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三個真實案例告訴你:降壓藥這麼吃,血壓只會「一路走高」

三個真實案例告訴你:降壓藥這麼吃,血壓只會「一路走高」

有數據顯示,在我國幾乎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不同程度的受到高血壓的困擾,降壓藥成為了許多家庭中必備藥物,但可惜的是,降壓藥雖然在服用,但真正把血壓控制良好的比例不到一成。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病科副主任醫師薛進平介紹,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在於患者改變醫囑,藥物服用按照自己的感覺走,甚至私自改用其他降壓藥等等,一問理由,常常是「別人用了那個葯降壓效果特別好」、「這個葯又便宜副作用又小」「都沒事了,幹嘛還吃藥。」

對此,專家表示,年紀大,高血壓嚴重的患者必須長期、終身服用藥物,因為它目的並非單純的降壓,主要是保護其它的臟器因持續高血壓受到慢性損壞,誘發卒中、心肌梗死的發生幾率,因此,千萬別把降壓藥當成「家常便藥」,想換就換,想停就停。

誤區一:不想吃降壓藥,吃了就停不下來了!

人到中年的王先生,在年中的體檢時發生自己患上了高血壓,由於平時並沒有任何的不適,加上網路上流傳的許多關於飲食、運動控制血壓的「秘方」,讓家人、醫生怎麼勸都不願意服用降壓藥。

直到最近,因為頭痛、頭暈、心悸嚴重,被家人送到了醫院,才血壓已經高達200/101mmHg,並且出現了嚴重的心衰,王先生這才後悔莫及……

專家表示,有些高血壓患者患病後可以表現為頭痛、頭暈、心悸、肢體麻木、耳鳴、嘔吐等,但也有很多患者在早期沒有任何癥狀表現,僅在體檢或偶然測血壓時才發現自己血壓偏高。

癥狀表現少,並不代表高血壓沒有危害,長期的高血壓將對心、腦、腎、眼睛等器官造成慢性損害,最終導致心衰、腦出血、腎衰竭、失明等「個個要命」的疾病。

除了少數繼發性的高血壓有明確的病因外,一旦去除病因,患者不再有高血壓,不需長期服藥,常見的原發性的高血壓還沒有辦法從根源上徹底治癒,因此,需要終身服藥,在配合飲食、運動等生活干預手段,減少藥物量,進行長期控制。

誤區二:服藥跟著「感覺走」

家住汕頭的張先生比較肥胖,早在6年前就發現自己患有高血壓,血壓最高時曾飆到200/102mmHg,平時也沒有按照醫囑定時定量服藥,血壓升高了就吃,血壓不高了就不吃,導致血壓經常波動。

就在今天,突然感覺到胸背部出現劇烈的疼痛,全身冒冷汗,家人看到他情況危急立即送到醫院救治,一查發生為「主動脈夾層」,隨時可能出現主動脈破裂大出血,需立即開刀手術。

這種典型的「按感覺走」吃藥的高血壓患者,最易導致血壓波動,風險指數更高,專家表示,血壓並不是整日一成不變的,一般血壓波動的兩個高峰值為早上的6-10點和下午的4-8點,入睡前血壓會自然下降到正常的80%左右。

因此,並不是任何時候吃降壓藥都有效,也不是任何時間測血壓值都正確,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根據生物鐘控制血壓最為重要,服藥時間也應該為上午7時和下午2時最合適。

否則在該降壓的峰值時候沒有降,在不該降的時候卻降的太低,巨大的血壓波動最容易對血管和器官帶來巨大的考驗,尤其是像張先生一樣,動脈已經出現損害的患者,稍有不慎,就會有血管破裂的可能。

誤區三:忘記服藥,再加量補上

高血壓患者李阿姨,一直以來聽從醫囑,規律的服用硝苯地平控釋片,每天1次,每次1片,血壓一直控制良好。

昨天傍晚時,李阿姨感覺自己有頭暈,一測血壓為160/110 mmHg,為了能控制血壓,雖然早上已經吃過葯了,但李阿姨還是自行決定加服一片拜新同,怕起效慢,還把藥片碾碎了在服用。

到晚上9點時,李阿姨測血壓發現,依然維持在160/110 mmHg上,擔心沒控制住,自己有碾碎了一片葯吃,半個小時候,李阿姨開始出現噁心、頭暈、意識模糊,趕緊送到醫院搶救,發現為心源性休克,問題出在了降壓藥上。

生活中,尤其是老年高血壓患者,常常會忘記服藥,等記起時,覺得要加量來彌補之前的錯誤,但是這種做法風險極大,反而吃了過量的藥物後,會引起血壓的不平穩。

專家表示,正確的做法是,發現後補服或第二天服藥應該均按照之前的量服用,不用刻意加量,如果按之前的量服用後血壓無改善,則儘快就醫,而並非盲目加藥處理。

降壓藥的使用隨著越來越多的藥物出現,副作用已經越來越小,而且良好的控制血壓帶來的收益比血壓波動帶來的副作用重要的多。

擔心降壓藥的副作用,或私自選擇更為昂貴、便宜的藥物,無異於「捨本逐末」,得不償失。對於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夠通過藥物的調整,加上合理的飲食、運動方案,而使自己的血壓長期控制在穩定的範圍內,長期與慢性疾病相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9腫瘤 的精彩文章:

幽門螺桿菌也是胃癌「前奏」!不過這3件事是它的天敵
這幾個習慣是胃病的「導火索」!越早改越好

TAG:39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