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飛將軍」,兩次被毛澤東寫進詩里,可惜過早地犧牲了
原標題:他被稱為「飛將軍」,兩次被毛澤東寫進詩里,可惜過早地犧牲了
來源|《黨史縱橫》,2016年1月
作者|早耕
原題《「飛將軍」黃公略的傳奇一生》
黃公略(1898-1931)
1
黃公略,原名漢魂,字家杞,1898年1月24日生於湖南湘鄉縣桂花鄉高模沖。
黃公略從小就同情勞苦人民,好打不平。父親既喜他富有正義感,又擔心他有勇無謀,故要他熟讀蘇軾的《留侯論》中的一段話: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之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段話,使他抑制自己性格暴躁的一面。黃公略有感於張良受教於圯上老人黃石公得以精通韜略,後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建功立業的故事,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作「黃公略」,又叫「黃石」。此後,他就一直使用這兩個名字。
改名後的黃公略誓做「天下大勇者」,於是他放棄了鄉村塾師的職業,毅然投筆從戎。
黃公略的軍旅生涯是從1916年投入湘軍當兵開始的。由於他具有出色的書寫繪畫才能,很快得到長官的賞識,先是擔任營部文書,後被送至湖南陸軍講武堂深造,畢業後晉陞為連長。在湘軍中,他遇到了一生最好的朋友——彭德懷。
黃公略與彭德懷同年。相似的經歷、坦誠的性格和共同的抱負,使他們一見如故,結成生死之交。他們經常在一起交談,相約以救國愛民為宗旨,不做壞事,不貪污腐化,不擾民逞威。
1921年底,彭德懷發起組織救貧會,邀請黃公略、李燦、郭得雲、張榮生等四人聚在一起討論章程。從成立救貧會的這天開始,湘軍中就出現了一個以彭、黃為核心的秘密軍人團體。他們雖然全是連排級軍官,但都有一顆立志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雄心壯志。
果然,黃公略和彭德懷都加入中共,並成為早期紅軍的骨幹。
2
1929年8月初,彭德懷率領的紅五軍四、五縱隊從井岡山回到了邊區。8月14日,一舉攻克萬載縣城,取得了返回邊區的第一個勝利,使邊區開始擺脫困境。
8月底,黃公略率領的湘鄂贛邊境紅軍2000餘人與彭德懷率領的紅五軍的第四、五縱隊在平江黃金洞、桐木橋會合。
兩支部隊合編為新的紅五軍,由彭德懷任軍長、黃公略任副軍長,滕代遠任政治委員。
合編後,部隊士氣大振,10月1日,一舉攻克了長壽街。接著,從10月到11月,部隊又與敵作戰10餘次,無役不勝,大大鼓舞邊區人民恢復和鞏固蘇區的信心。當時,人們習慣地稱新紅五軍為「彭黃」紅軍。
1929年底,中共贛南特委和中共湘贛邊特委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擬將贛西南的獨立二、四團及延福、富田縱隊等地方部隊合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請求彭德懷派紅五軍副軍長黃公略出任紅六軍軍長,彭德懷和紅五軍黨委滿足了他們公略為候補常委。
會議結束後,朱、毛率紅四軍再度進入閩西,黃公略則按照總前委「以三個月為期分路進行游擊戰爭」的決定,以東固山為依託,傍著原來根據地,不斷開闢新的紅色區域,有力地拱衛了以贛南、閩西為中心的中央蘇區。
僅僅三個月,黃公略就以其一流的業績受到了毛澤東的青睞。毛澤東在《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的詞中寫道: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
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毛澤東對黃公略及其所指揮的部隊作出了很高的讚譽,黃公略是毛澤東在其詩詞中讚賞的第一位紅軍將領。
毛澤東將一個紅軍將領的姓名直接嵌進自己的詩詞中,而且如此熱情洋溢地、不加保留地稱頌,有幸能享有如此殊榮的只有黃公略和敢於「橫刀立馬」的彭德懷。
3
紅三軍在第二次反「圍剿」的戰鬥中獨當一面,全軍集結於東固地區秘密設伏以待機。一等20多天,不見敵軍動靜。
5月15日黃昏時分,紅軍總部突然截獲敵公秉藩第二十八師師部與留守處的明碼電訊通話:「我們現駐富田,明晨出發。」留守處問:「到哪裡去?」師部說:「東固」。
從富田到東固相隔20公里,只有兩條大路相通,中間要經過一段叫中洞的險峻峭拔的隘路。偵知次日駐富田方向的敵人會傾巢而出後,毛澤東一直在琢磨,從東固到中洞是否確實只有兩條路?還會不會有其它路徑?如能抄近路爭取時間就能贏得勝利,應該去請教一下「三老」。「三老」是指老獵戶、老葯農、老馱商,他們經常上山打獵採藥,穿山越嶺,往往能夠曉得一些秘道。
5月15日午夜子時,毛澤東親自趕到紅三軍軍部,黃公略請來老獵戶洪大爺一打聽,果然探出在東固到中洞的南側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山間小路。兩人經過商量,果斷決定改變原定行軍路線,請洪大爺作嚮導,走小路直插中洞,搶先佔領將軍峁、觀音岩,在兩側山嶺伏擊經過的敵軍。
