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國攝影師拍攝的上色彩照 還原日益衰敗的清末社會

美國攝影師拍攝的上色彩照 還原日益衰敗的清末社會

清朝末年北京城樓下的駱駝商隊。美國攝影師雷尼諾恩(C.E.Lemunyon)拍攝了數百張清朝末年(1906年-1912年之間)北京及周邊的照片,記錄了當時北京的人文社會景觀。

北京街頭的理髮攤兒。英文文獻顯示,雷尼諾恩於1860年7月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安大略縣曼徹斯特中心,1902年起在香港做攝影師,1906年4月抵達北京,在哈德門大街開設了一家照相館。

街頭的留聲機,這在那個年代絕對是新鮮玩意兒。雷尼諾恩是一個多產的攝影師,為老北京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現在看來具有不可低估的歷史價值。但是,他的經營活動一直很失敗,以至於資不抵債,最終於1929年在北京因貧病交加去世。

兒童在街頭小攤兒上買花生。跟同時代的攝影師相比,雷尼諾恩鍾情於對照片進行手工上色,這也成為他的一項絕活。本文選取的就是他的上色彩照,儘管有些色彩明顯失真,小編仍然相信它們比黑白照片更能真實地再現清末北京的社會面貌。

北京街頭等著攬活兒的男子,他們身後的牆上貼著《京津時報》的廣告。

北京街頭的滿族婦女,其中一位手中拿著長長的糖葫蘆,這要一家人才能吃完吧?

雷尼諾恩拍攝這些照片時,正處於光緒末年和宣統年間,當時的清朝日暮途窮,一天一天地衰敗下去。雖然說慈禧太后發起了「十年新政」,但是很難說這些新政是延長了朝廷的壽命還是加速了滅亡。

北京街頭的馱轎。知識分子比較關心國家走向,議論議論時政,參與一下什麼時候立憲、怎麼立憲的爭論,而對於廣大的普通百姓而言,他們整天要為自己的生計發愁,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參與到公共事務中去。

北京郊區玩耍的兒童。從這些照片中不難看出清末的社會狀態:貧窮落後,人們的精神面貌跟100年前、200年前相比,不會有多大的改變。雖說北京城裡有了火車、電報等現代化的設置,但總體上還是農業社會的底色。

北京附近的長城(八達嶺?)。那時候長城兩邊的山體光禿禿的,不像現在看上去鬱鬱蔥蔥,可能是清末不注重植樹造林的緣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老照片: 慈禧太后統治末期社會面貌 不止是落後
悲壯場景: 中國勞工登船赴歐參加一戰 2萬人埋骨異域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