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們和馬雲一樣大權在握,為何最後卻選擇激流勇退?

他們和馬雲一樣大權在握,為何最後卻選擇激流勇退?

原標題:他們和馬雲一樣大權在握,為何最後卻選擇激流勇退?



———— / 你先聽我說/ ————


「一無所有王健林,不知妻美劉強東,悔創阿里馬雲…」曾經我們被這些CEO大佬的「段子」逗得前仰後合,9月10日,卻目瞪口呆的接到了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宣布卸任的消息,後悔創建阿里的馬雲「爸爸」居然真的要拋棄他的「兒子」啦?然而無論事件如何發酵,伴隨著阿里股價下跌的,也就只有吃瓜群眾的一片唏噓聲了。縱觀整個歷史,古代臣子卸任多數出於被動。歷代君王在創業時能不拘一格用人才,一旦功成名就後多半會「卸磨殺驢」,歷史上開國功臣最終結局也大都以悲劇收場。所以和馬雲一樣能夠功成身退的還真不多,今天看鑒君就來數一數那些有幸善終的名臣良將。


范蠡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少年有志,步入仕途之後幫助越王勾踐成功滅掉吳國,此後他寫信給勾踐的另一位智囊文仲,勸誡他:「蜚fēi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長得頸長鷹嘴,這種面相的人只能共患難卻不能共享樂,你最好儘快離開他。


遺憾的是,文仲未曾遵從范蠡的建議,最終被勾踐所殺。范蠡憑藉其敏銳的判斷力遠離了政治漩渦,自此逍遙於江湖。後來又憑藉卓越的經商頭腦開始了第二次創業,積累了巨大財富。所以李斯說他「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說他「佯狂倜儻負俗」,其實也就是說范蠡這個人整天裝瘋賣傻,其實絕頂聰明,但是又很洒脫,與一般世俗中人不一樣。


西漢的名臣張良同樣深諳此道,據史料記載,張良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行事風格飄忽不定,喜好與俠客、精怪、神仙等打交道,身上有股「閑雲野鶴」的氣質。這就與當時很多風雲人物有所不同,要知道古時候將士謀臣最高的人生理想就是建功立業。縱觀張良的一生,他曾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令漢軍得以脫困,為劉邦與項羽爭天下打下根基;又在鴻門宴前拉攏了項梁,劉邦的性命得以保住;還曾多次為劉邦挽回軍心;後來又為劉邦確立了太子,避免了奪嗣的危機……諸多功勞歷歷在目,可以說張良為西漢王朝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功成名就之後,這位開國功勛激流勇退,從此稱病不上朝,逐漸退出官場,得以明哲保身。最初,張良也曾勸告韓信功成身退,韓信不聽勸告,直到人頭落地之前才悟透張良的苦心。司馬遷總結張良功績時說:「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簡短几句話高度概括了張良獨特的行事風格,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績,巧妙化解一切困難,憑藉高超的智慧遊走於塵世,留給後人一個超然的背影。


大詩人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宋神宗派親信去暗中觀察他,試圖探究蘇東坡是不是為一己之私反對變法。誰知即使身處牢獄,蘇東坡依然吃好喝好,一覺睡到大中午,一派怡然自得的樣子。宋神宗就此對他放下戒心,留了蘇東坡的性命,只是將其一貶再貶,也正因此,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他的諸多優秀作品。


所以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一書中評價道:「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一個皇帝的秘書,一個酒仙,一個心腸慈悲的法官,一個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一個月夜的漫步者,一個詩人,一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或許生活中我們也可以效仿蘇東坡這份豁達,知足常樂,心懷善意,於困難中淬鍊出堅韌。


位極人臣之後多數人都明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深諳歷史的他們也懂得「前車之鑒,後事之師」的古訓,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多數功臣不願選擇功成身退呢?或許因為錢財,退出朝野之後收入大打折扣,不能再享受聲色犬馬、揮金如土的生活;或許因為權勢,人走茶涼,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或許因為抱負,總想著還能更進一步……



但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無論是一個企業,抑或一個國家,都需要不斷注入新鮮力量,需要源源不斷地湧入人才,方可更上一層樓。曾打下江山、創造輝煌的老一輩人理應在合適的機緣下功成身退,留給後人更多創造空間,以開闢新天地,正所謂「功成,名就,身退,天之道也」。

INTERACTION




你知道哪些權臣名將的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鑒 的精彩文章:

「擒賊擒王」是個好計策,但不認識敵方的王該怎麼辦呢?
古人為何偏愛硬質的玉枕、瓷枕?他們睡著不累嗎?

TAG:看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