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月亮的時候,我們看見了什麼?
看歷史看世界
編
者按
一直以來月亮都是人類的引導者。而對於中國人,「十五的月亮」是一面擱在歷史深處的鏡子,讓我們這群黑頭髮黑眼睛的人照見了自己是誰,從哪裡來,「這一天」往哪裡去。
於是,我們萌發了寫月亮的想法。當月亮的時候,想和她招呼一聲:你好,月亮!為什麼每一次你「亮」的時候,都是中國覺醒的時候?
此文為《看歷史》原創內容,版權歸看歷史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我們來看看過去這一年,人們拍到的超級月亮。
一架飛機在美國喬治亞州超級月亮前穿過
在法國南部的馬賽上空,三隻飛鳥從月亮上飛過
在華盛頓上空,一顆紅色的超級月亮冉冉升起
一輪只有「超級」作為前綴,
卻沒了詩意的月亮
今年最圓的一輪月亮不是中秋,而是:1月31日的月亮。傍晚17時55分,從東方冉冉上升。根據測算,經過4個小時的運行將到達近地點,22時58分,與地球和太陽排成近似一條直線,那一刻出現了今年的最大一輪滿月,也是152年來最大的一輪滿月。
對於這輪月亮,當時幾乎所有的媒體都以「超級月亮」為題進行報道。
為什麼叫「超級月亮」?對此,百度一秒鐘之內就可以彈出34,213條結果。「超級月亮」的說法始見於1979年,為美國著名占星家理查德·諾艾爾所定義。這是天文學意義上的近點朔望月。
如此天文奇觀,卻讓人有些失落。作為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天象之一,百年難見的最大最亮最圓的這一輪月亮,不過就只是一輪只有「超級」作為前綴而沒有了詩意的月亮。
為什麼會出現「超級月亮」?根據天文學解釋,是由於月亮在一個橢圓軌道上繞著地球公轉,因此它與地球的距離每個月都大約在35.4萬公里和40.6萬公里之間運行,即運行到離地球最近的時候是低於或接近35.4萬公里,而最遠的時候則是40萬公里。
根據計算,月亮平均27.32天有1次距離地球最近,每經歷14次的圓缺就能夠達到一次最大、最圓的狀態。從物理學上來說,一個物體的視大小和視亮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意味著在近地點的滿月會比平均的滿月大12%,也更亮。對理查德·諾勒命名的「超級月亮」,天文學家並不接受,他們依舊使用「近點朔望月」這個名詞。
近點,是指月球在軌道上最接近地球的點;朔望,是指當日、地、月三者對齊時的滿月或新月。中國農曆的一個月的長度就是根據「朔望月」來確定的。
當月「亮」的時候,
我們究竟看見了什麼?
清晨6時30分,這輪月亮將於西方隱隱沒落下去,然後我們又將會看見,那些隱沒在月光下的山川湖泊、煙花巷柳的城市再次清晰起來。
可是,當月「亮」的時候,我們究竟看見了什麼?
「月亮」的餘暉
你看見了嗎?
你還記得你第一次看到的月亮嗎?坦率的說,我不記得了。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今天最亮、最璀璨的是城市照明的燈光,而不是月光了!
每一個月圓之夜,推窗望去,即使像李白、蘇軾那樣推窗望去,可我們看到的今時月已不是古時月了,不是秦時月,不是李白的醉月,也不是蘇軾的一樽還酻江月,更不是西江月,楚關月,關山月,江樓月,梨花月、清溪月,臨江月,蒹葭月,鄜州月,峨眉山月,春江花月,大漠孤月,蘆溝曉月,
……
此時此刻即使你把全世界所有的窗戶都推開,也找不到這些「月亮」的餘暉了。
香港燈火輝煌的夜晚
早已不需要月亮照明
即使黑夜裡穿過隧道
也有化合物發光二極體——俗稱:
LED為我們照明
不過「推窗」這一動作卻提醒了我,讓我意識到,也許只有推開另一扇無形的「窗」,才能領略到另一種月光了。其實月亮的存在是一種昭示,是為了讓我們學會遺忘那些存在著的事物的存在。
今天即使月亮再大再圓、再亮,也不可能照「亮」什麼了,因為我們已有太多先進的技術手段來照亮想要照亮的區域。可是對於人類精神上大面積的陰暗心域來說,有時候唯有月光、北斗星光才能將其照亮。
借「月光」辨識
國家歷史和文明進程!
