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0分鐘讀懂:古詩文中最常見的30個典故

10分鐘讀懂:古詩文中最常見的30個典故

10分鐘讀懂:古詩文中最常見的30個典故

1、尺素:

語出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索書。」後為書信的代稱。

宋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2、雕蟲:

語出漢代揚雄《法言》:「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後來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術,多指文學技巧。

唐李賀的《南園》:「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3、豆蔻:

豆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後來稱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為豆蔻年華。

唐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4、風騷:

原指《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後泛指優秀的文學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澤東《沁園春》:「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5、古樂曲:

①關山月——樂府曲調,多寫征戍離別之情。

如王昌齡《從軍行七首》:「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②梅花落——曲調名。

李白《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由《落梅花》的笛聲想像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再有梅花的飄落產生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與詩人當時的心境切合。這樣,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以通感的方式描繪了冷落的感受。

③霓裳羽衣曲——相傳是唐玄宗改變的樂舞曲,主要表現歌舞昇平的景象。

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顰鼓動起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④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相傳是南朝後主所制的樂曲,為靡靡之音。

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⑤楊柳曲——樂府曲調「楊柳枝」,有時也作「折楊柳」,主要寫軍旅生活,從梁、陳到唐代,多為傷別之詞,以懷念徵人為主。

唐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李白《塞下曲》:「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⑥行路難——古曲,多言世路艱辛及離別傷悲之情。

唐李益《從軍北正》:「天山雪後海風殘,橫笛遍吹《行路難》。」

⑦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傳春秋時期,俞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每當伯牙彈到關於高山、流水的曲調時,鍾子期就感到他的琴聲猶如巍峨的高山、浩蕩的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嘆無知音感知樂曲的高妙。

明唐寅《世情歌》:「清風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棄疾《謁金門》:「流水高山弦斷絕,怒蛙聲自咽。」

6、紅葉:

代稱傳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雲信斷惟勞夢,紅葉成詩想到秋。」據說唐人盧渥從宮牆外水溝中拾到一片寫有怨詩的紅葉,後珍藏起來。宣宗放宮女嫁人,盧渥選巾的宮女,正巧就是在紅葉上題詩的人。後借指以詩傳情。

元高明《二郎神·秋懷》:「無情紅葉偏向御溝流,詩句上分明永配偶,對景觸目恨悠悠。」

7、鴻鵠:

《史記·陳涉世家》載,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陳勝少有鴻鵠之志,後揭竿起義大澤鄉。後來就以「鴻鵠」比喻遠大志向。

宋吳潛《八聲甘州》:「矯首看鴻鵠,遠舉高飛。」

8、化碧:

《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辛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後,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後血變成了碧玉。後來也用「碧血」、「萇弘化碧」比喻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而死或忠心不泯。

如《竇娥冤》:「不是我竇娥發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朱敦儒《木蘭花慢》:「化碧海西頭,劍履問誰收。」

顧炎武《贈朱監紀四輔》:「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七日圍。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

秋瑾《對酒》:「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珍重,酒去猶能化碧濤。」

9、懷桔:

指孝順雙親。典出《三國志·吳志·陸績傳》:「績年六歲,於九江見袁術,術出桔,績懷三枚,去,拜辭墜地。術謂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桔乎?』績跪答曰:『欲歸遺母。』術大奇之。」

唐張祜《送魏尚書赴鎮州行營》詩云:「伍員忠是節,陸績孝為心。」

宋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養親》:「下馬入門懷桔拜,身今卻在白雲邊。」

10、還珠:

古時合浦地盤產珍珠,可地方官員很貪,珍珠都自動移到別的地方。東漢的孟嘗到這裡來當太守,革除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來了。故以「還珠」喻官吏為政清廉。

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長侍十韻》:「今日還珠守,何年執戟郎?」

10分鐘讀懂:古詩文中最常見的30個典故

11、秦晉:

春秋時,秦國和晉國聯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12、琴瑟:

