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注 | 未來教育,將顛覆什麼? 對話好未來CTO黃琰

關注 | 未來教育,將顛覆什麼? 對話好未來CTO黃琰


未來教育什麼樣?人工智慧、腦科學、大數據如何重構未來教育版圖?如何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讓其受益一生?近日,半月談記者專訪了好未來教育CTO(首席技術官)黃琰,探討前瞻科技如何改變教育。



半月談記者:目前在教育領域,哪些科技正在被廣泛應用?對教育生態帶來哪些改變?




黃琰:科技在教育里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2013年開始,很多人都投入到這個浪潮中。目前,科技與教育的融合主要體現在三大領域。





第一是直播+教育,通過直播和教育的結合,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教育不公平問題。




很多優秀的老師更願意去北上廣深等一線大城市,因此在很多偏遠地區,硬體到位了,軟體卻跟不上。針對這種情況,好未來推出了雙師授課模式,通過互聯網直播形式,讓大城市裡的優秀教師也能給貧困地區的學生授課,目前已在河南嵩縣、河北雄安新區等地公立學校以及100多家教育培訓機構進行了成功試點。




第二是AI+教育,通過人工智慧和教育的結合,解決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




我們一直在討論中國缺老師,本質上是中國缺好老師、缺關心孩子的好老師。AI能讓好老師覆蓋更多的學生,讓更多普通的老師可以更快地成為好老師。比如,之前好未來發布的WISROOM智慧課堂解決方案,就是希望通過人工智慧給老師裝上「100雙眼睛和100雙耳朵」,賦予老師千里眼、順風耳以及超級記憶。另外,通過我們的備課系統,一個普通老師可以輕鬆備出高質量的教案,「60分老師」可以很快地變成「80分老師」。




第三是大數據+教育。大數據解決的最主要問題,是把以前的「教育黑盒」數據化,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目前課堂上老師教的過程,課後學生寫作業的過程,都沒有進行數據的精準化標記、分析,都處在「黑盒子」中。比如老師與學生互動了幾次,今天老師講課興奮不興奮,學生聽懂了沒有,這個同學和班裡其他同學比較是什麼樣子……這些問題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改進和解決,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半月談記者:教育同其他行業不一樣,有其獨特的規律,你認為技術改變教育的關鍵點是什麼?改變的秘訣是什麼?




黃琰:好未來一直堅持「用科技推動教育進步」的理念,目前已有4000多人的研發團隊,每年大概有上百個專利產生。




在進行教育科技研發時,我們非常重視教育的底層邏輯,就是說不僅僅是將教育過程工程化、數據化,還要從教育的本質出發,了解哪些東西是能從根本上顛覆的,哪些東西是可以優化改良的。




教育要想真正做得好,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目前我們正在研究的重點就是從傳統教育信息化到人工智慧,再到大腦認知的過渡,了解大腦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設計教育體系、課程結構和教育進度,以便因腦而異,因腦施教,開展精準教學,培養能讓孩子受益一生的素質和能力。

 


半月談記者:能否舉例說明?



黃琰:每個孩子學任何知識都有最佳學習年齡區間,比如背唐詩、學鋼琴、學外語都有最佳窗口期,對最佳窗口期的研究要藉助腦科學研究。通過腦科學研究,我們可以清晰地知道每個孩子的學習窗口期,這樣就可以給家長更多的選擇,從而事半功倍。




現在類似的學術研究已經有很多驗證,也有不少論文發表,但缺乏產學研結合的渠道,我們目前所做的事就是把這些研究成果轉化為教育實踐。現在,我們已同清華大學、斯坦福大學、中科院等一流科研院所在人工智慧、腦科學研究上展開了深度合作,我們想把科研院所里的新技術、新方法第一時間進行消化,並運用到實際中。


 





半月談記者:在談到未來教育是什麼樣時,好未來創始人兼CEO張邦鑫曾說,互聯網正在重構學習,人工智慧將融合教育。如何重構?如何融合?





黃琰: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學習是一個行為;互聯網出現後,學和習可以拆分開,實現大規模的分工和應用。




比如雙師授課模式,講課的時候有一個主講老師和一個輔導老師,主講老師可以給很多人講。這些人里,每20個人或者每40個人有一個虛擬班級,每個虛擬班級配一個輔導老師。主講老師負責學的那部分,習的部分是由輔導老師帶著練習。這樣,有的老師就專門在「學」上思考,怎麼讓孩子學得更好;有的老師則專門在「習」上思考,如溫習需要多長時間,作業能不能布置得更好。




人工智慧未來將融合教育,我們認為最大的改變是人工智慧可以實現學生和系統的交互,而這種交互的意義是巨大的。教就是傳授知識,機器可以完成,並且通過人工智慧,機器能夠更懂學生,能夠點他的名、表揚他、鼓勵他,也能夠批評他、提醒他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機器在真正意義上活了;育就是品格素養,包括靈魂的共創共振、情感的連接,這些角色由老師扮演。


 


半月談記者:您能描述一下未來教育的場景嗎?




黃琰:在未來的5年和10年內,整個教育體系將會發生很大變化,科技讓人們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場所無縫銜接,公辦學校和教育機構會有更多層面的融合,學生的學習路徑在統一的教學環境下可以更加個性化,老師將更多地在喚醒、激發、鼓舞學生上投入精力。


 


半月談記者:在適應未來方面,您覺得培養孩子什麼能力最重要?




黃琰:我們請了很多教育專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研討,最終歸納出六大能力體系,包含三大能力和三大思維。三大能力是閱讀能力、溝通能力和探究能力;三大思維是抽象性思維、思辨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前者是我們把知識吸收進來的能力,後者則是把內部能力外化。




在腦科學研究中,有一項是研究人的能力模型,我們會分析哪些能力模型是和他的成績相關,哪些能力模型和他的幸福指數相關,哪些能力模型和他以後進入社會的適應性相關。了解了相關性,就可以為孩子量身定製解決方案,提升未來社會適應能力。我們認為,只有悉心培養學生受益一生的能力,才能幫助每一個孩子實現人生夢想。




來源:

《半月談》2018年第17期


半月談記者:

原碧霞 | 

編輯:蘇婭


主編:孫愛東


編輯:焦嬋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月談 的精彩文章:

品讀 | 莫用人情捆綁愛情
這麼做,是成功的機會!

TAG:半月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