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秉衡該不該背鍋?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秉衡該不該背鍋?

原標題: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秉衡該不該背鍋?



李秉衡(1830-1900)

威海陸路失守後,北洋艦隊依託劉公島等島嶼作最後的抵抗,形勢危急。當此之際,時任山東巡撫李秉衡對援救北洋艦隊採取了什麼態度呢?


以往有人曾認為,李秉衡對北洋艦隊的存亡是不聞不問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李秉衡認為,要援救北洋艦隊,必須反攻威海,但威海戰鬥的失利已經表明,僅憑現有兵力,自守尚且不足,唯有厚集援兵,方可實行反攻,「圖救劉公島於萬一」。


因此,李秉衡把催調援兵看作是準備反攻威海的頭等大事。

當時,在李秉衡的懇請下,清廷已准調總兵丁槐、陳鳳樓、李占椿、萬本華、張國林等部共二十五營赴援山東。這曾使李秉衡感到振奮,認為「如威能二十日無事,添此兵力當可挫賊」。


為使各路援軍早日抵達前線,李秉衡盡了最大的努力。他發給各路援軍統領的電報多如雪片,不僅屢屢催問行期,而且一再請求他們務必取捷徑開進,以期速達。他還向省內有關司、道、府,縣下達各種保障援軍順利開進的任務,並與遭運總督、清江轉運局、天津東征糧台等保持電訊聯繫,凡援軍所需之軍械、糧餉、車輛、夫役、柴草、麩料等無不一一過問,預為籌辦。


對於調集援軍一事,李秉衡催求之急,籌劃之細,已是到了唇焦舌敝、苦心竭慮的程度。這正反映了他欲速集援兵反攻威海,以解救北洋艦隊的迫切心情。


李秉衡在催援的同時,還擬定了分路反攻威海的計劃。其大略為:


以丁槐部援軍、綏鞏軍散勇所編三營及東軍一部「為沿海北路進攻威海之師」;

以陳鳳樓、李占椿、萬本華、張國林等部援軍及東軍孫萬林部,「為中路進攻威海之師」;


以奉旨回援山東之章高元部二營,新募之李定明、楊昌魁兩部、分防膠州及萊、濰間海口,在南路相機策應」。


這一計劃表明,李秉衡的催援反攻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決心將其付諸實行的。


有人認為,李秉衡在威海陸路失守後,提出為固省城門戶而移駐萊州,乃是置北洋艦隊的命運於不顧,為自己逃跑製造借口。這種指責是缺乏根據的。


實際上早在威海失守之前,李秉衡已於1月23日的電奏中向清廷報告了當時省城門戶空虛的情況。他認為:「萊、濰、黃縣一帶為登、煙後路,即為省城門戶」,現在「虛無一營」,「省城門戶洞開,毫無屏蔽」,對此種情形表示擔憂。

及至日軍攻佔威海後,又攻佔文登,構成了西趨海陽、萊西,深入山東腹地的威脅。李秉衡鑒於此種威脅,移駐萊州進行布置,是合情合理的。儘管後來日軍未再西進,但當時李秉衡作為職任封疆的山東巡撫為省城及腹地安危而預之為備,實屬職責所在,顯然並非是為逃跑而製造借口。


後來李秉衡雖移駐萊州,但仍堅持催援反攻威海的方針,並為此擬定了分路反攻計劃,可見其移駐萊州與反攻威海以解救北洋艦隊之間並無矛盾。


北洋艦隊的覆滅,不是由於李秉衡的移駐萊州,而是由於待援不至,對此真正應負責任的是清政府及李鴻章。


正當李秉衡極力催援的時候,清政府卻認為「威海既失,眴屆冰開,畿輔防務較東省尤為吃緊」,竟調丁槐部改赴天津,後又允李鴻章所請,調陳鳳樓部北上直隸。

丁槐部雖經李秉衡力爭仍留山東,但陳鳳樓部卻終被調走。由於陳鳳樓部系馬隊,行進較速,李秉衡對該部迅速赴援劉公島曾寄於很大希望。他在被迫同意調走該部的同時,仍致電陳鳳樓,向陳轉達丁汝昌求援的信函,並提出「如公能即日拔隊往救島艦,弟當電奏乞留。」希冀對援救北洋艦隊作最後的努力,但這一努力仍歸於無效:


此時其餘各路援軍亦遲遲不進,使北洋艦隊終因堅守待援不果而慘遭殲滅。事後,李秉衡曾表其憤懣之情說:


「援軍僅丁(槐)二營到省,催兩日無東來耗。又三營勤諸城,即滋事戕營官。李(占椿)、萬(本華)、張(國林)三軍入東境,遲遲不前。陳鳳樓到濰,傅相電止,奏調回直,奈何?島艦無兵救,真堪傷痛。


清政府失敗主義的戰爭指導和清軍的腐敗,使季秉衡為援救北徉艦隊而反攻威海的計劃終成畫餅。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山東社會科學》,1992年10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明談民國 的精彩文章:

民國教授傅斯年
打金門,還是打大陳? 一波三折的作戰方案

TAG:小明談民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