比喻夫妻感情和諧,《詩經》「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13、問鼎: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陳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師,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周朝的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後遂意「問鼎」比喻篡奪政權,今常比喻謀求奪得。

14、五柳: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後來,五柳成了隱者的代稱。

15、吳鉤:

泛指寶刀、利劍。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通過看吳鉤、拍欄杆,表達了自己意欲投效祖國、建功立業,而又無人領會的詩意情懷。

16、謝家:

在詩詞里常用「謝家」做典故,意思也不盡相同。

①用謝安、謝玄家事,意指人有風度。《世說新語·言語》載,謝安曾問子侄:為什麼人們總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謝玄回答說:「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這是說,謝安子弟講究舉止風度,其服飾端莊大方如芝蘭玉樹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風度的人。

宋辛棄疾《沁園春·疊嶂西馳》:「似謝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戶,車騎雍容。」

②指山水詩人謝靈運之事。《宋書·謝靈運傳》載:靈運於會稽山「修營別業,傍山帶江,盡幽居之美」。後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17、陽關:

陽關,古關名,今甘肅敦煌西南。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譜成送別之曲,名《陽關曲》。

唐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18、執牛耳: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每人嘗一口牲血,立盟的人親自割牛耳取血,故用「執牛耳」指盟主。《左傳》記載:「諸侯盟,誰執牛耳?」後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

19、北辰:

原指北極星。《爾雅》中說:「北極謂之北辰。」後用來喻指國君或受尊崇的人,也指帝都,如王勃《滕王閣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

20、蒓鱸之膾:

指家鄉風味,典出《胥書·張翰傳》:「翰因秋風起,乃恩吳中菰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爾,何能羈宦效千里以要名爵』遵命駕便歸。」

後來的人將思念家鄉、棄官歸隱成為蒓鱸之思。張翰字季鷹,故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雲;「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10分鐘讀懂:古詩文中最常見的30個典故

21、青鳥:

傳說漢武帝七月七日在永華殿祭祀,忽有一隻青鳥從西方飛來,東方朔說這是因為西王母要來了。後以此為傳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願作王母三青鳥,飛來飛去傳消息。」

唐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22、三徑:

西漢末,王莽專權,刺史蔣詡辭官隱居,在園裡竹陰下「開三徑」,只和羊仲、求仲兩人相交。後以此代指隱士居住的地方。

東晉陶潛《歸去來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唐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明月好同三徑夜,綠楊宜作兩家春。」

23、桑榆:

傳說太陽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樹上。以此比日暮,後比喻人的晚年。

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唐王勃《滕王閣序》:「東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射天狼:

天狼,星名。古人以為主侵掠。後以「射天狼」比喻打擊入侵的異族。

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25、雙鯉:

古人寄信,將信結成雙鯉形狀。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後因此將其比作書信。

唐李商隱《寄令狐郎中》:「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雙魚」同義。

唐李白《贈漢陽輔錄事》:「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情人。」

26、黍離:

語出《詩經?黍離》,東周大夫路經西周故都,見其滿地禾黍,遂有宮室宗廟毀壞之嘆。後以此表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唐許渾《登洛陽故城》:「禾黍離離半野蒿,昔人城此豈知勞?」

27、商女:

語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很,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即歌女。後以此為不顧國家興亡而醉生夢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28、投筆:

東漢班超年輕時,以替宮府抄寫公文為生。他曾投筆感嘆,要效仿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取爵封侯。後指棄文從武。

唐駱賓王《宿溫城望軍營》:「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顧勛。」

宋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9、陽關:

陽關,古關名,今甘肅敦煌西南。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譜成送別之曲,名《陽關曲》。

唐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

30、折柳:

漢代京城習俗,凡送遠客,都要送到長安東面的霸橋,並折柳枝相贈。後指送別。

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圓明園被燒,清朝人不覺可惜,還入園搶剩下的寶物
家教,才是教育的根本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