5月16日上午10時許,公秉藩師從固陂圩出發,朝中洞前進。山谷之中只聽到一兩聲鳥鳴,不要說人影,就是走獸的蹤跡也沒有發現。
公秉藩神氣活現地坐在滑竿上由兩個士兵抬著,夾在行軍隊伍中間邊走邊看山景,和幕僚高談闊論,吟詩作對。他萬萬沒有想到,待全師殿後部隊剛離開中洞,突然隨著一聲炮響,山谷震蕩,數千顆手榴彈從天而降,輕重機槍和步槍構成交叉火力網,將他全師人馬壓制在谷底。
紅三軍來了個猛虎掏心,橫掃敵陣,上萬名紅軍戰士從山崗密林中、草叢中跳出,像猛虎一樣撲下山來,槍炮聲、喊殺聲震天撼地。頓時,敵軍官兵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抱頭亂竄。喪魂落魄的公秉藩不停地自語:
「這些兵是從天上掉下來嗎?」
他根本來不及部署抵抗,全師就分崩離析。一個上萬人的整編師,頃刻之間就被殲滅。公秉藩混在士兵中當了俘虜,謊稱是營部的書記官,領了兩塊銀元的遣散費,逃出蘇區。
黃公略因勢制變,巧妙地將阻擊戰演變為伏擊戰,並以突然、迅猛的動作打亂敵軍指揮系統,為全殲公秉藩師立下頭功。特別是他率軍從天而降的英姿,給在白雲山指揮所觀戰的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澤東贈給黃公略一個外號「飛將軍」,並把他寫入《漁家傲·反第二次圍剿》:
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
槍林逼,飛將軍從重霄入……
這是毛澤東再一次地把黃公略寫入自己的詩詞中。
4
1931年5月,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第二次「圍剿」失敗後,蔣介石氣急敗壞地調集30萬人馬,親任「圍剿」總司令,於6月22日下午竄抵南昌坐鎮指揮第三次「圍剿」。
第三次反「圍剿」是黃公略參加的最後一次戰役,也是最險惡的一場苦戰。
8月上旬,國民黨各路軍雲集在興國周圍地區,將3萬紅軍包圍得密不透風,紅軍處於北、東、南3面受敵和西臨贛江的困境。毛澤東、朱德採取「避實就虛」的策略,在敵陣空隙之中專揀雜牌弱敵打。
黃公略率領紅三軍向東北方向突圍。穿過敵四師的心臟,迂迴到敵後方,與兄弟部隊一起,首戰蓮塘,次戰良村,擊敗敵四十七、五十四兩個師。接著,黃公略又率部佯攻龍岡之敵,出其不意,轉兵猛攻黃陂,一舉殲滅了敵第八師。五天之內,三戰三捷,初步穩定了局勢。其後,黃公略的紅三軍又在老營盤戰鬥中再次發揮奇兵的作用。
老營盤戰鬥是第三次反「圍剿」的收尾之仗,進攻對象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月7日凌晨,紅三軍進入老營盤預伏陣地。當黃公略從戰馬上下來,登上山巔舉起望遠鏡瞭望時,只見兩側群山連綿,環山如障,便對和他一起看地形的參謀長陳奇涵說,只要堵住黃土坳,敵人就插翅難逃。陳奇涵幽默地說:「我們要讓蔣介石在這裡留下買路錢!」
黃公略親自在前沿陣地上指揮七、九兩師作戰。戰鬥打響後,黃公略根據敵情變化,提出必須速戰速決,爭取一個小時內殲滅敵人。他命令二十七團團長說:
「預備隊不要了,快上前方打敵人,動作要快,要堅決猛攻!」
結果一個小時內,紅三軍全殲了敵蔣鼎文九師一個旅。為完全、徹底地打破敵第三次「圍剿」,提前奏響了勝利的凱歌。
粉碎敵第三次「圍剿」後,黃公略帶領部隊由西向瑞金、石城、寧都地區移動,主要任務是休整部隊和拔除蘇區內地主武裝盤踞的土圍子。
9月15日,部隊行至東固附近的六渡坳時,突然三架敵機從山後竄了出來,黃公略指揮先頭部隊立即躲進樹林隱蔽。這時,一位參謀跑到黃公略隱蔽的地方說:「報告軍長,七師還在路上行進。」
黃公略著急地說:「快通知他們就地隱蔽。」
參謀說:「他們走在大道上,兩旁都是水田沒有蔽護物。」
「那必須把敵機全部吸引到這裡來,讓七師有時間隱蔽!」
黃公略從隱蔽處跳出來,大喝一聲:「所有機槍手聽我命令,向敵機射擊。」
剎那間,三架敵機聞聲沖向六渡坳,瘋狂掃射。
「打,狠狠地打!」黃公略奪過一個戰士的步槍,對著敵機射擊。行進間的紅七師聽到後面地空交火的密集槍聲,知道敵機正在後面轟炸,便迅速衝過開闊地帶,向兩邊山林奔去。
紅七師部隊脫險了。但在與敵機對射中,3顆子彈從黃公略右腋下穿過,頓時血流如注。黃公略受傷後立即被抬往駐興國方山的紅軍後方醫院進行搶救,終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於當晚7時犧牲。這一年,黃公略年僅33歲。
噩耗傳來,中央蘇區的軍民同聲悲慟,毛澤東、朱德淚如雨下。朱德痛惜地說:「我們有名的一個軍長黃公略,被飛機擊死。黃同志是智勇雙全的人才,是我們頂大的損失」。
1931年9月16日,興國縣鼎龍水頭庄草坪上萬人肅穆默立,一片沉寂。紅軍官兵和老百姓臂纏黑紗、胸戴白花,會場上高掛著毛澤東親自揮毫潑墨,為黃公略追悼大會撰寫的輓聯:
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如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落;
革命戰爭有功,游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後世繼君來。


※林彪向毛主席獻計,可惜未被採納
※左權犧牲後林彪為何難過感嘆:左權要是不去蘇聯就好了
TAG:古今智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