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今天你「泄密」了嗎?

今天你「泄密」了嗎?

哪些能說,哪些不能說,心裡得有桿秤。

李偉還沒從「險些失業」的驚嚇中緩過神來——他一度以為要被開除了。

李偉供職於一家上市技術公司,為了方便管理自己寫的代碼,他將公司高特權賬號的用戶名和密碼放到了一個項目託管平台上。這麼做的想法很簡單,他可以建立自己的代碼儲備,算是個人工作經驗的證明,卻沒想到這些代碼被公司安全部門「掃」了出來,李偉被通知到辦公室報道。

「嚴格來講,公司是不允許用其他平台來保存公司代碼的。」李偉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被辭退。

好在安全部門只是把李偉叫過去批評教育一番,要求他迅速刪除涉密數據,李偉這才知道原來自己並不是第一個犯這種錯誤的人。「事實上,安全部門每天都在掃描,然後通知涉事員工去刪東西。」回憶起這次無心之過,李偉說,「雖然公司沒有給很嚴厲的處罰,但我不敢再那樣做了。」

技術領域一直是職場泄密事件的高發區。今年6月,特斯拉起訴一名前員工,稱其盜取公司商業機密,還向第三方泄露了大量公司內部數據;今年7月,曾在蘋果汽車項目工作的張曉浪因涉嫌竊取商業機密遭到起訴,蘋果公司稱,張曉浪在職期間違規下載了蘋果自動駕駛汽車項目的一個資料庫,而離職後,張曉浪進入小鵬汽車工作。

除了電子數據泄密,餐飲配方的泄密也時有發生。今年8月,某電商平台上有大量商家出售印有「喜茶配方」「COCO奶茶內部機密」等字樣的文件,賣家都聲稱自己曾在這些連鎖奶茶店上班,因此知曉其配方。

這些有意而為的泄密自然要泄密者付出法律的代價,但在很多事件中,公司人其實並非有意泄露公司機密,只是缺乏保密意識。如今,朋友圈、微博已經成了我們日常分享自己工作和生活狀態的重要渠道,還有很多人喜歡在知乎、脈脈,甚至是個人公眾號上發表一些對行業、公司以及工作的看法。在這些信息交流的過程中,你可能無意間就泄露了公司的機密,而這種無意的泄露在如今發達的互聯網環境下很容易形成廣泛的傳播,帶來不小的影響。

「社交媒體越來越發達,大家對外發布信息的渠道和頻率變多了,難免會無意間泄露公司不想對外公開的信息,這也給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包括市場部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萬寶盛華集團(中國)市場及人力資源經理張文鼎說道。

什麼樣的內容算是商業秘密?張文鼎給出了一個通俗的解釋:「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道的,能夠為公司帶來利益,並且具有實用性,對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技術參數,福利體系和組織架構等也都屬於公司機密,也就是說,不光是公司內部的一些核心崗位人員,幾乎所有崗位的員工,都在一定程度上知曉公司的機密。

「比如說公司前台,儘管工作內容相對簡單,看似沒有掌握什麼公司機密,但如果ta不經意泄露公司在某段時間內快遞增多,或者泄露了客戶的地址信息,被競爭對手公司知道的話,也有可能給公司帶來非常重大的損失。」張文鼎說道。

員工泄密除了會給公司帶來經濟損失,還會損害企業的信譽和形象,員工本人除了面臨警告、罰款,甚至被開除,「泄密」也會成為其職業形象的一個污點,不利於今後的職業發展。那麼到底什麼樣的行為算是泄密?它的邊界在哪裡?對此,我們心裡得有根弦。

什麼是泄密?

「從法律角度上講,『機密泄露』是指,界定為『機密』的信息被不相干的第三人或公眾知曉,不管是通過什麼方式,故意還是無意。」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趙星海給出了明確的解釋。

商業秘密一般被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信息,包括生產配方、工藝流程、技術訣竅、設計圖紙等;另一類是經營信息,包括管理方法、產銷策略、客戶名單、貨源情報等。「此外,公司是可以自己定義公司機密的,並要求員工不得泄露公司明確規定的屬於機密的信息,」趙星海說道,「涉及較高規格的機密,公司還會在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的同時,一併簽署保密協議,進一步細化需要保密的信息範圍。」

通常來講,技術崗位和公司高層員工會掌握更多的公司機密,且由於信息的價值較高,這些人會遇到更多的「泄密誘惑」,但這並不意味著普通員工就不用擔心泄密的風險,除了和產品、業務相關的信息,還有一些公司內部的信息也被視為商業機密。

「比如薪資福利架構,它可以反映一個公司的生產經營情況,而且有的公司是花了好幾百萬,找專業諮詢公司設計的薪資福利架構,這是公司一個非常關鍵的信息。」張文鼎說道。此外,張文鼎還強調,像公司八卦這種涉及個人隱私的事情,員工也不應該對外宣揚。「從廣義上來說,任何崗位都應該注意這種泄密風險。」

