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太虛大師18句經典語錄,句句發人深省,看了終身受益!

太虛大師18句經典語錄,句句發人深省,看了終身受益!

太虛,法名唯心,字太虛,號華子、悲華、雪山老僧、縉雲老人,俗姓張,乳名淦森,學名沛林,生於清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圓寂於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生於浙江海寧長安鎮,近代著名高僧。

1. 人道為罪福、聖凡戶樞。——太虛大師《優婆塞戒經講錄》

2. 品凡能犧牲自己利益人群的都是布施。——太虛大師

3. 佛法救世主要之修行,必先之以勇犧牲也。——太虛大師

4. 以全宇宙為自體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太虛大師《佛陀學綱》

5. 非契真理,則失佛學之體;非協時機,則失佛學之用。——太虛大師

6. 忍辱決非是卑怯無力的含垢忍怨,是以一種極大的力量來忍受一切。——太虛大師

7. 把人的本性實現出來,從人生體現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義。——太虛大師《佛陀學綱》

8. 品人類本來以為有我、你、他,若從其大同言之,即可視同一體而相愛了。——太虛大師《心理建設》

9. 雖佛亦不能超越及改變於因果律,然若了知於因果律,則能創造善業,合集善緣,生於善果。——太虛大師《真現實論》

10. 時至今日,則須依於全般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世界人類時機,更抉擇以前各時域佛法中之精要,綜合而整理之。——太虛大師《人生佛教》

11. 吾人學佛,須從吾人能實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習,盡吾人的能力,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太虛大師《行為主義之佛乘》

12. 佛法中所謂修行,本來不是單指念佛、修禪為修行;菩薩萬行,是要建設於眾生的一切事業——社會實際生活之上的。——太虛大師《中國現時學僧應取之態度》

13. 今後之中國民族心理,其將吸收東西兩半球、古今五千年各種民族之文化,陶鑄為中國民族新心理,以為創造世界文化之發軔。——太虛大師《中國近代之民族生活》

14. 禪定,則耽受禪味為凡外,住著寂靜為小乘;而大乘禪定,則在增加日常各種辦佛法事的能力,使之堅忍與有鎮定的功夫。——太虛大師《中國現時學僧應取之態度》

15. 薩所持之戒,於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外,更增一饒益有情戒;即一舉手一投足之動機,悉以利群為前提;若不然者,則犯戒。——太虛大師《中國現時學僧應取之態度》

16. 佛法全體之正信為何?則信有已成無上正遍覺者;信必有無上正遍覺所用宇宙萬有之真理,及有能得無上正遍覺者之種種方法。——太虛大師《怎樣建設現代中國的文化》

17. 禪定的原義,是在學習菩薩道的人,應須將自己散漫紛亂被環境所擾亂、所搖動,不能控制的心境,用禪定的方法使其專註一境,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者即是。——太虛大師《菩薩學處講要》

18. 實則能將平常人愛身愛家之心推之一鄉一國,即菩提心;但此心仍是自我之貪痴所起,有所愛執心則不平,不平則不能安然,如能將此心開放至無際,盡虛空眾生界皆等於一家一鄉,即是大悲菩提心矣。——太虛大師《四十二章經講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素佛堂 的精彩文章:

《易經》最重要的四句話,讀懂足以改變一生!
老祖宗的10句經典老話,道盡處世智慧

TAG:素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