月「亮」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借著「月光」來辨識世界文明的進程和歷史發展的路徑!
月光下的中國
讓我們來回想一下,一幕幕發生在明月下的中國情景:
老子孔子的思想言論、鍾子期俞伯牙在皓月下拔動的箏弦、按月亮運行周期制訂的老黃曆、莊子枕月夢見的蝴蝶飛、蕭何月下追韓信、酒酣的曹操在月下取槊立於船頭慷慨而歌、唐杜陵書生韋固巧遇一位月下老人、白居易在潯陽江頭夜送客時忽然聽到水上琵琶聲、失意的張繼徘徊在月落烏啼霜滿天的楓橋上、李清照在宋詞的孤月下和羞走的樣子、朱元璋將「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夾帶在月餅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手中、瞎子阿炳在明月映照惠山泉時凄涼的二胡獨奏……
劉貫道的《夢蝶圖》,絹本,30*60cm
枕月夢蝶的莊周,坦胸仰卧石榻,鼾聲醉人
一對蝴蝶翩然而樂
蕭何月下追回韓信,並極力推薦給劉邦
才成就了後來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以及以少勝多、打敗趙國的背水之戰
朱元璋月餅起義後,推翻元朝
成為明朝第一代皇帝,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在民間流傳開來
如今這些月色都已變成了一種記憶永遠沉寂在圖書館的書架上。
今天,人類的歷史已走過一個個重要的時刻,數以百萬計的夜晚都流逝了,可我相信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東西會消亡,沒有任何一件東西不留下自己的影子,究竟有多少星光璀璨的時辰是值得我們記憶的,我想我知道答案了。
現在我回想著,我這一生中曾看過的月亮,拜月節浸在牂牁江里的月亮、六枝白果樹上的月亮和樹下的苗族布依族、武漢長江大橋上的月亮和橋下鳴笛而過的輪渡。
可記憶最深刻的是一次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尋著蟬鳴聲穿過樹林來到一個小池塘邊,我蹲下,一低頭便意外地發現了有一滴露珠里倒映的月亮在荷葉上,頓時讓我眼睛一亮,或許這是世界上最小的月亮了吧。這輪荷葉上的月亮閃爍著全是因為頭頂上月亮的存在,或許是為了照著那黑暗中不知螳螂在其後的蟬來飲露。
倒映在露珠里的月亮,
也算是「超級月亮」吧,
不過是超級小也格外亮。
一想到若沒有那一低頭或許永遠都不會看到,或許不經意的一抬腳、一陣疾風都會將其破滅,我意識到月亮這樣的存在並不是真的存在,即使破滅也不是月亮的破滅,可一定會是我們內心景緻的破滅。
一位唯心主義哲學家曾說:「當你不看月亮時,它是不存在的。」其實無論月球存在於38萬公里以外,還是僅存在於你我的想像中,它都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深刻地影響著地球和上面的人類。
透過月亮這面鏡子
打量自己、打量世界
「夜晚是人類第一件明知無益卻又無法迴避的事。」這是美國歷史學家羅傑?埃克齊在《黑夜史》的第一章寫下的第一句話。既然不可迴避,既然可以將黑夜作為歷史研究的課題,為什麼月亮不能呢?
於是,我們萌生了寫月亮的想法!