你可能在這些場景下

「不小心」泄密了

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曬」工作

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產品的流行,使得人們可以更便捷、更全面地在網路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在「曬」工作的時候,難免存在言多必失的風險。比如,在朋友圈吐槽工作時不小心泄露了公司內部傳開的某個負面事件,或者私底下評價老闆的個人言行;又或是在工作環境拍照或拍視頻的時候,不經意拍到了不該「公之於眾」的畫面,這些都有可能被公司認為是某種機密的泄露。

求職或跳槽時

人在求職時,通常會急切地想了解一家目標公司的信息,比如人員架構、晉陞通道等,薪資也是大多數人關心的重點。「有的招聘網站,如果你想看某家公司的工資,或者行業的平均薪資,需要首先把自己在公司的職位、薪資、福利架構等信息輸入進去。」張文鼎說道。「很多員工會在這種情況下將公司的信息泄露出去。」

此外,在跳槽過程中,公司人很容易被問及前一份工作的離職原因,回答的時候難免會涉及前公司的運營模式、管理方式和薪資待遇,甚至是項目預算等財務數據。「有的人沒有很強的保密意識,會講一大通,或者是在離職的時候有情緒,因此說了一些前公司負面的東西,這個過程中也容易引發泄密。」張文鼎補充道。

在公開場合「談論」工作

自媒體平台的發展使得信息傳遞更加扁平化,所有人都可以在公開平台上各抒己見。

比如有些公司人在一些平台上看到有關公司及行業的討論,出於交流的心態加入探討,這就很容易在意見分享的過程中涉及公司內容。

也有人喜歡在內容平台上發布自己對公司、競爭對手公司的評價,有的員工會以實名方式發言,以證明自己所陳內容的真實性,有的人則索性選擇匿名。一方面,如果傳達的信息不真實,會讓網友曲解作者所在公司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即使作者是站在自己公司的立場上去詆毀競爭對手,也會對其所在企業的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除了線上,公司人在參加一些行業內的線下活動時,習慣將公司的名稱和職位當作自己的title,這樣外界很容易從其言行聯想到這家公司。根據張文鼎的介紹,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影響,在萬寶盛華內部,「要求所有合伙人外出參加演講之類的行業活動時,都要提前知會公司一聲,如果沒有提前告知,很容易因為自己的不當言論,對公司造成影響。」

泄密的後果是什麼?

泄密最直接的後果是給公司帶來經濟損失,以及品牌折損、競爭力下降、客戶流失等問題。如果泄密的是第三方公司,其客戶會對公司的信息保密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影響泄密公司在行業中的信譽。

造成泄密的員工,自然少不了要被追究相關責任,公司一般會根據泄密者的主觀意願以及泄密對公司造成的影響予以處理。

「如果產生的經濟和名譽損失比較容易挽回,或者對公司影響比較小,通常會以教育批評為主。」根據張文鼎的說法,公司內部的處罰一般會由人力資源部門介入處理,以口頭警告、紀律處分、罰款、降職為主要處理手段,較為嚴重者則面臨被辭退的可能。

如果員工泄露了勞動合同、保密協議上明確規定的內容,或者是主觀上故意泄露公司機密,那麼就很有可能涉及違法,一般由公司法務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門共同介入事件,並進行調查,最後依據員工守則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或者移交司法部門。

「泄密行為所要承擔的,不僅僅是民事責任,嚴重的還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趙星海說道,「比如中興員工向華為泄密一案就是這樣。」在這起事件中,中興公司一名負責應標法國電信項目的工作人員,通過電子郵箱,向競標對手華為公司的員工發送了5份記載中興公司內部經營戰略和產品規劃的文檔,導致中興公司未中標,最終法院認定該工作人員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依法判處其有期徒刑3年,並處罰金12萬元。

「故意泄密是完全置法律不顧、毫無契約精神的行為,而無心之過,沒有主動侵害公司權益的動機,其主觀惡意相對較小,因此一般從輕處罰。」趙星海解釋道。

不過這並不是公司人可以掉以輕心的理由,畢竟一旦發生類似事件,多少都會讓公司人的職業形象打折扣,在公司內部可能會影響晉陞和發展,在行業內也很容易被詬病。「公司人跳槽的時候,新公司可能會對求職者做背景調查,如果這個人在前一家公司名聲不好,是很難被錄用的。」張文鼎強調「泄密」對於影響個人職業發展的嚴重性,所以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平時在發表個人言論時,要有保密意識,多留個心眼。

如何避免泄密?

公司和員工都有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好玩的城市在哪裡
和青年一起游牧

TAG:第一財經周刊 |