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巧算恆星的體溫和體重

巧算恆星的體溫和體重

恆星大多是些龐然大物,而且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測量它們的溫度和質量不像測量我們人體這樣容易,肯定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

測量恆星的體溫

我們所說的恆星的體溫指的是它們的表面溫度,這算是恆星的各種屬性中相對比較容易測量的一個。

恆星是熾熱的氣體球,就像紅熱的鐵塊或是白熾燈的燈絲一樣,會由於熱而發光。這種熱輻射包含著幾乎所有波長的光,如果用稜鏡把不同波長的光分開,顯示出的是一條連續的光譜——紅、橙、黃、綠、青、藍、紫,以及紅外線、紫外線等。在熱輻射中,不同波長的光所佔的比例是不一樣的,總有一種顏色的光能量最強。發光物體的溫度越高,佔據能量峰值的光的波長就越短,物體整體上的顏色也就更偏藍一些;反過來物體溫度低的話,顏色就偏紅。所以,根據恆星的發光顏色,我們就可以推斷出它們的溫度。

當然,恆星的顏色不能靠人的感覺來定,天文學家自有一套量化的方法。他們用只讓特定波長的光通過的濾光片來過濾星光,測量這些波長的光的強度。根據幾種光強度的比值,就可以判斷恆星的顏色,進而推測出其溫度。

有時不方便直接測量恆星發光的強度,所以難以通過顏色來推斷恆星的溫度。這時天文學家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利用光譜。

前面已經提到過,把恆星發出的不同波長的光用稜鏡或其他光學儀器分開,就會得到一條光譜。恆星熱輻射的光譜是由所有波長的光組成的連續譜。而當光穿越恆星的大氣時,恆星中的氫、氦等原子的核外電子會吸收某些波長的光,跳到更高能量的能級上去。電子不同能級間能量差是固定的,所以吸收的光也是特定波長的幾種,這樣就會在連續的光譜上留下一些位置固定的暗線,叫做吸收線。

在不同溫度的恆星中,原子中電子所處的能級狀態是不同的,所以它們的光譜中的吸收線是不一樣的。以氫原子為例,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電子第一和第二個能級之間差距比較大,只有吸收紫外波段的光子,電子才能從最低的能級跳到第二個能級。如果氫原子吸收可見光的光子,肯定是從第二個能級繼續往上跳才行。一個溫度較低的恆星發出的光子能量較低,外層大氣中氫原子的電子基本都在最低的能級上。這些電子不能吸收恆星發出的可見光,所以我們觀測到的該恆星的光譜中,可見光波段看不到氫元素的吸收線。

溫度較高的恆星情況就不一樣了,由於恆星會發出一些高能光子,外層大氣中的一部分氫原子就會有電子處於較高的能級,這些電子會吸收可見光,跳到更高的能級上去。恆星的光譜中就可以在可見光波段看到氫的吸收線。

而溫度特別高的恆星會輻射出大量的高能光子,把外層大氣中的氫原子完全電離了,沒了電子,自然也不能吸收光了。所以這些恆星的光譜同樣沒有氫的吸收線。總而言之,只有溫度適中的恆星,光譜中在可見光波段才有氫的吸收線,這個溫度大概是1萬攝氏度。

和氫的情況類似,其他元素的吸收線也會隨著恆星溫度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例如,只有溫度極高的恆星,光譜中才有氦的吸收線。而鈣等金屬元素的吸收線則在溫度較低的恆星的光譜中才能找到。所以,只要觀測恆星的光譜,分析它有哪些譜線,就可以確定恆星的溫度了。

測量恆星的體重

跟溫度相比,恆星的質量就不那麼容易測量了。要得到恆星的質量,一般從它們的引力效應入手,畢竟恆星的引力是由它們的質量決定的。

對於太陽,我們可以根據各個行星的公轉情況來計算出它的質量。而其他恆星距離我們過於遙遠,幾乎沒辦法觀測到它們的行星,只有在兩顆恆星組成的雙星系統中,通過研究它們的軌道運動,天文學家才有辦法考察恆星的引力以及質量。

雙星系統由於到我們的距離不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比較近,用望遠鏡觀測可以分辨出兩顆恆星;另一種雙星距離我們很遠,即使是強大的望遠鏡也不能把兩顆星分辨開來,看上去就像一顆單獨的恆星。不過由於兩顆星在繞著兩者的質心轉動,所以相對於我們有著不同的運動速度。這樣,由於物理學上的多普勒效應,朝向我們運動的恆星發出的光波長會變短,而遠離我們的星發出的光波長會變長,兩顆星的光譜就會錯開,暴露出它們的真實身份,這類雙星就叫做分光雙星。

對於可以分辨的雙星,我們可以追蹤它們在天空上的位置,從而把軌道橢圓完整地描繪出來,並測量出它們繞質心運動的周期。根據橢圓軌道的半長軸和運動周期,就可以用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兩顆恆星質量之和。根據兩顆恆星的軌道還可以找到它們質心的位置,這樣就可以得出兩顆恆星的質量之比恰好反比於它們到質心的距離,這樣就可以計算出兩顆恆星各自的質量了。當然,這種方法對於觀測精度的要求很高。

對於不能直接分辨的分光雙星,上面的方法顯然是不行的。不過我們可以觀測兩顆恆星的光譜,根據多普勒效應得出它們沿著我們視線方向的運動速度。這個速度就是恆星軌道速度在視線方向上的分量。如果知道恆星軌道速度的變化情況,加上軌道運動的周期,也可以計算出兩顆恆星的質量。問題就是,我們需要知道恆星軌道平面和我們視線的夾角,才能根據視向速度得出恆星的運動速度。這個角度一般是難以確定,所以往往只能算出恆星質量的下限。

不過幸運的是,有些雙星系統的兩顆星在圍繞質心轉動的過程中會相互遮掩,導致亮度發生變化,它們被叫做「食變雙星」。食變雙星的軌道平面和我們視線方向的夾角很小,就是說我們恰好是從側面看這個雙星系統的。對於這樣的雙星,天文學家可以根據遮掩時的亮度變化,精確地計算出軌道平面和我們視線的夾角,從而確定恆星運動速度,並進一步計算出恆星的質量。這種方法得出的恆星質量也是最精確的。

現在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許多太陽系外的行星,在測量了這些行星圍繞的恆星質量後,結合行星的公轉情況,可以很容易得到行星的質量,本文就不詳述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從猿到人如何進化,讓基因告訴你
另類生命由「硼」構成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