一直以來歷史學家們都忽略了從白晝到夜晚這一古老的過程,忽略了月亮的存在,特別是在近代以前,對於西方人來說,夜晚一直是無關緊要的未知領域,是人類生活被遺忘的另一半。盧梭在《愛彌兒(1762年)》中寫道:我生命有一半都在黑暗中」。
就像作者在書中所寫的「天黑以後……除了犯罪和巫術活動外,不會有任何其他事情發生。」可相比西方來說,整個東方的黑夜,尤其中國的黑夜故事則是不一樣的,是豐富精彩的。
天黑之後,舉頭望明月
是一項中國人全家歡聚的活動
中國人不僅發現了黑夜中月亮的美麗存在,而且更將「賞月」上升為一種最古老的、最大規模的群體性的審美活動,並由此孕育了極不平常的人類社會現象。
尤其是眾多的傳統節日中,竟有五個與月亮有關,能像中國人這樣把這麼多的節日放在月圓的日子,世界上應該是沒有這樣的民族了。
長城月色,邊關冷月
月色布達拉宮
月色中的灕江
「十五的月亮」「花好月圓」「春江花月夜」這些讓我們無限遐想的、美輪美奐的中國意境,這些柔軟的集體時光記憶,可堪稱是人類文明的另一種建構!這都是屈原、李白、杜甫、張繼、張若虛、蘇軾、范仲淹、李清照、李煜等用《靜夜思》、《水調歌頭·丙辰中秋》,《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念奴嬌·赤壁懷古》漸漸堆砌起來的!
這是一個偉大的文明建構,如果將其與長城、故宮、兵馬俑、都江堰等這類景觀相比,或許才算得上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奇觀。月亮,是一個囊括了數以億計的全球華人對現實思考、繼往開來的象徵,而且從來沒有辜負中國人對她的一片痴情,讓中國傳統文化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和繁榮。
是月亮,幫助我們戰勝了黑夜帶來的恐懼,一直在用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來提醒我們,用「團圓」「團聚」來維繫了一個個最基本的社會組織細胞——家庭,並且奠定了今天假日經濟興旺繁榮的堅實基礎。
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一個民族只有有那些關注天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個民族只是關心眼下腳下的事情,這個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如何評價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意志力,美國新黑格爾主義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羅伊斯是這樣解釋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意志力通常是指我們全部的精神生活,而正是這種精神生活在引導著我們行為的方方面面。」
衡量一個人或民族意志力最好的標準就是看在物質與精神的層面究竟越過了多少障礙。實際上人類的文明進程就是越過這些自然和精神障礙的過程。
因此我們可將人類的文明進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翻山越嶺」,這是最艱難的一步卻用了上千年的時間,可我們並沒有征服山。山,是聚集生命的地方。今天我們不過只是與山和解了,依山傍水而居,以山為界,用山分清了彼此,分辨了東西南北。
第二個階段是橫渡大洋,即進入了大航海時代,這一步是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主要是由歐洲人開闢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繞道非洲南端到達印度的新航線,是從第一次成功的環球航行開始的。
現在我們已進入了第三個階段,探索天空和宇宙,這一起點則是從登月行動開始的。
由此來說,「月亮」可以說是一種文明的終點,是美好的農耕文明的終點,但同時更是一個起點。
一直以來月亮都是人類的引導者。人類跟隨月亮的運轉來開展自己的生活,比如按照農曆(陰曆)來播種和收穫。可以說每一次月亮了的時候,都是中國覺醒的時候,不僅從「月亮」中參悟了陰陽的生存法則,還根據月的盈缺規律精心設計自己的生活,安排耕耘播種收穫的農事,調節人世間的悲歡離合,甚至婚喪嫁娶。
在秦時月、蒹葭月,鄜州月,峨眉山月,春江花月,大漠孤月下出現的一幕幕中國情景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決定性瞬間」,從神話、詩歌到奇妙的科學探索……
今天站在2018年這個節點上,透過這面鏡子,打量一下我們自己,打量一下世界。回溯歷史,我們似乎看到了人類是怎樣在夜色蒼穹中緩緩走來的,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們今日所在的中國,以及中國的未來。


※敦煌壁畫里的古人有多會玩?
※比大唐還要國力強盛的隋朝,是如何迅速崩潰的?
TAG: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