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私德和公德:家校共育的選擇

私德和公德:家校共育的選擇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從什麼時候,在哪兒開始立德,立什麼樣的德,以何種方式立?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要回答的問題。

一、獨善其身與相善其群

家庭是一個私人領域,學校是一個公共領域,在這兩個領域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是要做出區別的。私德與公德是兩個不同概念,1902年到1906年,梁啟超用了4年的時間,寫了《新民說》,書中收錄了20篇文章。他在此書中最早談的是公德,然後又談及私德。他認為中國人關於私德談得很多,但是公德談得太少,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家談一身之德、一家之德、一族之德,還有一天下之德。但是很少談一國民之德,他重視公德,實際上強調的是公民道德。他對私德的界定是「獨善其身」,對公德的理解是「相善其群」。

梁啟超富有真知灼見的觀點對我們現在仍有啟發。他說私德是人們在社會私人生活中遵守的基本道德,包括怎麼去做人,如何自律以及自我約束,還有在家庭生活中怎麼樣去承擔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回答了家庭生活應該堅守的德行。我個人認為,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最應該強調的三個品質是自律、利他、向善。

公德是公民在開展社會交往、公共生活過程中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公共生活領域,也涵蓋教育自身,具有公共性的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社會公德,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雖然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但是也具有公德的意蘊。

私德和公德實際上是相互影響的,無論在中小學德育,還是家庭的德教中,我們既要看到這二者的區別,更要看到二者之間的相通相融。梁啟超在論述公德私德時,也提到私德培育要為公德培養打下一個基礎,公德培養要鞏固私德的養成,要實現二者更好的融合。

二、家庭德教與學校德育

兒童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分別接受著教育,在剛剛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和做人教育。對於廣大家長來講,首先要有德教的意識,中國人習慣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實際上說的就是孩子早期所形成的好習慣和好品行對於人生的影響。其次,要理解德教的內容,日本學者福澤諭吉認為凡屬於內心活動的,如篤實、純潔、謙遜、嚴肅等叫做私德。《公民道德實施綱要》中提出了家庭美德,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都屬於德教的範疇。最後,還要掌握德教的原則和方法,梁啟超在《新民說》中談到了私德培養有「正本」、「慎獨」和「謹小」三種方式。「正本」就是要明確道德教育的方向;「慎獨」是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要學會自律;「謹小」即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把小事情做好,積跬步致千里。

學校德育既包括私德教育,也包括公德教育。2017年,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不僅提出了中小學校的德育內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還提出了學校德育實施的途徑和方法,就是堅持協同配合,要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引導家庭、社會增強育人責任意識,提高對學生道德發展、成長成人的重視程度和參與度,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調一致的育人合力。

三、立德樹人與多維一體

圍繞立德樹人建立的家庭教育理論框架,我們應該是從文化、歷史、社會和心理等諸多方面去思考,應該在融合視域中思考理論構建。古代中國和西方的一些學者,都有一個共識:德是人性本身。孔子提出「修德」,孟子闡釋「盡心」,朱熹認同「居敬」,王陽明告訴大家要「致良知」,實際上都是在人性層面思考德性。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提到「城邦之外無道德」,也把德看成是一個群體生活共同遵守的準則。家庭雖然是私人領域,但也是一個血緣社群,有群體生活就應該有道德堅守。

西方有兩種道德教育的傳統對我們今天影響非常大,一個是亞里士多德開創的「品格-習慣」教育模式,要告訴孩子美德是什麼,還有在實踐中怎麼做;二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傳統,就是理性的思辨教育模式,可以先不告訴孩子什麼是道德,但是要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理解什麼是道德,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現在科爾伯格在發展心理學上提出的道德兩難判斷,所延續的正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這種傳統。我認為,在當前的道德教育實踐中,兩種傳統都要繼承,道德教育首先要解決的是認知問題,需要有一個基本價值判斷,並以此為基礎進行選擇,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正本」。

我們現在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實際上是要整合多維度的研究成果,同時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平台打通,讓它們融合起來。就是以兒童發展為中心,要保證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影響的一致性。美國學者愛潑斯坦提出了重疊影響域的理論,他認為家庭、學校、社會不斷地給孩子提供正向的積極影響,最終能夠促進孩子形成好的人格和人性。

多維一體的道德教育是回歸生活的德育,要把為人處事和社會準則放在一起,把明辨事理和身體力行結合在一起。同時要警惕道德的虛無主義。現在中國家庭中有一大批「無私」的父母,兢兢業業、歷盡千辛萬苦養了一大批極度自私的孩子。對此我們一定要警醒。學校也要提高廣大教師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勝任力,這樣才能給家庭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指導和服務。

家庭、學校和社會一起承擔共育的責任仍面臨巨大的挑戰,實際上全社會都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康麗穎 本文為作者在2018年9月15日召開的「教育部關工委家庭教育中心揭牌儀式暨家庭教育交流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已授權在中國教育新聞網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如何讓校外培訓真正「退燒」?
37名學生的集體「假條」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