵我實力對比是什麼樣的?
比數量:中國參戰軍艦10艘,日本參戰軍艦12艘——中方輸;
比噸位:中國軍艦總噸位31366噸,日本軍艦總噸位40849噸——中方輸;
比速度:中國軍艦平均航速每小時15.5海里,日本軍艦平均航速每小時16.4海里——中方輸;
比人數:中國軍艦總兵力2054人,日本軍艦總兵力3630人——中方輸;
比火力:中國軍艦速射炮數量為0,日本軍艦速射炮數量為97門——中方輸;
……
這意味著什麼?這些冷冰冰的數據後面又代表了什麼樣的國力強弱?
歷史的進程證明了數據的對比。北洋水師的官兵再勇猛,也扭轉不了整場戰役的結局。
黃海海戰的歷史圖片
丁汝昌所在的旗艦定遠號被炮彈打中,船上起了大火,日軍第一游擊隊(速度在日軍戰艦中排第一位,每小時19.4海里)趁機向定遠號撲來。致遠號管帶(也就是艦長)鄧世昌看到情況危急,馬上命令開足馬力,開到定遠號前面,為它擋住炮火。
他激勵將士說:
我們從軍是為了保衛祖國,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今天這局面,只有死這條路了。雖然會死,但北洋水師的聲威壯大了,這就算我們報國了。
這種奮不顧身的舉動讓自己暴露在密集的炮火之下。致遠號中彈累累,從整場戰役的角度來看,致遠號難逃厄運了。
這時候,日軍的吉野號正好在致遠號的前方。
鄧世昌在瞬息之間就做好了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決定。
他對大副陳金揆說:
日本鬼子就靠吉野號壯膽子,如果我們把它撞沉,咱們的艦隊就可以一鼓作氣了。
陳金揆大受感動,遵照鄧世昌的命令,把致遠號開到最大馬力,一邊開著炮,向吉野號衝去。
?致遠號沖向吉野號
如果致遠號撞上了吉野號……黃海海戰、甚至甲午戰爭,不,甚至中國的近代史,會不會有所改變?
歷史沒有假設。
致遠號倒在終點線前。好幾艘日本軍艦看到致遠號來勢洶洶,慌忙一起開炮,終於打中了致遠號,引起致遠號上的魚雷爆炸,再也無力衝鋒,迅速沉沒。
船頭先沉,推進器抬了起來,暴露在水面上,還在不停地轉動。
艦上的官兵幾乎都犧牲了,遇救的只有七名水兵。
本來,鄧世昌有太多機會可以不死的——
他的僕人劉忠把救生圈讓給他,他拒絕了;
一艘魚雷艇趕來要救他,他置之不理;
他的愛犬游到他身邊,叼住他的手臂,他把狗趕走;
狗又叼住他的辮子,他抱住了狗,把它按進水裡……
他以前就說過:
人誰不死,但願死得其所耳!
他還說過:
設有不測,誓與日艦同沉!
北洋水師致遠號管帶鄧世昌以身殉國。年僅45歲。
一百多年後,致遠號仍然靜靜地躺在海底,沒被打撈上來
是的,甲午戰爭是一場屈辱的敗仗,中國近代史也是一部屈辱的歷史,這是否定不了的。
但即使在如此令人痛心的屈辱之中,仍然有像鄧世昌這樣的國民站出來,煥發出奪目的光輝,贏得了永遠的尊敬。
一個民族能不能得到他國的敬意,唯一的標準是看它有沒有為歷史做出貢獻的英雄。只要中國還有鄧世昌這樣的人物,全世界都不敢輕視。
在鄧世昌忌日的今天,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的前夜,波叔和你重溫一段英雄往事,想一想,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中國人。
今日心情 敬意
一個民族是依靠它的英雄而得到他國敬意的。
<更多故事,請戳??>


TAG:bookf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