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九一八丨勿忘國恥,西工大人繼承古路壩星星之火,一展報國力量

九一八丨勿忘國恥,西工大人繼承古路壩星星之火,一展報國力量

原標題:九一八丨勿忘國恥,西工大人繼承古路壩星星之火,一展報國力量



87年前的今天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侵華戰爭!


給中國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


九一八事變爆發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戰,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展開激戰,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經此一役,中日兩國國運改寫。日本利用清政府的賠款擴充軍備,以待侵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瀋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自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艱苦卓絕十四年抗戰之路。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國破校散,民族存亡的關頭,為保中華文脈,高等院校紛紛內遷。


古路壩星星之火


古路壩,位於陝西城固縣城南,山明水秀,峰巒疊嶂。這個地處陝南腹地的小山村,在抗日戰爭時期,卻與西北工業大學的前身——國立西北工學院結下了不解之緣。



時年九月,「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央研究院的師資設備為基幹,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以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為基幹,設立西安臨時大學。」後來隨著戰局的變化,西安臨時大學也繼續南遷到漢中古路壩,改名為西北聯合大學。


1938年為進一步加強培養國家緊缺的工科人才,「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與國立東北大學工學院及私立焦作工學院合併改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學院設有機械、化工、航空等九個系,成為當時西北地區惟一一所學科比較齊全、師資陣容雄厚的高等工程學府,開創了我國西北高等工程教育之先河,也成為抗日戰爭時期乃至後來國家培養高等工程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



從1938年至1946年,國立西北工學院在古路壩設校辦學,名師薈萃、文脈流長,與成都華西壩、重慶沙坪壩並稱為「抗戰時期中國文化三大壩」。抗戰期間,從古路壩畢業了1450多名本科生,之後誕生了師昌緒、吳自良、高景德、史紹熙、李恆德等十多位「兩院」院士,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重要發源地之一,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繼往開來,一展西工大報國力量


當時就讀西北工學院的大多是抗日流亡學生。師昌緒來自河北省徐水縣一個大家庭(五世同堂)。這位國立第一中學的高才生,翻秦嶺,過潼關,千里跋涉,風餐露宿,重重輾轉,1941年考入西北工學院。「因為當時受愛國主義思想指導,主張實業救國,主要是開礦、鍊鋼,所以考入西北工學院礦冶系。」



「我們這代人愛國情結根深蒂固,我的所有力量都來源於愛國,愛國是一種永不衰減的動力。」師昌緒深有感觸地說,「我的青少年時代,恰逢北方軍閥混戰,閻馮倒蔣,直奉戰爭,後來又有北伐戰爭,保定成為必爭之地。在保定北面30里的大營村我的家鄉,深受其害。"七七事變"後,日寇全面入侵,因為不願意當亡國奴,歷經千辛萬苦流亡到後方,那時我就想:中國必須要強盛起來!使中國強大、強盛,成了一輩子的理想。」



八年多的古路壩辦學,廣大教師、職工及青年學生克服了重重艱辛,用自己的意志戰勝了困難,書寫了一段艱苦而輝煌的歷史。在當時交通不便,物質貧乏的惡劣條件之下,一大批著名的學者、教授都雲集於此,為國家培養了急需的人才。


廣大學生不忘國恥,刻苦學習,由於夜晚始終有人在看書、自習,古路壩各處麻油燈和蠟燭燈光閃爍,遂形成「古路壩燈火」那難忘的歲月。縱然時間流逝,物逝人非,但那些人、那些事註定會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閃光。


追憶古路壩,不是為了重提往日的功績,而是回想我們的前輩們曾經行路在蠶叢鳥道,生活在黃沙邊上,依舊篳路藍縷發奮圖強,報效祖國矢志不忘,壩上星星之火今已成燎原之勢。


紀念九一八,不是為了銘記仇恨,而是提醒我們更加堅定報國的志向,將個人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紮根於國家繁榮富強。


先人吶喊、聲猶在耳,勿忘國恥、後人自強!

-版權所有-


部分資料來源於校史館


文稿|胡喬楊 方丹 郭肖


視覺|胡喬楊


編輯|郭肖


審核|劉建平 付怡

責編|劉建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北工業大學 的精彩文章:

TAG:西北工業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